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2020-09-10陈海红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陈海红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格,拥有良好的思想情感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一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实施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道德素养

由于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当代小学生普遍受家长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且合作意识差、道德品质有待提高。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品德的好习惯,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情感意识。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从生活行为习惯、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学会分担家庭责任四个方面开展道德素养的培养。

1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1.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信息相关,在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关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留意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起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与老师展开良性的互动。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这节课,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小问答”游戏来了解学生的日常习惯。老师可以针对起床叠被、穿衣、洗手、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小知识来组织学生快问快答,学生的问答游戏中将真实的日常生活习惯呈现出来,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纠正。

1.2 创设生活课堂

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课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中理解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意义,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小学生生活中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对比图片,一组是小朋友早睡早起,爱清洁勤洗手,自己穿衣叠被收拾个人物品,积极进行锻炼,吃饭不挑食,勇于承认错误的生活图片;一组是晚睡早晨起不来,手脏兮兮的就去拿东西吃,妈妈帮忙穿衣收拾,吃饭时这不吃那不吃,做错了事假装不知道的生活图片。老师通过两组差异明显的生活对比图片,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看看在生活中谁养成的好习惯更多。学生在对比图片中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到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 培养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处于启蒙阶段,老师可以借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优势带领学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而增强小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1 通过课堂游戏,导入自然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游戏来激发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了解自然知识。老师首先通过猜谜游戏来引入自然知识---风,然后通过“风儿吹”的游戏来发现风,感受风。风儿隐藏在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但是能够感受到,风娃娃躲在了小河里,因为----,风儿藏在花丛中,因为----,风儿就藏在大树旁,因为---,风儿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小学生在“风儿吹”的游戏里了解到风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无形但却给事物带来了改变,深刻认识到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2 借助趣味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在学习过关于自然的知识后,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现象中涉及的环境问题。自然界的风虽然能够使船行使的更快,湿衣服很快晾干,植物种子借助风传播的更远,但是风发起脾气来也非常可怕,风可以带来台风、龙卷风、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危害。那么如何才能使风专门做好事呢?老师指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来体会到保护环境要从爱护花草树木的点滴小事做起。老师准备了密度不同的3把梳子,一张白纸、一把小扇子,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拿着白纸,1名学生拿着小扇子,两人中间固定上不同密度的梳子,学生煽动扇子,发现中间格挡不同密度的梳子白纸的晃动幅度不同,梳子密度大纸的晃动幅度小。梳子代表自然界中的树木,当树木密度大时,风就能够由强变弱,学生在实验中找到了降低风危害的办法,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小学生尊重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

当代小学生由于被家长溺爱,养成了行为偏激、“吃独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家长的辛劳和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不懂感恩,也未能体会到家庭的责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无私付出,对家拥有会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生活中不仅有家长的付出和关爱,同时学生也要为家人付出关心和爱,学会尊重孝顺父母,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老师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爱住我家”来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下,学生唤醒了情感意识,在回忆和联想中深刻体会到无私的父母之爱,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家人生活中付出,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也同样有责任,不能理所当然的一味索取,懂得了感恩和回报父母的道理,并认识到要从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改变,并为了成为乖巧、能干的生活小能手而努力。

4 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成功快乐

在生活和学习中,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意识,对小学生而言,合作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夠使学生在共享、互助、合作中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游戏、实践活动来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的观念,将互助、合作作为未来生活、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习惯。

4.1 通过游戏明白合作的道理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过障碍物”的游戏来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人也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需要与人合作才能完成。老师在教室地面上放了几张白纸,分别标注上水洼、小桥、限高的门洞,然后找3名学生蒙上眼睛尝试自己独立通过,中间涉及到拐弯、抬腿,低头等动作,学生被蒙上眼睛后虽然能够凭借记忆大概知道水洼、小桥和门洞的位置,但是由于看不见很难找到确切的方向和位置,3个人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接着老师再找3名学生充当被蒙眼睛学生的向导,3组学生很快在同伴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在互助游戏中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道理。

4.2 在实践中体会合作的意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认识到互助合作能够带来双赢的道理。老师布置了“我为教室换新颜”的实践活动,分别包含了搞卫生、贴剪纸、画板报、挂拉花等一系列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当天的下学后的时间为教室重新进行布置。时间紧任务多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学生选出画画好的去画板报,个子高的去挂拉花,手灵巧的去贴剪纸,其他学生搞卫生,大家在分工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体会到互助合作的成就感,树立起“合作共赢”的意识。

5 总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了环保意识和合作意识,体会到家庭中父母的辛劳和无私的付出,认识到要爱父母、爱家庭,积极承担力所能及家庭责任的道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行为到思想都实现了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02).

[2] 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麻村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是小学生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