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0-09-10杜兴发曾永平

关键词:人文关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

杜兴发 曾永平

摘  要: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题中之义,且常论常新。在新时代,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意蕴。然而,在融入的过程中尚存在着“知”与“行”的环节脱离、“教”与“学”的过程偏差以及“宽”与“严”的尺度失衡等多重困境。为此,应通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运用柔性教育方法,积极搭建趋人性化教育载体以及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文化环境等具体路径,来应对和突破现实的困境,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质量和水平,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困境;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做人的工作”这一理念贯彻始终,更好地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本质要求,凸显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立足于人,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在立德成人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内在要求,是在高校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既是‘立德树人’的客体,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主体”。[3]重视人文关怀,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练就本领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担当时代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承载。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立身做人、立志成才的青春园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将人文关怀融入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有助于从供给侧角度出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了解学生主体需要,对接学生需求提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有效教育供给,以高质量供给优化需求,在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冲突、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培育奋斗精神和理性平和心态,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精神成长及意义世界的建构”[5],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进而能够真正地满足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者和接班人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任务来抓。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能力本领。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以充满人文关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思想接受规律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着真情、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心动人,以行服人,有助于让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得到最需要的精心引导和呵护。通过以心交心的人文关怀,回应和解决大学生的成长困惑及青春迷茫,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成长为不辱时代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

二、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时代要求和学生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

(一)“知”与“行”的环节脱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进行了怎样的教育。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否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如果人文关怀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沉溺于“漂亮”的套话、空话、场面话当中,必定会疏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只能是虚有其表、名不副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人文关怀“知”与“行”的环节脱落。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作风不实的辅导员常常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挂在嘴边,但是在学生宿舍、课堂以及学生重要时刻却常常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个别缺乏责任担当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也只是口头上提出要关心爱护学生成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采用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式的慵懒教学方法,没有及时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不注重关照学生个体需要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难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较好地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一些学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将“深入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当作口号,在现实工作中生硬地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遇到问题学生时,常常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忽视对学生应有的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

(二)“教”与“学”的过程偏差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角,他们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相统一的关系。在施教过程中,如果教育者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权威性,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填鸭式的单向说教,必然会引起受教育者的不满与抵触,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寻求一种“教”与“学”的有效衔接,一方有所需,另一方必有所应。然而,现实当中仍存在一些“教”与“学”不相符的现象:一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不够。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沉迷于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对课堂纪律持放任自流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忽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能在学生最需要解疑释惑的时候给予回应。二是对学生主体关注不够。面对主体性意识较强的“95后”“00后”大学生,仍有一些教育者因循守旧,试图按照以往个人的主观判断、惯性思维进行改革,出现“‘高大上’的内容多,‘接地气’的内容少;重复性的内容多,独到性的内容少;空洞感的内容多,鲜活感的内容少”[7]的供给不对称现象,就如同是学生渴望得到一个苹果,教师却提供了一箩筐的梨,教育者不能对接学生需求的教育,是难以充分回应学生关切,滋润学生心田的。

(三)“宽”与“严”的尺度失衡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坚持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8]。在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要求过于宽松、随意,盲目迎合学生需要,势必会导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教育者也会不自觉地放松对自身要求,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则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且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如果要求过于严苛、生硬,一味地强制要求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心需要和发展诉求,完全将刚性管理代替必要的关心、关怀,尽管教育者用心良好,但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直接,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见,“宽”与“严”的尺度失衡是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始终围绕着人开展的教育,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宽”与“严”的相互平衡。

三、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9]我们应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关怀思想理念、方法载体融入并运用到现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倘若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应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让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得到最暖心的关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一,深化学生主体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递一种思想观念,更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的激发。要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直面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因事因时因势地开展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和提升,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第二,落实服务学生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管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把工作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认识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望闻问切”深入学生,通过学生成长过程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聚焦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找准解决学生疑惑的“穴位”,多做暖人心、得人心工作,在生活服务、助困服务、心理服务中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品德的养成,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科学运用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采用激励、引导、感化等非强制的方式,将以往的“以刚制刚”转变为“以柔克刚”,把严厉的批评转化为气氛缓和的谈心,把硬性的指令转化为循循善诱的开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用好情感教育法,做到以心感人,才会人人心归,善于通过真挚的情感、友善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注重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用真情去换真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在融洽、和睦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要用好融入渗透法,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能够以各种方式溶解到食物中,让人自然而然地吸收,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渗透式教育,有意识地将人文关怀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贴学生实际,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情真意切的关心、关爱,心灵得到滋润,真正寓教于无形;要用好心理咨询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深入实际接触学生,去倾听学生心中的纠结、困惑、烦恼,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关怀,引导学生疏泄不良情绪,化解认知症结,解开思想矛盾,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搭建更趋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实现人文关怀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富有人性化特点的载体运用是否得当,是否契合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效益。一是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从供给侧入手,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将人文关怀的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各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提供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供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善于活用实践活动载体。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实践养成的重要途径。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公益、文艺体育等活动中深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断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三是懂得巧用网络载体。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和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時代步伐,积极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矩阵育人模式,同时运用好大数据资源优势,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找准学生成长所需的契合点,通过“点对点”的人性化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释疑解惑。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引导、感染、熏陶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所提出的“泡菜之喻”: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就好比是泡菜汤,它对浸泡其中的学生有着重要濡染教化作用。想要让学生们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还应完成积极向上人文氛围的营造。首先,加强“软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功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美育人,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能够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教化,积极开展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让温良恭正的校风、教风、学风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以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明德修身的文化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让教师真正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其次,加强“硬环境”建设,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当中,使校园的基础设施、文化景观和校园一楼一宇、一草一木的规划设计都凸显人文内涵,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意义,让学生在心旷神怡中得到思想的感化和行为的养成。最后,加强“虚拟环境”建设,发挥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整治网络乱象,抑制网络负能量,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3]仇丽琴.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32-33+36.

[4]曾永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人文关怀之维[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72-75.

[5]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19-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7]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3):109-1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2019-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9]習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杜兴发,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干事;曾永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重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7MSZ016);梧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意蕴、问题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D001);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适应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需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A343);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桂教工委宣〔2019〕7号)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
跟踪导练(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