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聊中虚假不礼貌的人际语用分析
2020-09-10谢强英
谢强英
摘 要:本文基于互动路径和会话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微信群聊中非人为、自然发生的话语语料,阐述了虚假不礼貌行为的表现方式及其在人际关系和互动中的多重功能。分析表明,虚假不礼貌具有以下三个功能:一是增进感情;二是缓和威压;三是娱乐他人。可见,虚假不礼貌是人际关系和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虚假不礼貌;人际语用;互动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158-03
近年来,人际交往和互动中的幽默、逗乐、调侃等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Lytra探究了戏弄(teasing)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1];Carme分析了玩笑式调侃(jocular mockery)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形式[2];Zare[3]研究了多元互动中的自我调侃(self-mockery)和语用功能;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玩笑话语(banter)的表达方式和识别[4]、玩笑话语的语用功能[5]、逗乐与性别的关系[6]。可见,网络语境下不礼貌现象受到的关注日渐增多。国内基于计算机辅助交流(CMC)的虚假不礼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目前大多数CMC语言研究都是以北美的英语使用者为研究对象,需要以其他语言为背景的CMC语言研究来平衡。随着我国微信使用的日益普及,本文旨在分析微信群聊中虚假不礼貌行为的实现方式及其在人际关系互动中的语用功能。
一、虚假不礼貌综述
虚假不礼貌(Mock Impoliteness)最初是由Leech提出来的,指说话者说了一些明显不真实的、不礼貌的话语,含蓄表达给听话者的实际是礼貌的含义.他认为,反语是一种表面友好实则冒犯的形式(虚假礼貌),而逗乐则是通过冒犯来表达友好(虚假不礼貌)[7]。Leech认为交际双方说了冒犯的或不礼貌的话,并同时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甚至纯属娱乐,可以体现他们之间友好的关系。因此,逗乐原则只出现在朋友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不适用于地位悬殊的双方或是陌生人[8]。Culpeper把虚假不礼貌定义为“停留在表层的不礼貌,因为听话人知道说话人没有冒犯听话人的意图” [9]。在某些情况下,虚假不礼貌可能会让说话人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说出接近自己真实想法,但同时表面上理解起来并不严重的话[10]。Haugh&Bousfield将虚假不礼貌定义为将潜在的不礼貌视为无关不礼貌的一种社交评价,无关不礼貌指既不是评价为礼貌也不是评价为不礼貌的一种容许的冒犯,冒犯则指的是威胁虚假不礼貌对象的面子或身份的谈话或行为[11]。谢朝群等也赞同这一观点,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加以验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辩证考量虚假不礼貌[12]。
随着CMC的不断发展,(不)礼貌研究也开始延伸到网络领域,并且由于网络交际的匿名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媒介因素,人们更容易出现不礼貌的言语行为[13]。微信具备强大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的交流功能,人们出于不同的人際关系和交际目的,建立不同的群聊组,每个人就处于特定的人际关系网中。虚假不礼貌被认为是一种社交评价,这种评价是随着参与者的意义表达与行为实施的展开而发生的。人际评价的一套关键因素与礼貌/不礼貌的范畴相关,这些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用来判断礼貌与不礼貌,还用来判断过度礼貌、不够礼貌、假不礼貌、假礼貌等[14]。
二、本文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与语料
基于Haugh&Bousfield以及Culpeper等人的观点,本文采用会话分析方法,收集观察性语料来分析微信群聊互动中的虚假不礼貌,语料往往是整体的话语序列而不是单句序列。由于判断虚假不礼貌行为常常与文化、社会准则甚至性别有关,并且虚假不礼貌有可能发展为真实不礼貌。本文所举的例子参照Culpeper语料选取的标准,虚假不礼貌行为相对明确,或是有额外的信号(如笑声)表明该行为无关礼貌[15]。
三、虚假不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功能
虚假不礼貌的谈话或行为常常以可识别的互动行为重复出现,而这些行为通常涉及共同构建一个玩笑式、调侃式或娱乐式的理解框架,它包括戏弄(teasing)、玩笑式调侃(jocular mockery)、俏皮话或温和地逗趣(jesting or mild banter)、幽默的自我贬低(humorous denigration)、玩笑式侮辱(jocular abuse/insults)等[16]。下文就微信群聊中出现的虚假不礼貌言语在不同语境下如何体现这些功能加以分析论证。
(一)增进感情
虚假不礼貌能够体现人际关系和身份,首先它对多元互动中各成员具有增进感情,巩固关系的功能[17]。人们越是喜欢彼此,越会关注对方的面子,因此,互动中的冒犯越可能解释为逗趣。
语料1:(私交甚好的几个朋友的聊天)
(1) A: 老子卸了电脑主机,安不上去了
(2) B: 尼玛
(3) A: 老子在跟我爸妈冷战
(4) C: 我只能说我说老子都是你带的
(5) A: 老子的盖安不上去了,气尽
(6) C: 你能安稳娴静点不
(7) A: 老子可没带你 老子气死了
(8) B: 身为物理牛逼小能手你安不上电脑?
(9) A: 那跟技术没关系 是力气不够
(10) C: 你蹦起来再坐上去
(11) A: 滚蛋 知不知道我在用无名指跟你说话
不说了你个二球又在跑车
(12) C: 哈哈,我还以为是中指呢
A向大家抱怨自己无法安装好电脑主机开始,并且用“老子”自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该词意义的解释有一项为“男性的自称(含有傲慢意,用语气愤或开玩笑的场合)”。现代汉语中的“老子”往往有一种说话人“占对方便宜”或“泄愤”的意味,是个欠文明的、对他人不敬的自称[18]。显然,A使用“老子”在这里无对他人不敬的意思,应是一种开玩笑和表示自己无法安装好电脑的生气情绪的发泄(1)。B显然领会到了这一含义,采用积极不礼貌策略(使用禁忌语“尼玛”,谐音“你妈”)进行回应(2)。A选择无视B,继续以“老子”自居在那抱怨(3, 5),C跳出来采用消极不礼貌策略认为A的言语带坏了其他人并且与正面形象“安稳娴静”相距甚远(4)(6)。A采用消极不礼貌进行辩解(7)(9),C打趣式地提出一个方法,A随即用直接的“不礼貌”策略进行回击,让其“滚蛋”,并称其为“二球”(方言,贬义词,常形容一个人凡事不动脑子,易冲动)(11)。C无视A的“侮辱”,可视为“容许性冒犯”(12)。
显然,上述话语序列中的参与者并未把对话中的侮辱、调侃、攻击当作真正的不礼貌,或是与礼貌无关;相反,正是由于他们私交甚好,关系亲密才会这么说。发帖人也声称自己非常怀念与好友之间这种毫无顾忌,跟好朋友说想说的话的感觉,觉得甚是有趣。
(二)缓和威压
缓和威压是指说话人利用幽默隐藏对目标对象威胁压迫的意图,并且往往出现在地位、权力较悬殊的双方之间[19]。
语料2:(女儿与父母亲的一次微信聊天)
(1) A: 我和你爸计划下个月去普吉岛玩几天。
(2) C: 太好了,我也要去
(3) B: 你不是没有护照?
(4) C: 这周末去办
(5) A: 到时候你已经正式上班了,请假不好
(6) C: 没有,还没有正式上班,可以请假的
(7) B: 女儿啊,难道你不跟你男朋友去吗?
(8) C: 我想跟我亲爱的父母一起去
(9) A: 呃
(10) B: 你亲爱的父母亲不想跟你去
(11) C: 吐血……
上述互动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不礼貌策略。C在表示想跟A和B去旅游时, B用委婉的反问句(用晦涩或秘密的语言)(3,7),表面上表示关心,实则想表达的是你应该要跟你男朋友一起去,但C没有理解(8)。最后,A的欲言又止(9)和B的直接拒绝C(10),都表明A和B从一开始就在攻击C的积极面子。但(10)中B复制C话语中的“亲爱的”,架构了玩笑式的语境框架,这从C的回复也可看出(11)。此处,父母亲想通过委婉的方式拒绝女儿参与活动,又不想打击她,因此这里的虚假不礼貌应是一种缓和威压的作用。
(三)娱乐功能
虚假不礼貌的娱乐功能指的是说话人利用幽默对目标对象造成痛苦,而为其他参与者(至少一些)带来快乐[20]。Kienpointner 在讲到交际性不礼貌时,也提到,在一些人际交往中,交际性不礼貌被当作是一种表达成员身份和关系的手段,带给人们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娱乐性)[21]。
语料3:(学生在吐槽期末各科考试通过情况)
(1) A: 挂高数
(2) B: 我挂大学英语
(3) C: 我日,扎心了
(4) A: 怎么也比你体育体面一点
(5) B: 哈哈哈,有道理有道理
(6) C: 分手应该更体面
(7) A: 还是最不可能掛体育的一个人,挂了体育
(8) C: 不用说抱歉
(9) D: 乐出了声
(10) E: 体育重修,呵呵
(11) C:我想静静
群聊以A、B吐槽自己考试挂科开始(1, 2),C本想通过消极不礼貌策略(禁忌语“日”)来挖苦A和B(3),却不曾想被A和B以嘲讽的方式反将一军(4, 5, 7),攻击C的消极面子,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更可笑,被调侃者发生了转移。C也觉得很无奈,觉得体育重修甚至比分手更不体面(6, 8)。其他人领会到了A和B的用意,纷纷顺势参与到了调侃中,表示幸灾乐祸(9, 10)。值得注意的是,在群聊中,用表情符号或头像来代替某些禁忌语,能起到缓和氛围的效果。如(10)并未直接用禁忌语狗,而用狗的卡通头像代替,再加上末尾的“呵呵”更容易构建一种玩笑式的框架,对方更容易接受这种容许性冒犯。C的回应表明并未把这个太当回事(11),“静静”是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具有较浓厚的诙谐性,人们常用来回应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
分析可见,虚假不礼貌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语境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功能也不是相互完全独立,有可能会同时产生。尤其是增进感情这一功能往往是渗透在其他功能里的,因为不礼貌行为常常就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22]。虚假不礼貌缩小了交际语用距离,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中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Culpeper虚假不礼貌现象的功能研究,本文从互动路径分析了微信群聊中虚假不礼貌现象的引发、构建和回应,重点放在虚假不礼貌的语用功能上,是基于语料分析的定性研究。虽然对虚假不礼貌话语的判断受到文化、社会规范、性别等因素的影响[23],但本文分析显示,说话人通过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虚假不礼貌话语引发了增进感情、缓和威压和娱乐他人的语用功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网络语境下,可以把虚假不礼貌作为促进人际关系和互动的一种策略。本文仅对微信群聊中的虚假不礼貌现象进行探讨,对于语料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是否要进一步提高,其语用功能是否只有这三个等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Lytra,Vally.2009.Constructing academic hierarchies:Teasing and identity work among peers at school[J].Pragmatics,19(3): 449-466.
[2]Carmen Maíz-Arévalo.2015.Jocular mocker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 Spanish and English Facebook community[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11(2): 289-327.
[3]Zare, Javad 1.2016.Self-mockery: A study of Persian multi-party interactions[J].Text & Talk,36(6):789-812.
[4]王露.模因视域下的玩笑话语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42-144.
[5]Marta Dynel.2008.No aggression,only teasing:the pragmatics of teasing and banter[J].Lodz Papers in Pragmatics,4(2):241-261.
[6]Mills,Sara.2003.Gender and Politenes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4.
[7]Leech,Geoffrey.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London,144.
[8]Leech,Geoffrey.2014.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39.
[9]Culpeper,Jonathan.1996.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5(3):349-367.
[10]Mills,Sara.2003.Gender and Politenes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4.
[11]Haugh, Michael & Bousfield, Derek.2012.Mock impoliteness,jocular mockery and jocular abuse in Australian and British Engl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44(9):1099-1114.
[12]谢朝群,等.网络交际中不礼貌话语的建构模式及其语用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54.
[13]陈倩,冉永平.网络语境下冒犯的语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语言学研究,2018 (1):6-17.
[14]陈新仁.礼貌理论与外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09.
[15]Culpeper,Jonathan.2011.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3.
[16]Haugh,Michael & Bousfield,Derek.2012.Mock impoliteness,jocular mockery and jocular abuse in Australian and British English [J].Journal of Pragmatics,44(9): 1099-1114.
[17]Mills, Sara.2003.Gender and Politenes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4.
[18]朱冠明.“老子”源流考[J].汉语史研究集刊(18),2014:100-112.
[19]Culpeper,Jonathan.2011.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9.
[20]Culpeper, Jonathan. 2011. 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4.
[21]Kienpointer, Manfred. 1997. Varieties of rudeness: Types and functions of impolite utterances [J]. Functions of Languages,4(2): 251-287.
[22]Culpeper,Jonathan.2011.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0.
[23]Culpeper,Jonathan.2011.Impoliteness: 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5.
(責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