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时期的意识形态理论

2020-09-10刘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

刘嘉

摘 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个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着重分析意识形态“替身”——拜物教,指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资本论》;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拜物教观念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004-0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深入剖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大体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早期阶段,时间截点为1845年之前,代表性作品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其次为中期阶段,时间截点为1845年至1857年,代表性作品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后为晚期阶段,时间截点为1858年之后,代表性作品为《资本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集精华之大作为《资本论》。这本著作是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的,辩证性的看待并验证了唯物史观,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作品也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批判,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有力地抨击了以拜物教为代表的相关理念。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

学者俞吾金认为,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学说,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体来看,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谓之出发点与核心点,创造性的、科学性的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阐释各色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制高点,马克思根据人类历史上整整一个时代的大量材料全面而详实地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轨迹,最终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自然性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论证了唯物史观:

第一,在经济学的领域,即从“确定的物质事实的领域”中,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商品的分析入手, 揭示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物质关系, 然后证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范畴都是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在该社会理论结构中,主要包含了三层基本要素,分别为: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生产关系、生产力,其中,生产关系也被称作经济基础。证明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上层建筑各领域中也占统治地位:包括国家、法律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都要到物质基础中去寻找它们的根源。

第三,从社会形态纵横发展以及社会形态自然演变的角度,阐释了两个基本法则,即“辩证法的局部情况”以及“一般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全面总结。

从《资本论》的内容来看,意识形态的表达主要通过如下几类术语来实现,如“精神生产”、道德观念、宗教观念、拜物教等。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着意识形态,而生产关系则直接决定着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人类的特定精神生活以及思想关系,则是意识形态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生产发展水平,也反向作用于意识形态,并制约着意识形态。关于工业发展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作用,马克思也通过实例分析来辨证看待,认为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其中发挥了纽带作用,除此之外,人的社会生活、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则通过工艺学的理念来加以阐释,最终直观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为,经济基础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影响。换言之,以国家政治权力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经济、社会生产力,往往会产生双向的影响作用,既可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可能是反向的阻碍作用。想要更为深入、更为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必须要对《资本论》进行客观而透彻的分析,真正意义上理解唯物史观,其原因在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当之无愧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部分

第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重点。在马克思的理念中,想要有效而深入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必须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着手,体现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追根溯源地阐释经济、政治、精神之间的联系作用,进而更好地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主张客观阐释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体现经济的历史性、经济的客观性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由此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批判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批判,在马克思理论中是相连且相通的。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剩余价值被视作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产物。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引发了价值增值并产生了剩余价值。从定义上来讲,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而这部分价值往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是以商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这便是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因此,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则超越了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原因在于其剥削着剩余劳动。

第二,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编造的虚假意识形态幻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存在过度美化的倾向,赋予了资本家节俭、聪明、勤劳等标签。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赤裸裸地揭露,揭示了资本家的残暴本质,提出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是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其基础为最残酷的暴力,通过各类手段实现克兰财产与封建财产向现代私有财产的转化。资本家主要展开了两方面的掠夺,分别为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以及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其目的是唯一的,均在于快速积累货币资本以及货币财富。由此可以看出,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加速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资本主义的狰狞面目被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第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弊病和历史暂时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环节,人类物质生产中,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关键位置。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来看,资本主义内部的一个关键矛盾,体现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因此而产生了阻碍,经济危机便是上述关系的重要产物。此外,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家们提出,资本主义制度具备绝对的优越性,这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从马克思的理论来看,上述理论无疑是片面的、主观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同样具备暂时性、历史性的特征,因此其并不具备社会生产永恒的特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观点是一种无知的观念。

三、拜物教: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部分

马克思在《资本论》时期深入到社会存在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中,而商品拜物教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则是批判重点。马克思后期意识形态理论也是以此为核心的,并集中体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劳动的异化。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成为了牺牲品,且劳动被赋予了“物”的属性。通过深入剖析上述现象,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人的内在本质的丧失。值得一提的是,《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类型进行了明确划分,分别为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这三大类型。

从定义上来讲,商品拜物教,指的是通过商品这种物品的形式将特定的生产关系掩盖。商品初看好像是一种极为简单和平凡的东西,就其使用价值方面是很单纯的。在这里列举一个实例,即利用木头这种原始材料制作桌子,在这一过程中物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不过当赋予了桌子“商品”的标签,那么其将演变为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并引发一系列的商品关系以及联想,故而存在“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许多的狂想”一说[1]。马克思提出,一旦劳动产品向商品转化,那么必定会带来商品拜物教关系,劳动产品也因此增加了一层新的含义。劳动产品的交换,在商品经济中是依靠市场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的,如此一来,物与物之间的间接交换关系,便成为了人与人劳动交换这一直接的生产关系的载体,进而引发一种神秘的倒错,并导致社会关系被物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非实体性社会的认知便会发生扭曲,商品拜物教便由此产生。

资本拜物教是以商品拜物教为基础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现实社会都被贴上了“货币”的标签,商品买卖以及货币的流通成为了社会主流。在这种背景下,货币结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诱惑与驱动力,使人无法抗拒,原本粗鄙的东西人们却趋之若鹜[2]。从本质上来讲,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商品世界中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过程中,货币仅仅是一种虚拟的载体。金属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俨然成为了价值的代名词。人类价值的衡量,也逐渐演变成了以货币为尺度的模式,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了货币的支配与决定。人们迷恋、膜拜货币、财富和权力,资产阶级的地位评价以货币为重要形式。由此引申出,货币拜物教中,现金交易成为了主流的交易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冰冷陌生,金钱成为了评价众多关系的重要尺度,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利己主义所淹没,原本单纯的社会关系被复杂化,社会现实被扭曲。

从本质上来讲,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与此同时,其还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形态。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这便是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来源于资本家私人占有、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资本拜物教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掩盖这一社会关系而编造的一种意识形态假象,在这种假象中,剩余价值被冠之以资本本身价值增值的外衣,否定了工人剩余劳动的价值。但真相是,资本家的贪婪“像狼一样贪求剩余劳动”,其资本积累是以突破工作日的身体极限以及道德极限为代价的[3]。因此,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一种极大的扭曲关系,这便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资本占据了主体地位,资本家以欺骗、强权等手段,残酷的奴役并统治着劳动者,扭曲了资本关系,构建了一个虚伪的世界,将工人群体推向了紧张而痛苦的境地,这就是资本拜物教的秘密。

四、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暴力以及伪造的意识形态幻想,是资产阶级维护其政治经济统治地位的两大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大肆散布各类虚假的、扭曲的言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贴上了“永恒”“天然”等诸多标签,并广泛宣扬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工是一种客观且合理的形态。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丑恶面貌。

第一,将无产阶级定义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現实社会基础。为什么马克思能够透彻地、全面地认知并阐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弊端与无知,除了他对历史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之外,他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来看,在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被资产阶级剥削并奴役,这个群体便是无产阶级。但它和历史上其他被奴役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具备绝对的优越性,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备持久的活力与永恒的动力。

第二,认为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马克思提出,如果仅仅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走向现实的取向,那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便成为了书斋式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想要彻底批判意识形态,实现意识形态的超越,必须要以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为手段。这便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他揭示了无产阶级自觉进行革命实践的本质,深刻阐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落后与无知。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德]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