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2020-09-10陈迎迎
摘 要: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解题的学习,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解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审题.因此,教师的解题教学应从学生审题能力入手,多方面分析题目,去伪存真,着重建立成功解题之上的解题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审题能力;初中数学;有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1-0031-02
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常规很简单的题目,学生做正确的还是非常少,从表面看是分析不清题中已知和未知的条件,以及没有良好的解题思路,或者粗心大意,其实质是审题能力不强或严重缺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积累谈谈学生审题能力的成因及对策.
一、审题能力薄弱成因
1.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的引出往往都有问题情景,例题教学、探索活动以及练习题等都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时,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就出现了偏差,比如角平分线到角两边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表示?不同的学生观察和理解的能力不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正确明了或含糊不清.
2.知识整合不足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许多问题的思考比较片面缺乏整合的思想,因此他们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往往都是在阅读了题目之后直接进行解题,不能把题目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题目中隐含信息,题中涉及的概念、法则、性质的有效整合才是有效的信息提取,学生往往局限于机械记忆和简单的模仿,从而无法进行良好的解题.
3.教师启发式引导欠缺
在教學过程中,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时间关系的紧迫,这时教师就会代替学生分析题目,用自己严密的思维和经验带领学生去认真读题,把题中的已知和未知关系分析得清清楚楚.而教师的这种分析正是学生所缺乏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这对于学生自觉主动去培养审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4.审题意识淡薄和畏难情绪
学生往往没有仔细审题的观念,不会在题中搜寻文字、数据,更不会转化成图形、图表和符号,没有初步分析整合的思路.在看到题目时就开始动手写了,沿着错误的思路写下来,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写不下去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题目,没等弄清关系又开始动笔书写过程了,如此反复几次让自己的解题信心消失殆尽,从而有一种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二、提高审题能力对策
1.问题的设计注重加入背景情境
在解题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比对教材教学生搬硬套,不注重问题情境下的教学,忽略了背景下的数学知识,就等于切断了现实与数学的联系.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生活又为服务于生活,如果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将是枯燥无味,融入了背景的知识才更加有趣.
如出示例题:已知,AD=BD、AC=BC,试说明,DC是∠ADB的平分线.学生非常容易根据“SSS”证出△ADC≌△BDC,从而得出∠ADC=∠BDC.通过训练,学生的正确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而加入了背景,如图,点D为某海港的稽查队的停靠码头,点A、B两个灯塔与码头D的距离相等.一艘稽查快艇在追击某海盗船,已知此海盗船延∠ADB的平分线航行,快艇在航行途中C点处测得与灯塔A和灯塔B的距离相等,试问:快艇的航行是否偏离海盗逃跑的航线?请说明理由.
带有情境的数学题给问题设置了一定思维障碍,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问题建立联系,灵活地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一般非常感兴趣,但是又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此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仔细研读,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直到学生能够流畅地阐述问题的内容,做到去情境化,回归到数学知识本质上来,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解题思路.
2.去情境化审题“两步走”
学生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提取有效信息,这是一个去情境化的实现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两个方面给予指导.其一,清条件,明结论.认真读题搜索关键词,对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问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做出相关记号,弄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其中已知条件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如本题中的AC=BC;第二种是由已知推出的条件,如AB∥CD可以推出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第三种是图中已有的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以及对顶角等.同时还需要我们弄明白需要我们求什么,是哪一个知识点,同时用问号标出.其二,两头凑,通思路.弄清条件和结论之后,把条件和结论分别写在两旁,联系涉及对象相关的性质法则等,利用转化思想,采用“顺瓜摸藤”或“顺藤摸瓜”进行条件和结论来回反复思考寻找可以打通的连接点,找准有效信息,依次写在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联,这样题中的有用的条件就会越来越清晰,从而打通思路,完成解题.3.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审题能力
任何一项出色的成果,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学习和交流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的思维的训练更是不例外.同样一道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首先别人不能代替自己思考,唯有自己思考了之后才会有独到见解,才会觉得数学有趣.因此教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去审题,去寻找题中的有效信息,让解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快速地建立题目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数学的趣味所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方法更容易到达同龄人的最近发展区,对于优生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一道题目写出来简单,需要有根有据的讲出来,那是更高一个层次表达.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可以是“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辅导,可以提高解题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审题的能力,效果远远大于课堂上的“一对多”,消除审题的畏惧感,增加兴趣,提高信心.
审题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乃至以后到社会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趣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定理,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精练习,以点带面,准确审题获取题中有效信息,相应的数学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参考文献:
[1]俞丁立.一道中考题的低得分率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32):32-34.
[2]陈平.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1):58.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0-01-15
作者简介:陈迎迎(1982.7-),女,江苏省东海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