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草木经到心灵史之间

2020-09-10芦苇岸

绿洲 2020年5期
关键词:安静诗意建构

芦苇岸

张映姝是以她的“西域花事”的写作引起了我的关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文道遥途,如周敦颐爱莲所示的风雅自好者,不在少数,而以文学使命或诗意高度介入“花”这一意象并展开宏大建构的,却不多见。张映姝已然懂得,超越拜物教的文学以及头顶的星河,一直运转如新,文心可雕龙,以最柔软的力量获得最坚硬的质地,以最简洁的文字产生最久远的深刻。当一个人敢于将视野拉低高蹈而至近身所在,于日常见闻中擢拔高古的雅思,就不得了。这种从情调到情境的志趣转换,一定有着过滤尘世喧嚣的勇气和指向心灵一隅的静思,其所产生的诗意可能,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诗写常态与常理。而经由花事营建的自信,表现在更宽广的植物随笔的写作上来,张映姝无疑已经找到了一把建构诗学的钥匙。尤其是在《花园子》中,她以随意而松弛的笔调,与草木对话,深入不只是一个个具象,而是有着灵魂自塑的生动与形而上的“诗言志”的精神延展。比如面对山地玫瑰,“山地”一词,意味着个体意识具有了一种主体性的“开放”可能,和获得向“野外”连横的主见。在她看来,这朵无可替代的“玫瑰”涵盖所有,“她就是完美,是柔软的词汇/被事物的文本所包围” ,显然,属于里尔克的玫瑰,也属于她,尽管她谦逊表明“这不是我的玫瑰”。

“相比很多美颜却度夏不易的多肉,比如静夜、玉蝶等,锦晃星度夏容易。当你默默地收拾一堆黑腐、化水后的多肉的空盆后,一眼瞥见那一盆红兔耳还绿意盎然,心中顿时涌起亲人般的爱怜和感恩。”不可否认的是,她打开了一种真正的“安静写作”的场域,并自得于升华的妙趣与意味。妩媚时代,“安静”是极度奢侈的,但是,和某些纯正的消费品遭遇贱卖一样,“安静”已经变成了“躁动”的同位词,就像在不少机会主义者那儿,“低调”替代了“高调”,“卑微”堪比“高贵”。于是,居上者训诂人,领教者受诲于人,逢迎场合,动不动就会拿“安静写作”自炫,但文本呢?如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呢?难得一见,因此,当我的评论视野首次触及张映姝的花事诗文和植物随笔时,倍感欣喜。写实的精神,写意的美学,言词清淡不浮,识见自带光辉。关于花鸟文谭,所见不少,但读《西域花事》,别有新奇,而耽于植物的书写,也比比皆是。但是,同样本着情怀依托的“美差”所展现的修为之功与学理之重,却截然不同。很显然,对于散落在大地上的静态事物,张映姝心有所寄,思有所悟,其所转换到诗行中的情怀、认知以及从情调到情境的志趣升格,在诗意层面产生深刻,焕然而出别样的言志趣味。

张映姝的“静雅实践”具有体系化倾向,一个诗人不遗余力建构幽微而光亮的事物,并把“诗性”放到“首位战略”的高度,这在当下并不多见。《玉蝶》让她“正午的阳光下,每朵石莲花都散发着吉祥、圣洁的光芒。仿若初见时的模样。”从而发出“我只拥有过一盆石莲花,却胜却人间无数”的感慨。而《玉扇》却让她感悟了 “是没有这些悲情和落寞的”的超脱,不“怅惘、失意”,而淡定、从容,活得不枝不蔓,活得安静恬然。不可否认,进入灵魂状态的写作,若非安静,事难成,就写作环境和心态而言的,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米兰·昆德拉的《独白》、昌耀的《慈航》等,无疑树立起了“行业标杆”。我欣赏张映姝的写作态度,徐缓而沉实,细节辗转迂回,主观藏于客观。“几根笔芯粗细的茎直立着,头顶一撮灰绿的叶子是对生的,还密布一层细细的绒毛。这还不算完,那茎已不带绿色了,完全木质化了,黑黢黢的。真是够丑的。绒针,还有一个名字——银箭。脑补一下,叶片的形状似箭头,绒毛自带银光,在干枯的树梢兀自凌空。”在对等描述中,她有情绪的补白或意识的插入,如“这还不算完”、“真是够丑的”,正是得益于这种笔法的调动,她的语言才既如实又不失带入感,沉稳的驭控和真誠的袒露,增大了文本张力。其实一味“写实”而无“主见”,并非上策,能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展现主观能动性,才是高明,梭罗写《瓦尔登湖》、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朱自清写《荷塘月色》、陶渊明写“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田园居》)等,一样可见“心绪难宁”,但不影响这些个作品成为“精品”。节制的情绪于文学本身,绝对是个好东西。

在诗人的类属中,有一种草木性情。这不是什么怀才不遇的隐遁山水,而是一种平和的深邃的人性建构,不是“退”,而是“进”。这种以东方美学为旨意、以人文哲学为高标的个人趣味,某种程度上,其实更具精神诉求的广泛性。“盆比植株大一圈,是比较合适的,既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又不会闷根。人也是一样,与朋友、同事交往,与家人孩子生活,保持恰当的距离,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的确是一道不易答好的难题。这需要用一生的时光来调整、维护。”在《圣诞东云》中,她旁逸斜出地宕开一笔,机智而诗性,能带给读者诗意的启发。在文明进程中,诗意这个无形的触手,经年累月地抚慰着大地上的山原、峰峦、沟壑、平野、江河。一个诗人,如何在经由书写表达情怀,承担着和草木一样的美善和时间一样的使命,是见出于境界的选项。现实是宽展的海平面,岁月的流水之下,是生活的幽微及其不可预知的无数秘密,潜在的深度,暗含的可能,加大了诗人展现日常的气度和以俗还雅的空间,在不可测度的事物内部,对核心要义的挖掘,见仁见智,植物之于张映姝,是一场盛事,她竭尽其力的意蕴加持,让零落的诗意,经由不同命名状态下的修复和诠释。

文学是群山之中的事业,伴随对张映姝的深入阅读,我认为,她自觉探索的是一种别开生面上的“诗经”写作,一种具有本我精神自赎感的诗性探究,展现了写作的纯正意味。与其说她在观察植物,不如说她把“野外”搬进了“居室”,把“纯质”带进了“血液”,无论后工业化的现实对心灵的冲击有多大,但一个诗人如果保有“名花倾国两相欢”的悦美,像李白一样“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气度,把对花草的诗意转化为高洁的心境,从而保持“清我”的一贯立场,就会美不胜收。

耽于植物书写的张映姝,在执着精进,她从容于草木经到心灵史之间的关键是,有一颗“护生”的心。

责任编辑 王 晖

猜你喜欢

安静诗意建构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冬日浪漫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