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2020-09-10林添旺吴梦兰
林添旺 吴梦兰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和高校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斗堡垒。论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支部设置科学化、强化工作队伍、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支部设置;体制机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新时代党在高校学生中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学生党支部是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学校党委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同层级学生组织中,学生党支部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发挥着把握全局、引领方向、指导工作的作用。党的方针政策在高校学生中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效果如何,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很重要的关系。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的好坏关系到组织的好坏。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得以稳固,确保党在高校学生中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所在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和发挥,跟党支部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关系。如果一个支部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比较涣散、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强等,那么这个支部的党员也不可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党支部通过开展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在广大学生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严于律己,在各方面争做“排头兵”、“领头羊”,发挥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让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之,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支部建设,是发挥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是新时代党组织密切联系学生工作的主要桥梁与纽带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与学生工作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的对象、目标是一致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来自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党支部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最贴近学生,清楚广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党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2]第一,新时代高校党支部是学生重要利益的表达渠道。学生党员源自学生,平时与广大普通同学共学习、共同生活,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他们更懂得同学的所思所想。通过民主生活会和一些党支部活动,表达他们的心声和诉求,为做好学生工作进行政治把脉,培育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第二,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工作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高校学生党支部吸纳优秀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他们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无论是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主体大部分是学生党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第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把该结果反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辅助其制定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培育新时代良好学风校风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和重要体现,学生黨支部处于实施学风建设的第一线,是落实良好学风养成的坚强堡垒,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培育新时代良好学风校风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大学生党员是高校青年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优秀群体,是高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他们植根于学生群众,与非党员学生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具有良好的号召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党员平时对自身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要求严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帮助周围的同学自觉学习,促成优良学风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的党员由一个个有理想、有觉悟、有追求的青年人组成,是各类学生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的宣传、渗透、以及让学生党员参与学风检查工作,跟进所在宿舍和班级的学风建设,带头做好宿舍卫生,对身边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晚归、通宵玩游戏的同学做好劝导引导工作,不断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养成。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存问题
(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不充分,入党把关不严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组织的“源头活水”,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对于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至关重要,往往决定了党支部的未来发展和创新活力。目前,一方面,由于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学生党支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党员的程序上,忽视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指定的培养联系人自身的政治素养也不够高,难以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没有一个制度和标准,对指定培养人也难以进行监督。所以,只能靠指定培养人的自觉性,培养是不够充分的。另一方面,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只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却忽视了党的理论学习,认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一个想进就进的松散、无标准群体,所以就更加放松了自己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方面的要求。有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吸收党员的时候也是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把关不够严格。
(二)部分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关键一环。但目前有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存在“重入党前的教育考察,轻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的现象。在入党前层层考核,层层选拔,不断教育与培训,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入党后完全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再重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方法单一、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和说教式的方式方法,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在内容安排上单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没有根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来安排内容和活动,没有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没有聚焦到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上,挫伤了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在教育管理效果上不佳,有些党支部的教育管理搞突击,平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管不问,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的检查突然安排个活动,拍个照片,写个材料,应付了事。据有媒体报道过,在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时,有些高校党支部为了应付上传照片的任务,通过摆拍的方式来应付,照片摆拍完,会也就散了。这样的安排太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在教育管理上效果肯定很不好,对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部分学生党员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从高校学生党员来说,自身能力不足,是学生党员难以起先锋模范作用的根本原因,也是高校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年纪较轻,知识面较窄,见识也不够宽广,再加上新时代的学生党员也没有经历过革命的洗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下自身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在服务群众和同学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存在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没有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入党之前积极表现,入党之后消极对待,在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在学习上、工作上、党员教育和活动上消极对待。久而久之,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在工作上都不如人意,逐渐沦为与普通同学的同等水平,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学生素质要求都没有达到,这就更难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锋与融合,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局面,在网络技术下“爆炸式”传播,再加上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社会环境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的蔓延,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3]价值观的功利化和物质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对其自身行为的认知,进而决定了其在组织生活中的行为与态度。对政治学习上,部分党员认为不能直接带来一定的利益和好处,进而出现抵触情绪,把入党当做追求个人发展和利益的手段。一旦这个目的达不到,党组织就失去吸引力,从根本上说是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滋生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缺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生活、工作上不思进取,组织纪律性淡薄,服务意识差,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抛于九霄云外,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良好形象。
(二)党支部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党支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党支部肩负着多项的重要工作,但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党支部往往以专业、年级为基础,设置为专业支部、年级支部等,这种支部设置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支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第一,随着专业和年级的变动,学生支部设置也会随之变动,随着学生的毕业,党支部也就随之解散,从而造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非延续性、不稳定性。第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各专业不断在扩招,支部党员不断增多,有时一个支部会有五、六十名学生党员,最多的甚至一百余人,导致支部难以对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支部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第三,各专业有热门与冷门之分,各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其支部学生党员人数自然相差悬殊。同时,高校学生各年级入学先后顺序的不同,导致各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严重不均衡,专业、年级党员数的不同,造成了支部和党员结构的失衡,难以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第四,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的不断实行和学生住宿的公寓化、社区化,专业、年级和班级之间的学生联系日益减少,各专业与年级的学生和党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强,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党员和支部的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顺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规定:“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健全,责任明晰。”目前,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的职能范围相对清晰,但是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领导机制模糊,缺乏明确的运行机制来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各部门承担什么职责、如何协调,都存在难以落实的困境。一方面,院长(系主任)需要对校长负责,基层党委(党总支)需要对校党委负责,二者的工作中心不同,工作目标不同,运作起来费时费力,导致学院的基层党建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对学生党支部也不能很好有效的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部分高校中被界定成支持和配合行政工作的角色,主要負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费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得不到重视,也就使得党支部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活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严重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党务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制约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党在院(部)的领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已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6]在高校,党委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部)长负责制,明确党在院(部)的领导地位。在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思想自觉和政治担当,坚持从完善领导机制入手,健全党委和行政工作规则、健全党委科学规范决策机制、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等,保障和加强党在院(部)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充分协调运行。确保党的领导在院(部)各方面有力量、有地位,这样才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推进支部设置科学化,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支部设置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一项内容,只有做到支部设置科学合理化,才更有利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7]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要以有利于组织生活、有利于作用发挥、有利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要以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为原则。具体而言,在大一、大二年级建立“年级党支部”,在党员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建立“跨年级多专业党支部”,在满三名党员的班级设立党小组,大三、大四年级及研究生可以在条件成熟的班级党小组基础上建立“班级党支部”,不满三名正式党员的班级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业党支部”。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公寓、社区、兴趣社团和重大课题项目组等为依托建立党组织。对于高职院校和毕业实习期较长的本科院系,在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关活动中建立符合实际的临时党支部,借助实习实践单位党组织的力量,共同对高校毕业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努力实现党组织工作全覆盖。
(三)強化教育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8]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也必须要强化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首先,构建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学习教育考核制度、学习教育成果评价制度等学习教育制度,探索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的方式,让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化机制。把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教育培训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特别对于支部换届后新任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必须参加上岗培训,并规定相应培训学时。通过培训提高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履职能力,提高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在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过程中与其他业务工作的相结合的能力,打造思想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的机制意识,努力打造一支党性强、党务强的“双强”型的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不断提高高校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其次,制定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在强化培训中提高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提高学生党务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破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难题,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党务工作队伍,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9]考核评价是推动工作的有力杠杆,是激发集体与个人奋发向上、竞相争先的有力手段。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也应当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一,定期考核和经常性考核相结合。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根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和实际,对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进行经常性的考核,及时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学习、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情况,结合民主评议,对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第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将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个人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平时工作中注意及时记载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个人表现情况,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遵守纪律情况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第三,党内考核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大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最为了解,对学生党员的监督最为有效,要充分重视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的评价,将它作为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第四,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上级党组织或支部应派人找其谈话,指出缺点,要求限期改正,情况严重的预备党员要延长预备期直至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正式党员可以给予党内批评直至给予党内处分。考核是激励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党员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具有很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参考文献:
[1][4][5][7][8][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65,20,65,58,64.
[2]钱云光,袁勤.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106-108.
[3]徐莉.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途径和方法[J].中国青年研究,2008(7):24-28.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