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时代特征?挖掘动人故事?创新产品形式

2020-09-10李中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创新

摘 要:典型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宣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法宝,是引领导向、做好榜样的重要抓手。从广义来看,典型宣传是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具有先进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与群体展开全面与深度的报道。从狭义来看,典型宣传更多的是指对先进人物的报道,通过报道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激励、引导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典型宣传,也就是典型人物宣传。以具体案将成功的典型人物宣传总结为站得住、写得好、传得开3个要素。

关键词:典型人物宣传;媒介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3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典型宣传作出重要指示,典型宣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强。[1]走进新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做好成功的典型人物宣传,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3个要素。

一、把握时代,顺应潮流——让典型立得住,站得稳

典型人物宣传,在文章写作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人物立得住、站得稳的问题。[2]以时代潮流为大背景,首先要找出典型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意义,是典型人物能立得住的关键所在。

《生命,为祖国澎湃》是2017年5月17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追记我国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典型人物宣传的又一丰碑。

该文采写记者吴晶在分享采访经历时表示,最初在采访完黄大年的事迹后,整个采访组陷入了两难,黄大年的事迹很多、很丰富,如何定义黄大年,从何角度入手写作,成为采访组争执不下的焦点。

究竟应该把黄大年定位于一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还是定位于一位桃李芬芳的大学老师?最终,在对黄大年回国的背景和意义的讨论下,采访组把黄大年的事迹最终定位为一位归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凸显这位“千人计划”科学家在当今时代对祖国的热爱,使该人物承载了更加宏大的教育意义和引领作用,让典型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

在贵州省近期的典型人物宣传中,黄大年的宣传报道最为成功,无疑也是得益于对黄大年事迹在时代背景下意义的把握。当前,贵州省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寻找榜样,用典型人物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是省宣传工作的重点。

在对黄大年事迹的报道中,记者明面上写黄大年40年如一日坚持修渠的故事,实则是写黄大年为了让群众吃上水、不受穷,持之以恒、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决心。在贵州脱贫攻坚战正酣的大背景下报道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更能够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竖起一面精神旗帜。

二、挖掘细节,以情动人——让典型写得好,能出彩

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陷入“高大全”的写作陷阱。[3]如何能一位典型人物写出人情味、写出世俗感,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典型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找到到共鸣,笔者认为重点在于挖掘人物的故事和细节,从小切口表现人物的精神,最终做到以情动人。

时代楷模南仁东是贵州省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之一。在对他的报道中,新华社在2017年9月播发的《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一文,正是以细节见长、以情动人的典型文章。文章以“痴、狂、野、真”4个字高度凝练地总结了南仁东的性格,也把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融入了四部分内容里。其中,在《“痴”:为“天眼”穿越一生》的章节里,作者运用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南仁东对科学和“天眼”的痴迷:

2年前,已经70岁的南仁东查出肺癌,动了第一次手术。家人让他住到郊区一个小院,养花遛狗,静养身体。

他的学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去看他。一个秋日里,阳光很好,院子里花正盛开,苏彦宽慰他,终于可以过清闲日子了。往日里健谈的南仁东却呆坐着不吱声,过了半晌,才说了一句:“像坐牢一样。”

健谈与呆坐的对比,半晌才说出一句话,像坐牢一样……寥寥几笔,把南仁东视工作如生命、时时刻刻惦记“天眼”项目的内在心理和精神表达了出来。文章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

正是在这些细节的勾勒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又志存高远的人民科学家形象,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典型人物。

而2019年获得贵州省“时代楷模”称号的扫雷英雄杜富国,在参加全国表彰大会上用残臂向总书记敬军礼的场景,被许多媒体以短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众多读者的跟帖留言。随后,中央电视台以《致敬!无手的军礼!》为题,从杜富国的3次特殊的敬礼为切口,再次报道了杜富国的感人事迹。敬礼,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写尽了杜富国舍生忘死、用生命擔当使命的精神内涵。

三、创新形式,多种产品——把典型宣传好,传播开

走进新时代,媒体传播格局早已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四全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课题。[4]主流媒体要能深度参与舆论场,必须做好产品创新,让典型人物报道和宣传作品走进人民群众常用和喜爱的平台上。

2017年4月,人民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樵夫”的魔力——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树立了一位苦干实干、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根据廖俊波感人事迹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创新思维,推出了《廖俊波,见字如面》和《看,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这两个系列新媒体产品,一个是读信,一个是画像。《廖俊波,见字如面》系列视频分别请廖俊波的母亲、妻子、同事、市民等,读一封他们写给廖俊波的信;“看,他们这样画出了廖俊波”系列视频则邀请廖俊波生前的好友、同事等,以简单的工笔画,画出他们心中的廖俊波形象。廖俊波宣传报道系列视频上传至网络后,仅在秒拍一家的点击率每个均超过300万,4月21日推送的“廖俊波,你走了,娘的天也塌了”还登上新浪微博当天热搜榜前十,引发大量转载和点赞。用好新媒体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今后做好新媒体产品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贵州省近期的典型人物宣传中,也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创新。未来,如何创新运用新媒体产品助力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是贵州省典型人物宣传报道的重点课题。

移动优先,视频优先,应成为我们在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的首要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新媒体产品种类繁多,在策划新媒体产品时,应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产品创新,做出真正独特的、可读性强的新媒体产品。

四、结语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典型被时代传颂,在于他们身上必然有许多时代的光芒,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当下时代的坚守、奉献、责任与担当。但典型人物也是普普通通的个人,正所谓细节是魔鬼,细节最抓人。典型人物的宣传应该让社会大众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的遥不可及、不可触摸的典型人物。媒体产品的创新融合一方面为典型人物宣传带来很大的机遇,拓展了采写记者的典型人物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产品使典型人物更加生动具体、可观可感;但另一方面也给采写者带来了挑战,一是需要采写者不断学习专业的媒介技术,学会使用各类媒介产品,二是更加考验采写者的立意角度,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高大上、华而不实的陷阱。因此,融媒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培养,提高新闻业务能力和素养,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将典型人物报道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出来,进而引导社会学习榜样、尊崇英雄,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查正亮.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先进典型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8(20):45+47.

[2] 杨雪雁.新媒体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宣传[J].硅谷,2019,005(007):143-144.

[3] 恩浩.如何使典型人物报道真实可感——基于叙事学理论的探讨[J].视听,2019(02):169-170.

[4] 黄杨,李媛.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探索——以澎湃新闻“天渠”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8(34):44-46.

作者简介:李中迪(1988—),女,贵州铜仁人,本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记者,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创新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