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

2020-09-10冯建根

教学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化初中数学

冯建根

摘要: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内容显得要更加抽象一些。对很多学生而言,学习初中数学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因为学习新项不足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表现也不够积极。由此,教师需要从生活化入手,在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创建更新模式的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初中教学阶段开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育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前言:

数学是研究自然万物的抽象化语言,数学本身具有比较独特的数字美,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这种独特美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想办法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情景教学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同时在生活的教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一、课堂导入环节构建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一上数学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许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提不起来。在此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就要想办法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使更多同学在课堂开始之前就建立起学习兴趣,从而更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就应当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知识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日常考试还是在中考中的占比都相当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必须在上课过程中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掌握好每一个小细节,这样才能够在处理三角形全等相关知识时牢牢地抓住每一处得分点。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小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导入环节,运用小道具构建情境就是很好的,引起学生注意的办法。

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发放一些三角形的小卡片,让学生来判断这些三角形算不算全等三角形。在抛出问题之前,应该给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最近老师家里搞装修,想装两片全等三角形的玻璃,老师初步画了两个三角形,大家来帮老师判断一下,这两个三角形到底是不是全等的呀?”因为在之前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基础的把握,再通过量角器的对比,以及对边长的测量之后,大多数同学利用之前课程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发放纸片道具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纸片进行学习,而是先利用道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测量完三角形纸片之后,每位同学都会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一般情况下,一部分同学说纸片是全等的,一部分同学也会说纸片是不全等的,而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导入环节的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测量过了,手上的两个三角形小纸片,但是咱们班意见好像不太统一呀,有的同学说是全等的,但有的同学说不是全等的,那么这到底应该怎么判定呢?今天的课程上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希望学习之后大家都能给老师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哦!”通过这样的引导方法,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自然而然沉浸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学习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有了特定的问题,就能够激起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知识的吸收也变被动为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听讲。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情境化建设的过程,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探索情境中的答案,也有利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课堂练习环节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更好完成复习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课堂之上认真讲解,更需要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因此,初中阶段开展复习课就需要格外注意,这一点不能将全部时间都用在教学基础知识上,还应当让学生在情境化的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就会发现,本节课需要学生全新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并不算太多,更主要的是在之前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进行特殊化处理,尽可能为学生构建更多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处理数学问题。

比如在给学生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就可以进行生活化问题的构建和提问:“同学们,老师昨天去超市买东西,买了若干斤苹果和若干斤梨子,卖水果的阿姨告诉我,卖一斤苹果利润率为5%,卖一斤梨子利润率为6%,我买的这些水果加起来一共可以净赚20块钱,但是老师买的时候刚好赶上大减价,卖一斤苹果,利润率为4%,卖一斤梨子利润率为5%,超市就只能净赚16块钱了,那老师可就要来考一考,大家,超市卖出这一批水果,两样水果的进价分别为多少钱呢?”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个生活化的应用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需要一定思考量的数学问题,不仅为学生构建了一个适合他们的问题情境,而且还可以有效回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化的问题案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帮学生将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更好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标价=成本(进价)×(1+利润率);实际售价=标价打折率;“商品利润=售价一成本”中的右边为正时,是盈利;為负时,就是亏损。这些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做题正确率。在设置生活化问题情境时,教师也需要注意,由于学生多半时间是生活在学校里,对实际生活的情况可能并不了解,教师也需要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进行额外解释。例如什么叫利润率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回顾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结: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再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情景创设。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背景来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同时在生活的过程中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力。

参考文献:

[1]刘利锋.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20,(4):72.

[2]何海滨.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21):39-40.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中学  浙江省  绍兴市   312055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生活化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