APP下载

“校媒共建”框架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0-09-10杨利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教学改革

摘 要:在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传统的新闻实务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索其如何突破教材陈旧、教学辅助资源不足等困境,建构“校媒共建”框架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媒共建;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1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南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果,项目编号:HDXJJG2018-118

新媒体技术的崛起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媒介融合成为发展趋势,高校传统的新闻实务教学因此面临新的考验。面对理论建设滞后于生产实践,教学辅助资源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新闻采写课程如何应对媒介融合发展提出的挑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尝试在“校媒共建”框架下进行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面临的挑战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1]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在恪守专业精神的同时,也要熟悉各类新兴媒介,掌握各种新型传播手段。这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在专业精神层面,需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新聞业务层面,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技能培训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高校新闻业务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新闻采写对未来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实现举足轻重。但在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新闻采写课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是教材滞后。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新闻业界率先在实践中作出回应。而作为实践总结的理论形成,则经常滞后于实践。新闻采写教材从编写到审核直至最终应用于教学中,所需时间通常要以“年”计算。尤其是当下新媒体技术飞速更新迭代,教材的滞后性愈加凸显。首先表现为教材前沿性内容缺失,理论与方法都偏重于平面媒体,忽视新媒体技术以及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采写;其次是案例陈旧,有些书中甚至不乏十几年前的新闻稿件,远远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是理论与实践不同程度的脱节。反映在教材内容上,就是实务指导性内容欠缺。例如,一些教材讲采访技巧时,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缺乏具体情境下的具体例证与讲解,以致学生即便背熟了采访理论,在实际采访中面对具体问题仍然手足无措,“教”与“学”无法水乳交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惯常采用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技能与分析评判学生采写的新闻作品相结合的“讲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常情况下,教师依据单元进度讲授理论内容,课后布置作业,然后进行分析点评。这种方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学效果,但学生的选题理念和媒体运作环节无法呈现,主体性难以发挥。

三是缺乏实践平台。新闻采写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事实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普遍存在校内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尽管目前该专业基本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平台,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技术进步正在弱化记者“在现场”的意识。笔者曾给学生布置作业——就本周内发生的新闻写一篇消息,结果逾八成学生依靠网络信息加工出了新闻,完全忘记了到现场是记者报道新闻的使命,这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另一个问题是重形式轻内容,忽视新闻采写基本功的训练,有些新闻稿件甚至出现了“内容不够形式来凑”的现象。例如,学生在作业中喜欢用新技术形式呈现作品,但对如何用合适的形式承载相应的内容、如何恰当表达新闻主题却没有认真思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介技术的发展有削弱新闻采写能力的趋势。

由是观之,传统新闻采写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尝试“校媒共建”联合培养新闻人才,为高校新闻实务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建构“校媒共建”框架下的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校媒共建”指高校与新闻媒体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责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探索“校媒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电视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以及众多新闻媒体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开设学院教师与业界导师共建的课程,聘请20余名业界精英指导本科生实践,为新闻运作全模拟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实施“行业导师零距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校媒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优势恰在于此。高校新闻实务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扎实,但相对缺乏实践经验,“行业导师零距离”有效地了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

一方面,学院不定期聘请业内精英到校举办讲座和交流,及时传递行业动向,解说行业瓶颈,精讲技术难点,分享经验心得,使学生对新闻传播行业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开设由学院教师与业界导师共建的新闻采写课程。分别邀请在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及新媒体写作领域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导师走进课堂,根据专业教师制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单元为学生授课。业界导师拥有鲜活的一手案例,有效弥补了教材案例陈旧的不足。此外,通常教材中的案例只是呈现采写结果,新闻采写过程中弥足珍贵的经历和细节往往被忽视,而这恰恰是新闻学子在未来的专业实践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业界导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己采写优秀稿件的来龙去脉及经验心得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完整了解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授课效率。

(二)搭建三级实习实践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是“校媒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新闻采写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有限的学时和校内有限的平台资源无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为此,学院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开辟实习实践的直通车。依托河南本地媒体,建立起包括《河南日报》《大河报》等省级媒体,新浪河南、人民网河南频道等网络媒体,《郑州日报》《开封日报》等地市级媒体,河南大学报、校内网络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并与爱奇艺、今日头条等多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搭建起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实践教育体系,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到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考察,让他们熟悉各种媒体及其操作流程和传播手段,加深对媒介融合协作新闻报道流程的认识。此外,学院和新闻媒体共同开设新闻采写实践课程,并在媒体一线岗位上完成。实践课形式上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上包括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等常用体裁。在开课前,学生先自主申报实践岗位,然后由学院和媒体共同组织面试,根据媒体的岗位需求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各部门的实践课学习人数,最后落实实践岗位和指导老师,采用“一对一”指导模式,按教学计划进行实践。通过实战学习,学生学会了从采、编、播等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开发选题,而且保障他们的新闻产品有既定的投放平台。《汴梁晚报》还特辟以大学生视角看世界的“大学城”专版,交由学生负责采写。在学院教师和业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策划选题并采写,既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也锻炼了学生采写新闻的基本功。依托部分学生在媒体实践的效果,带动课堂新闻教学,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战操作相互渗透,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强化理论。

(三)借鉴新闻媒体运作模式,完善学院多种实践平台

实训是新闻采写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平台资源外,学院还借鉴新闻媒体运作模式,完善学院多种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融媒体实践机会。传统的平面媒体在实践中并不强调团队合作,但媒介融合新闻却不能忽视对媒介生态环境的考量。如迈克·麦金教授所说,媒介融合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媒介融合的态度——以团队的方式工作”,因为“团队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基础”。[2]媒介融合不仅强调“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介提供新闻作品”的“背包记者”[3]的能力培养,更注重在工作方式上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需要搭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多平台实践模式: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训练学生的新闻采写基本功,利用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媒介环境变化。为此,学院在继续支持学生主办报纸《心闻报》的同时,推进学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头条号等全媒体矩阵建设,成立短视频工作室,并与省委宣传部共建河南省教育新媒体暨舆情研究中心,组建学生团队充实到各个平台,由学院教师和业界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从选题策划到新闻采编全程分工协作,发挥团队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尽快适应媒介融合的采编要求。

三、新闻采写实践教学改革效果观察

“校媒共建”培育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在新闻采写课程教学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新闻理想。实施教学改革之前,学生上课热情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从小组提交的作业来看,视野较窄,缺乏新闻人应有的现实关怀。实施“校媒共建”实践教学改革后,业界导师以自己的优秀作品和亲身经历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使命担当感染着新闻学子,实习实践中的见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近年来学生刊发的作品或提交的作业来看,不论是共享单车进校园、大学生熬夜还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网络暴力、城市发展等的关注和思考,无不充满浓郁的社会关怀,新闻学子的专业理想已被点燃。

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媒体的实战学习,学生同时锻炼了适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特点的新闻采写和传播技巧,掌握了采、寫、编、摄、网络技术等综合能力。《汴梁晚报》的“大学城”专版已刊出20多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新闻选题策划和采写能力;新媒体暨舆情中心学生团队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推出新闻稿件100多篇,现实关怀意识和新媒体写作能力快速提升;在学院联合新闻媒体和传媒企业共同承办的“记者文化节”、“轩辕杯”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中,多名新闻专业学子荣获包括文字、视听、新媒体类在内的多个奖项,显示了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是双平台实践教学情境培养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囿于教学辅助资源缺乏等状况,传统的新闻采写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实施“校媒共建”后,学院通过引入业界媒体专家,实行课程实验与社会媒体相连接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理念与传播技能,促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据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单位的用人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均为满意,毕业生大多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注重团队合作的同时又能高效且独立地完成安排的任务,表现优秀。

四、结语

“校媒共建”框架下的新闻采写实践教学改革是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深度融合,既注重培育学生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厚的思想底蕴,又突出实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业的变化和社会发展要求,收效明显,希望能为其他学校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当然,这种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在探索中还存在不少新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以期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90.

[2] 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09(08):27.

[3]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与理论[J].中国记者,2007(1):80.

作者简介:杨利娟(1971—),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河南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教学改革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