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生命哲思(评论)
2020-09-10郭茂全
郭茂全
一
人邻的散文多为随笔。随笔是一种记述见闻随感的散文样式,日常琐事、读书心得、行旅感悟皆感发于心而形之于笔墨。人邻将其散文归为“感悟的断章”“經历的人事”“各地的游历”“随意的文字”等类,这种归类无疑表征着作家感物生思、因事传情的抒情方式。
人邻以旅人的眼光观照着街衢人物、饮食习俗、动物植物,将其对生活的诗性感悟化作鲜活精练的话语组织,传达出一种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作家且行且记且思,在山川河流、乡村图景、边疆小镇中体悟着生命的真意。可以说,人邻以生命哲思为经,以行旅足迹为纬,编织了一个个韵味悠长的审美空间。
旅人形象是人邻散文的抒情者形象,也是作家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审美视角。旅人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将心物感应与情志互生的生命体验投诸笔端。在旅人的视线中,一只粗陶水钵、一把油布伞、一对手印都有他对生命意蕴的探寻,一块羔羊皮、一架羊裸骨、几块土豆都有他对生命价值的质询;一个盲人、一对拉车的夫妇、一群游戏的孩子都有他对生命意义的发现;一片草原、一条溪流、一座寺庙、一处院落都有他对生命存在的理解。“经历的人事,各样琐碎,为人事而立言,为尘世写照,存其声色形影,悲欢哀乐。”(《也说散文》)无论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展现,还是对他者生命旅程的书写,无论对生命的感性体验还是对生命的理性哲思,都体现着人邻独特的生命情怀。人邻散文的独特精神内核就是旅人的生命哲思,“行走诗学”与“生命诗学”的审美理想有机地融汇于其中。
二
散文是一种最具生命个性特征的文学样式,常是作家理解生命和表达生命的重要方式。人邻的散文就是对其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生命旅程的书写。童年生活中的欢乐与忧伤、幸福与苦难、孤独与热闹都镌刻于人们记忆的岩层。人邻以少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观照并叙述少时的生活,表达了对童稚之心的深深眷恋。《童谣与游戏》是对母子深情的怀想,《儿童语言》是对儿童天真之心的展示,《小时候》是对童年梦想的追忆,《要杏胡谣》《挤,挤,挤香油》《孩子的游戏》等追忆挤香油、要杏胡、吹呸儿、捉迷藏、推铁环等童年游戏。这些以童年生活为素材的散文中,作家素绢般的话语与温暖的情愫融合在一起。作家伫立在成年的岸边,远眺生命之河的源头,童年的欢欣与成年的感慨常常萦绕于胸中。
人邻的散文既涂抹着生命的原色,又浸润着生命的原味,这同样体现于其表现饮食风味的作品之中。他的散文集《找食儿》是作家对“食物”的制作之美、形色之美、滋味之美恰切而简洁的摹写。作家对酸菜鱼、饺子、腌辣子、韭菜盒子、摆汤面、马奶子、抓饭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一些篇章专谈饭食茶饮的做法、吃法及味道,如《茶酒》《罐罐茶》《小葱拌豆腐》《鱼脊骨和山野菜》《叫花鸡破布衫石子馍》《灯灯肉》《黑汁肉》《洛阳城里的老食》等。从表面看来,这些散文是书写食物之味,更深层次上则是对人生况味的品咂。“风本身并没有什么滋味,实在是物,是经了风的物。再多出一层的,是感慨于风里沧桑的人”(《风的滋味》)。《说火》写烹煮饭食茶饮时火的不同,《说水》则谈水之清浊咸淡轻重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关联。作家在品尝食物之滋味的同时,也在咀嚼人生之趣味。作家对“饭食”的关注,并不源于饥饿的记忆,而源于对饮食背后生活趣味的品咂,其中既有感性的生命体验,又有形而上的思索。“人的饮食,还是要简单一些,简单一些才会心安,心净。”(《找食儿·自序》)食中之味有别,味外之旨无尽。对于人邻而言,食物不是厨艺秀的产物,而是心与物游的载体。《找食儿》中的一菜、一粥、一羹、一酒、一茶中皆蕴蓄着作家丰富的情感内蕴与生命哲思。
生命既是由生到死的自然时序,又是由此到彼的空间位移。行迹所至之处,人邻审视着万物的形貌,确证着生命的意义。小城、乡村、河流、雪山、草原、树木、村庄等都呈现出勃勃生气与斑斓色彩。人邻散文所表现的有异域旅行时的感受,也有中国西部独行时的见闻。《海南记》无意普通旅行者关注的物事,却在寻觅老街与村落风貌,审视老店铺椅子的纹理等,体悟平凡物象背后的生命轮回与世道沧桑。《十五日札记》是他在香港、澳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旅行的记录,作品不在于细致描摹异国风光,而重在表现身在异域的心理感受。《默然着芒鞋,又一天》记叙在日本的行旅记忆,体味日本茶室的生活,造访神户北野异人馆,散步于神奈川的乡村等。《行旅书》中,作家或写万象洞、九寨沟、峨眉山、天山等地的自然风景,或写武都县、徽县、玛曲县、吐鲁番、石河子等地的人文景观,表现的主要对象是远离都市喧嚣的乡间生活。“游”为作家提供了情思生发的场域。人邻的“游历”类散文并非书写自己游览“足迹”的散文,而是记录“心迹”的作品。小镇上的卤肉店、装裱店、烤馕店、铁匠铺等店铺,田间的荞、荏、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院落里的灶台、陶盆、扫帚、铁锨等农村生活用品,村前屋后的梧桐、杨树、杏树、花椒等树木,贴“门前子”、走高跷、转神山、磕长头等农牧民生活习俗,古井、牌坊、古桥、镖局等历史遗迹,汉族、维吾尔族、藏族、哈萨克、苗族等底层民众,一系列人间物象组成人邻散文多元的乡村景观。作品在描述乡村世界自足本真的生命样态时,将世俗化的图景与诗意性的发现融为一体。
三
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一道无法跨越的界限,而正是这界限,使人们相遇在生命的边缘。因此,一个关爱生命的散文家不仅关注着自我的生命,也关注着他者的生命,并从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精神的息息相通。人邻以散文的形式关注着各种生命存在,关注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表征着作家独特的生命诗学观。
生命是造化的奇迹,讴歌生命之美一直是文学的母题。人邻散文的许多篇章赞美生命的善良、美好、尊严。生命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变得充盈。从峡谷石壁上凿刻的孩子的手印中,作者发现母亲“对生命的那种独特的温馨的爱”永不黯淡(《母爱的考古》);在智障而早夭的小安娜的生命旅程的背后,“这位父亲对小安娜无微不至的爱”,具有能与死亡对等的力量(《永远的十三岁》);“这样相濡以沫的兄弟之情是可以抵御任何凄凉的,甚至是绝望和死”(《老兄弟》)。
《闲情偶拾》(韦尔乔插图)一书的“美好”一章,既有在齐白石画中发现的生命的鲜活,又有在韦尔乔画中领悟到的生命的静美。《线条》《美好》《暗香》《祈祷词》《亲切》等都是對女性生命之美的赞美。生命是有尊严的。作者在《那上天赐予果实的人群》中说:“可以看出老人是贫穷的,但依旧呈现出一种人的尊严。”“海一样的人群跪伏而下,它们是卑微的,但属于上天和大地。”对生命之美之善的书写是人邻自觉的艺术追求。他在《艰难的写作》中说:“写作,也许要到了这样的深度时,那种最深的人性的美,人的善良和悲悯,人活下去的意义,才会湿润地显露出来。”人邻的散文处处涵蕴着对美好人性的独特发现和诗意诠释。
人邻的散文不仅有对生命的崇高、美丽、善良、真诚的礼赞,还有对生命的卑微、短促、痛苦、死亡的悲吟。生之趣味与死之悲凉皆浮现于纸上,洇染于胸中。“我们是芥子,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秘密使命来到这个世上的。也许我们都可以无畏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他诞生、生活、死亡’”(《尘世》);“时间的可怕,是我们无法看见它真正的流逝,我们偶然看见它的时候,死亡的剪刀已经嚓嚓嚓地逼近了我们头顶的光线”(《随时间而逝》);“那些死去的人的墓还在,但是无比荒凉”(《记忆或是遗忘》)。作家对生命的死亡深怀悲悯。再如,《大妮》《时光与怜悯》《笨拙》《空与死者》《抽烟的死神》《虚空与天使》,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卧龙岗》是作家对坟地墓碑的静思,也是对守墓人生活的侧记;既有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自我与本心的询问,还有对亲人离世、师友死亡的缅怀。直面死亡需要勇气,也需要一颗温热的心灵。柔韧与坚强共在,平淡和绚烂同存。在对生与死的思考中,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是作家温热的情感;而作家对死亡的思考并非简单地悼念亡灵,而是对生死的形而上追问,因此作品具有鲜明的知性色彩。
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只有直面死亡才会领悟生命的意义,才会勇敢地追寻生命的价值。“人生,也不过是偶然。”(《卧龙岗》)“生命在那最后一瞬,陡然升上只能让人仰望的孤傲的夕阳中的山峰。黑暗就要降临,但黑暗比起高贵而骄傲的生命来,是多么的黯淡”(《一本特别的书》)。“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伤痛远甚于温暖。但奇怪的是,就是为了那么短暂和可疑的一点幸福,我们竟然能够忍受漫长的一生。甚至在生命的末日,我们依旧会渴望活着”(《风景、雪、黑暗的宁静》)。人邻不仅关注人世间常态的生命形式,还关注处于生活边缘的非常态的生命存在,在冷静书写的背后隐藏作家对生命的悲悯。《盲人兄弟》《卖刀的哑巴》《丑女》《黑衣艺人》《大妮》《急诊观察室》《更深的悲哀》等作品中,作家对或傻或哑或盲或狂或丑或残的非常态生命都倾注了深切的关注。生命的“常态”与“异态”的并存,人生的“偶然”与心绪的“惘然”氤氲。人邻的散文因之透射出一种幽静清寂之美。
四
物色感人则性情摇荡,故作者穷情写物,著文达意。在动物、植物生命体,甚至无生命的事物中也灌注了人邻的生命哲思,在心与物的契合中表达着对生命的深邃觉解,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表现出一种万物一体的生态生命精神。人邻从羊骨殖中发现了小羊面对死亡威胁时本能的挣扎(《羊的裸骨》),从羔皮中发现人们屠戮生命时的残忍(《昂贵的羔皮》),从杀狗的活套和围观者的欢呼中发现人们心里的虐狂(《杀狗》),从一群人对一只狗的疯追猛打中发现人的动物性(《那动物一样的人》)。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作家对戕害生命行径的批判,也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生命情怀。
天地之性,万物之理,皆生于自然,生命是自然的奇迹,每一种生命都有尊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邻以散文的形式尊重各种生命存在,寻求生命间的心灵对话。在人邻的散文中,熊有至死不渝的“爱情”(《两头熊》),“深解命运”的雄蛾有绚丽的生存与黯淡的死亡(《雄蛾》),陆鼠有迁移时悲壮的生命抉择(《陆鼠》),麝牛们为保护小麝牛表现出伟大的爱(《麝牛》)等等。人邻不仅书写着动物生命的尊严,还体悟着植物生命的意义,《深秋》中枯萎的花、《遗忘》中逼近死亡的麦子、《莲花》中圣洁敦厚的莲花、《神秘的植物》中生命力勃发的植物等都是作家对各种生命的诗性对话。
每一种生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示着对生命的珍视,人类应当尊重和敬畏所有的生命,人邻的散文以其敬畏生命而获得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人守于天道,不正是对自然敬畏么。”(《默然着芒鞋,又一天》)“睹物,即有思,不是没道理的,有这思,那一脉息就不绝。”(《默然着芒鞋,又一天》)“这样的“虾”若是会写点什么,会写出些什么呢?”(《海南记》)“烟斗上还有残存的温度,人手上的温度,还在上面留着。出来的时候,想摸一下这样的房子,房子里的东西,那些曾经停留在这儿的人的气息。”(《素描:景物和人》)人邻在言说中常常将“以物观人”“以人观物”与“以物观物”“以道观物”相融合。“睹物生思”“词随物转”成为作家散文话语的生成方式。
人的阅读体验打通了生命的当下存在与历史存在之间的壁垒。人邻的散文中,有些属于阅读札记,作家通过文本的解读来透视生命的意义。从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中,他发现原始人感觉的丰富和“文明人”感觉的虚假;从彝族民间史诗中,他“让灵魂飘入那古老的年代”来理解先民的生活与精神;从陈克华的诗《病室诗抄》中,他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眷恋。《说甄士隐》《智通寺老僧》《妙玉》《寂灭》等是作家阅读《红楼梦》后对生命的沉思。生命书写与阅读体验相依相生。《花见小路》中忆川端康成对艺妓的书写,《三岛由纪夫》忆三岛由纪夫的死亡,《大阪的晚上》忆高仓健的演艺,皆将现场体验与文本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人邻直接援引其他作品,还是对其重新解读,读者都能够在互文性的阅读中获得多重的生命启悟。
五
思想的边界就是理解的边界。因为理解生命,所以慈悲生命。人邻对生命的思考首先源于自我的生命体验,并在现代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生命观。作家漫步时空,在自我的内审和世界的生命对话中,完成对个体、他者乃至所有存在物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作家在自我审问与叩问历史中思考生命中的苦难与幸福、偶然与必然、卑微与尊贵、短暂与永恒、梦幻与真实。作为一名有自觉生命意识的当代知识分子,人邻对生命的关怀如影随形,其作品中的生命哲思就成为散文世界中猎猎飘扬的旗帜。
人邻在与天地宇宙生命万物的对话中蕴涵着透彻的生命智慧,这显然受到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观念的浸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人生如逆旅”等中国传统生命观已经潜移默化于他的散文中。他不仅以古人对生命的观念作为言说时的价值参照,而且在散文中对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命情趣情有独钟。“秋末冬除,板桥有霜,削瘦的驴戴月而过,小小驴蹄在霜上的印痕,诗行一样,何其雅。”(《旅途九记》)“庄重古风盎然,却出乎意外。也只有这样地方,才会保留这样古老的方式。比起城里过事情时那种无聊文字,格外地让人感动。”(《七月的屯字》)人邻居于城市而对城市生活书写较少,一定程度上,他的散文建立于乡村文化土壤中,笼罩着一种传统士大夫的田园情结与生命情调。
人邻对生命的思考源于宗教生命精神的浸染。从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宗教生命情怀。《找食儿》在言食、论人时常透出一种“禅味”,潜隐着物与心即为佛性的禅境。桃子粥的做法中“有些禅宗的味道”。心与外界一切事物相感相应,相问相答,随处皆显禅思。“有时候味道是不一定真有的,只是在心里的。”(《梅二题》)“人的吃食中有些好滋味实在是靠机巧不能得的。”(《叫花鸡及其他》)“没有味道的东西,才好入味。”(《莼羹鲈脍》)明心而见性,立言而著意。评述食物和回忆食事仿佛成了散文家人邻一种参禅悟道的方式。人邻散文在虔敬中有佛的慈悲。“缘”“尘埃”“过客”“慈悲”“寂灭”等富有宗教意蕴话语时时出现在文中。“僧人和居民在走动,各有各的事情。而远来的这些游逛着的人,似乎真的与这世界无关,只是过客,草原上的过客,城市的过客,生命不知所终的过客”(《郎木寺》)。“旅人经过的时候,它也路经了旅人。相互的缘分,也就如此。”(《小寺》)。散文《默然着芒鞋,又一天》借用了日本古代诗僧种田山头火的俳句作为题名,而行文中处处见花见佛亦见情性。“花见,也叫人想起花开见佛,花开了,佛即现了真身,抑或花即是佛,佛亦是花。” (《默然着芒鞋,又一天》)“佛说,苦海无边;虽然佛没有说,时光就是摆渡。”(《素描:景物和人》)作家在宗教般的慈悲与大爱中书写生命存在。宗教中所传达的对生命的慈悲构成人邻散文生命哲思的浓重情感底色。
六
人邻的散文以其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创作手法建构了一个深具魅力的散文世界。这主要体现在沉思默想的抒情者角色、诗意画意的追求、自然而巧妙的构思、鲜活别致的语言等方面。
人邻散文的抒情者形象是一个沉思默察的主体。从作家的创作方式来说,静观、沉思与冥想是作家组织情思的方式。作家以这种独自一人的方式体味他的人生之旅,获得真实的心灵体验。“其实,一个人从生到他的最后都是独自一人”(《记住了什么》)。“没有那座小寺,只有寂静,安适,缓慢悠长的寂静和安适。也许,还有一点孤单,清凉凉的孤单”(《行旅书》)。从文本内容来说,首先,我们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心灵“羁旅”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幽幽然一个人走过,只自己的鞋声,仿佛自己就是羁旅的古人,有些莫名的伤感”(《行旅札记》);“羁旅的人,脆弱的心是禁不住那样悠长寂寥的钟声的”(《法雨寺》)。一种羁旅感伤的光晕笼罩在散文之中,这种审美效果的生成与其散文中沉思默察的抒情者的设定紧密关联。其次,人邻的散文所描摹的人物形象更多是沉默者、冥思者与孤独者,如《月色》中心境恬然的男人、《销魂》中吹古乐器的老者、《独自一人》中凝视花朵的人、《悠闲》中俯视蟋蟀的人、《肉身》中在宁静中塑莲花的匠人、《油布伞》中执伞独行于荒野的男人等,共同组成其散文中特有的“孤寂者”形象系列。
人邻既是一个散文家,也是一个诗人。他常以诗人特有敏锐的感觉与丰富的想象营构意境,追求散文的诗情画境。为了达到诗情画境的艺术效果,人邻在创作中多以生动简练绘境摹形,传神写照。《残照旅人》和《行旅书》是对自然生活记忆图景的审美编码,《闲情偶拾》是画意、诗意在情感之经与理性之纬中的双重编码,是话语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渗透与融合的成功试验,有一种新的审美创造范式。《闲情偶拾》中的诗文组合、《残照旅人》《行旅书》中的空间布局,均有一种虚实相生、韵味悠远的意境之美。
人邻的散文在构思方面多从小处入笔,大处着意,在转折起伏中升华题旨,诸多篇什均有巧妙自然的构思。有的篇目通过一件小事觉悟人生哲理的形式,细微处见精神,平淡中有奇崛,言语点到即止,表面漫不经心,随意点染墨色水彩,却蕴含深意真味。《先兆》中由一个人的死亡而联想到写到过去的照片,而感觉到每个人的“死亡的阴影”。《玻璃》中,以在回忆一次偶然被锁在走廊时砸玻璃的事件,最后得出“世界上真是没有任何东西是脆弱”的哲思。《路过三家地》《麝牛》等作品在哲思意蕴表现时如盐化于水,无点题之笔而意蕴包孕其间。一般来说,旅游性散文最易重复前人旧路而丧失自我的发现。人邻的羁旅的体验方式与言说方式常使他突破“导游”模式的景观。人邻在孤旅中多有独见,如在《日记四则》中独辟蹊径,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分别以山、水、寺、蛙、荷、店来写峨眉山的景色,作家的巧妙艺术构思可见一斑。人邻认为,“所谓的游历,只是文字的一个‘场’,而关键在于独特的发现、感悟。”(《也说散文》)读人邻的散文,需要读者“悟”的心境,方能咀嚼到简洁素朴语言背后的韵味。
人邻是以“诗家语”来写散文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散文家之一,其散文语言颇受诗歌语言影响,具有跳跃性,洗练而蕴藉,鲜活而自然,充满质感与韧性,鲜活清丽,朴素精妙,在自然而无矫饰的散文话语中,情愫不择地而流,又不溢不漫。人邻对散文语言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他说:“真正的写作者,是越来越慢的。在这个不断加速的时代,我们得减慢我们的速度,以保持事物的密度,保持事物的坚韧质感。写作的难度应该是和人生的难度相等的”(《艰难的写作》)。“好的文字,必须要有出于自然的心境。时间在这里是缓慢的,那些文字也好,笔墨也好,似乎都有了时间的浸润。如果在蒙顶山居住,左有僧舍,右为林涛,云雾,晨光,夕照,不会没有好文字。那文字不是直接的,激烈的,是慢慢浸染自然风味的文字”(《新入蜀记》)。“荷花,更是。荷花不多,三三五五,不多的娇艳,才不俗气,水面上一朵一朵隔开,水气氤氲之间,一朵一朵,独立着些微的寂寞。”(《素描:景物和人》)《素描:景物和人》中的“三座房子”“池塘”“小院”“古梨园”等的摹形摹色,恰如一帧一帧的青绿写意画,画境气韵油然自生。写景状物逼真简洁,写人叙事平心静气。在语言的节奏上,阔大处天高云淡,细腻处密不透风,形成疏密有致语言节奏。人邻在创作中追求着“味之无极、闻之动心”的话语效果,使其散文具有了古典美的韵致。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人邻“以慢制快”的写作选择给读者创设了一个情味悠长、意味丰厚的审美世界。
人邻的散文在体制上有短小精练隽永的特点,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静穆、空灵、素朴之美。现代的生命意识与古典的生命情调互渗,生命的趣味与生命况味交织,对生命的悲悯与哲思组成了一幅幅诗意的画卷。受古典诗文的影响,人邻的散文无壮美之景与浩然之气,却更多飘逸之气与秀丽之色,是西部散文中的“江南水乡”。他的散文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致,也有徐霞客地理游记的特点,也有明代小品文的韵味。“古时的行旅,车马或是徒步,是近乎无限漫长的时间,这也决定了古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写作。那些行旅中的文字,是浸染了寂寞的,但那是自然質朴的文字”(《新入蜀记》)。“出门,一盏灯,若月;远处的灯,若烂漫星星。埋怨屋里灯光太亮,若是古意灯烛,外面的星月即是举盏的好伴侣了。”(《廿八古镇》)《廿八古镇》中的古镇、《海南记》中的琼海古村等则是浸润了古雅清幽之感,而这种韵味是通过节制简洁的话语呈现出来的。“我已经是喜欢那样看似平和的,其实内里有其沧桑苦涩的文字。”(《也谈散文》)人邻的散文话语不仅受到刘基、归有光、张岱、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等散文家清雅闲适风格的浸染,还受到川端康成、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国外作家清寂闲静文风的影响。
人邻的散文在为生命立言写照。作家不取媚于俗,不调侃人生,以真诚的心灵体验着生命、理解着生命、表达着生命,以散文的形式呈现着生命的意义,并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成为当代散文景观中独特的存在。生之美,生之难,生之痛,生之促的诗性体验氤氲在他的散文中。对生命的哲思是“行旅”中的人邻永远无法放下的“行囊”,生命哲思的艺术追求将伴随作家不断地寻找生命的诗意栖居。
责任编辑 王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