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价值函数法的绿色交通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2020-09-10徐满满朱乐妹张思雨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徐满满 朱乐妹 张思雨

摘 要:随着城市社会经济进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展绿色交通。在该过程中,离不开对绿色交通系统的评价。本文结合绿色交通系统构成要素、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评价体系,并利用AHP-价值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以合肥市为例,以构建高效绿色交通系统为总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也将为后期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提供评价方法。对其评价发现其现有的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较低。

关键词:绿色交通系统;评价指标;服务水平;AHP-价值函数法

中图分类号:TE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26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題攻关研究项目“基于‘公交+’的合肥市绿色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2018CX05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凸显。在治理这些问题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效果甚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国内外提出了“绿色交通”的理念。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如AlexAnas等学者认为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共政策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效果以及详尽举措的实施上面。JecooFeral等指出智能交通层面技术欠缺,车辆能源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新型清洁能源车辆尚未普及以及绿色交通体系机制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等问题,制约着绿色交通的全面落地践行[1]。陆化普等通过对比与分析传统交通系统与绿色交通异同点,提出了绿色出行分担率、公交可达性、清洁能源车使用比例等七个主要绿色系统评价指标[2]。蒋育红、何小舟、郭秀成以马鞍山为例,确定以交通功能、环境保护为目标,以道路设施水平、路网交通负荷、绿色交通分担率、道路绿化率、公众满意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六个因素为评价,采取价值函数及德尔菲法对马鞍山市的绿色交通规划进行评价[3]。

目前,绿色交通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不够完整,对其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技术、管制方面,缺少针对性,对整个系统的评价研究较少,使得在构建高效的绿色交通系统时缺少一定科学依据。

1 绿色交通系统概述

1.1 基本概念

广义的绿色交通,是指通过采用低污染、高效率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交通理念;狭义的绿色交通主要强调构建一个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多元化绿色交通系统,体现出城市交通系统的环境友好性。因此,由此产生了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工具(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新能源汽车等)的“绿色交通系统”这一理念。

1.2 基本要素

绿色交通系统的构成要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归纳为六大构成要素: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交通管理、周边环境、政策以及交通参与者。每个要素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并自成体系,因此,这些要素又可以称为绿色交通系统的子系统,而绿色交通系统是基于绿色理念的一般交通系统的重新集合。

2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评价体系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1.1 各指标的评价目标具有统一性

此次评价的总目标是确定目前合肥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水平。要求各个指标组合起来的评价目标可以代表真实的评价对象的评价目标。

2.1.2 科学合理且易于获取数值

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科学性并有相应理论依据。同时,要求易于获得数据,如果很难获取甚至无法获得,则该指标也失去了意义。

2.1.3 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针对性

在选择指标的时候,每个小指标都应该有足够的代表性,且直指特定的绿色交通子系统,这样的指标才具有针对性,数据也具有可信度。如果选取影响较小或者交叉性很大的指标,在结果上没有太大的影响,还会增加很多计算任务。在绿色交通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包含很多子系统,这就要求各个子系统下的指标尽量独立且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评价。

2.2 构建评价体系

根据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指标选取原则,城市交通基本功能、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绿色出行模式、绿色交通管理为实现绿色交通总目标的五大路径(即准则层),对于每一准则又选择其核心指标。其中交通基本功能包括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及人均道路面积三个核心指标;环境影响包括道路环境满意度和道路绿化率;能源消耗包括新能源公交车、私家车比例;绿色出行包括公交、慢行分担率、公交线网密度以及站点覆盖率、人均步行道路面积共五项指标;绿色交通管理包括公交服务满意度和慢行设施满意度。因此,绿色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的总目标,上述的五大准则以及14项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此次评价体系。

2.3指标量化

上述各项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非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的数值,可以通过合肥市城市规划资料,基础设施调查,由相关部门提供。而如“道路环境满意度”等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需要采取一定方法进行量化。

2.3.1定性指标定量化

心理学家提出人们对区分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个的理论,考虑实际操作性,将满意度调查的定性指标等级分为5级,并将问卷实际内容对照定性指标分级定量化标准来取值。具体标准如下:

(1)优:取值1.0,公众十分满意,城市交通出行便捷迅速,城市环境良好。

(2)良:取值0.7,公众满意:城市交通满足居民便捷需求,交通环境向着良性发展。

(3)中:取值0.4,公众满意度一般:交通基本满足需求,但是不够便捷迅速,会出现拥堵现象,环境一般。

(4)差:取值0.25,公众不满意:基本满足出行需求,但经常出现拥堵,不便捷,环境恶化。

(5)很差:取值0.1,公众十分不满意:不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交通拥堵现象普遍而且严重,环境差。

2.3.2定量指标标准化

定量数据标准化常用的方法为线性插值法,具体步骤是将各种指标的理想值标准化为1,各指标的极不理想值标准化为 0,本次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值在期间内插取值。M为标准化值,m为实际值,采用公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

3 基于AHP-价值函数法的绿色交通系统综合评价

通过对合肥市各方面现状调查及相关资料搜集及整理,将获得的各个指标实际值进行了详细统计,并将得到的指标实际值根据标准化公式(1)、(2),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据此得到实际值转化为标准值的结果,具体如下,其中括号内为指标实际值。

(1)道路面积率=0.229(4.57%);(2)道路网密度= 0.455(1.82km/km2);(3)人均道路面积=0.926(14.8㎡);(4)公共交通分担率=0.667(24%);(5)慢行交通分担率= 0.560(28%);(6)人均步行道路面积=0.620(2.2㎡);(7)公交站点覆盖率=0.997(89.7%);(8)公交线网密度= 0.752(1.88km/km2);(9)公交服务满意度=0.474(一般);(10)慢行设施满意度=0.478(一般);(11)道路环境满意度=0.442(一般);(12)绿化覆盖率=1(45.3%);(13)新能源公交车比例=0.443(44.3%);(14)新能源私家车比例= 0.020(2%)。

3.1基于AHP方法的权重计算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根据其计算步骤和公式,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并对所有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交通基本功能、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绿色出行及绿色交通管理的指标权重向量分别为: (0.44 0.39 0.17)(0.833 0.167)(0.25 0.75)(0.218 0.375 0.116 0.166 0.125)(0.586 0.414),对应的权重分别为:α=0.184,β=0.136,γ=0.195,θ=0.417,δ=0.068。

3.2 基于價值函数的综合评价

参考国内外绿色交通发展综合评判指标值的分级标准,将绿色交通发展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优秀(0.9,1.0)、良好(0.75,0.9)、一般(0.5,0.75)、较差(0,0.5)。F取值在区间范围(<0.5)内,所以,经过评价,目前合肥市绿色交通发展评价等级为较差。

4 结语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上绿色交通发展之路,在其过程中,离不开对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水平评价。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绿色交通系统构成要素、指标选取原则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利用AHP-价值函数法对合肥市绿色交通系统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合肥市绿色交通系统发展水平较差,需要加强其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Alex Anas and Govinda R. Impact of policy instrument to reduce congestion andemissions from urban transportation[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Methodological,2009.

[2]陆化普.绿色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设计要点研究[J].城市交通,2009,7(6):23-27.

[3]蒋育红,何小舟,郭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9):1-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三方四圈”工作法: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不同排班模式的比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