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0-09-10唐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社会责任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也增加了一定的挑战难度和带来了道德伦理危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应该主要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政府和社会的监管力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进行防范和治理。只有将新闻媒体工作者、政府和社会等联合起来,才有望消除道德失范现象。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07-02

网络的发展与繁荣,使现代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新闻媒体逐渐渗透到社会阶层的各个领域时,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大困境,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远和道德滑坡现象。因此,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如何有效规避这些现象,成为了现在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有诸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大大降低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但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闻内容的失真性

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不论何种媒体,其主要职责都是把信息以客观、真实的形式展现在群众面前。[1]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真实、客观、有效的新闻信息,这不仅关乎职业素养问题,而且关乎人文道德问题。新闻内容的失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源头性失真,一些商业性网站为了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事实本身,断章取义,故意捏造假新闻,这是在信息来源上造成失真;其次是以讹传讹,虚假报道层出不穷,网络谣言快速流传,从2001年至2015年,《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出“十大假新闻”,其首发者就是网络媒体。[2]

(二)新闻发布的有偿性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界的影响结果,是新闻职业道德明令禁止的行为,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歪曲事实而做出的违法行为。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权钱交易,对社会具有很严重的危害,首先是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部分新闻工作者报道不实信息,扭曲事实,混淆黑白,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次是腐蚀了新闻工作者,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三)价值观的误导

新闻媒体低俗炒作泛滥成灾,新闻报道广告化严重。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大量的点击率,不遗余力地炒作演艺人员的各种绯闻事件,传播淫秽色情和暴力凶杀事件,这对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助推了社会道德的滑坡。新闻媒体工作者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而不注重新闻本身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导向,长期这样,新闻媒体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会越来越淡化,不正当竞争也会愈演愈烈,最终不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新闻媒体工作环境,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深层的道德危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政府和社会监管、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

(一)部分新闻媒体工作者缺乏职业素养、道德素质低下

部分新闻媒体工作者缺乏职业素养、道德素质低下是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首要原因。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知识素养较低,并不真正了解新闻专业精神的实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许多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忽略了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使得新闻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忽略了新闻媒体道德,忽视了人性关怀,导致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量出现。近年来,较为典型的趋势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新闻媒体发布一些违背道德观念的新闻,通过吸引眼球换取点击率、流量和收益,更有甚者,网民的隐私也无法得到保护,严重影响和困扰了个人的生活。

(二)新闻审查程序不严谨、政府和社会监管不严

通常情况下,网络新闻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但是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审查程序不严谨,缺乏严厉的监管,加上新闻媒体追求时效性和经济利益,往往导致一些虚假的新闻和不良信息被发布在网络上,严重违背了新闻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导向,使网络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降低。此外,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不严,对一些负面的网络新闻,没有及时地处理,导致网络新闻的发布与媒体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网络新闻媒体自身不断沉沦,引发一系列社会道德伦理危机。

(三)新闻媒体相关部门立法不严、法律制度不完善

网络新闻媒体相关部门法律制度不完善、立法不严谨是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和虚假的信息被发布出来的时候,由于我国网络新闻立法的程序不健全,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一直处于缺失的地位,所以新闻道德伦理规范主要是依靠個人的品德和职业道德来维持。但是个人的力量是相当弱小的,即使出现了新闻道德失范现象,相关人员也不会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政府和社会监管、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因此,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应该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综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探索有效的路径,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新闻媒体环境,逐步减少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

(一)加强对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其道德水平

首先,加强对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教育。新闻媒体工作者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学会正确认识社会,善于分析国内外形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坚定正确的道德立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端正自己的政治态度,认真学习和钻研新闻业务知识,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为人民大众服务。其次,提高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认识。在全国全社会内对新闻媒体工作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或者网络课程的方式对其开展新闻道德伦理规范宣传教育。对新闻媒体工作者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后,要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考察,如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办事,劝其下岗,以此来促使新闻媒体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用自己最专业、最过硬的业务素养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后,新闻媒体工作者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当社会上出现有悖道德规范的事情时,新闻媒体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逾矩,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严查新闻审查程序,加大政府和社会的监管力度

要解决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问题,最直接迅速的途径就是从新闻发布的源头治理,严查新闻发布的审查程序,并加大政府和社会的监管力度。首先,严查新闻内容的审查程序。相关单位在网络后台要严肃认真对待对新闻内容的道德审核,对一些虚假、不良的报道和缺乏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的报道进行查处,筛选信息,筛选后的新闻内容更符合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之间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有效合作,“获得他们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检查方面的支持”,[3]从而更好地整治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最后,鼓励大量网民进行道德监督。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新闻报道,应鼓励网民大众检举揭发,进行道德批评,让新闻媒体工作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其作用,以政府的威信和权力对新闻媒体施压,整改道德失范现象,与网民大众一起加强道德和法律监督。

(三)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新闻媒体法制化建设

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针对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问题,应该将法律和道德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网络新闻沿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完善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界定程序和遵循规则,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尚无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等专门性法律,亟待完善。一些现有的法律,由于界定不明确,权责不一,一旦出现新闻内容道德失范的现象,也只能束手无策。其次,运用法律,加强监督。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对他们进行法律制裁。要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法制化建设,用法律来监管约束新闻媒体工作者,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后,要做到公正执法。在对违法者的处罚程度和受害者的救濟方式方面,要明确划分界限和档次。应根据违法严重程度,惩罚违法行为;对受害者的救济方面,应该根据受害程度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的问题愈演愈烈,党和国家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从新闻媒体工作者、新闻传播审查程序、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着手,打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媒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玲,阳波.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38.

[2]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 2015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6(1):4-13.

[3] 王卉.新闻传媒: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伦理失范[J].中华文化论坛,2010(2):157-162.

作者简介:唐倩(1993—),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社会责任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论依法治网视域下对网络新闻发布的规制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法律意识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