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干预不合理用药医嘱效果评价
2020-09-10王少勇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对不合理用药医嘱干预的效果,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有益指导。方法:临床医师对干预前(2018年6月~2018年12月)全院患者住院医嘱进行人工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制定与落实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干预措施,对干预后(2019年6月~2020年12月)全院患者住院医嘱进行审核,分析不合理用药医嘱干预效果。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由干预前的22.50%下降至干预后的5.40%;干预前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有用药无指征、超疗程用药、药品选择不合理、配伍或联用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给药频次不合理等,干预后各类问题发生率下降,均低于干预前(P<0.05);抗菌药物用药不合格率较高,在干预后多数科室使用强度得到有效控制(P<0.05),部分科室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构建与科学应用,对不合理用药医嘱管控存在积极影响,可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合理用药;医嘱;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5-0-01
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药品资源浪费,影响患者临床疗效,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进行医院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按照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相关规定与要求,构建了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对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从2018年6月~2018年12月(干预前)与2019年6月~2020年12月(干预后)两个时间段全院患者住院医嘱中各抽取2000例进行研究。
1.2方法
干预前行常规安全合理用药干预,包括:定期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组织会议探讨不合理用药医嘱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完善用药医嘱审核机制,加强临床医师、药方审核人员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用药知识与要求。
抓住信息化建设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根据干预前不合理用药医嘱分布情况,从药物预停、联合用药监控、用药目的选择、药物权限等方面出发,开发与构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并将其与医院信息系統有机结合,对住院患者医院合理性进行审核。
选取干预前与干预后一段时间内住院患者医嘱,运用对比分析法评价干预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医嘱占比,不和用药类型分布情况以及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参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监测网工作手册》,使用公式“使用强度=药物使用总剂量/该药物成人平均日剂量×100/同期住院天数”计算)[1]。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率(%)表示,根据数据类型不同类型,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医嘱占比及其类型分布
干预前不合理用药医嘱占比为22.50%,显著高于干预后的5.40%(P<0.05);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有用药无指征、超疗程用药、药品选择不合理、配伍或联用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给药方式不合理、给药频次不合理,在干预后其发生率均下降,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不合理用药医嘱中抗菌药物所占比重较大,干预前为168例,占比达到37.33%(168/450);干预后为50.00%(54/108)。对干预前后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分析,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妇科、耳鼻喉科、骨伤科等多数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有效控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科、肿瘤内科等部分科室无明显变化(P>0.05)。
3讨论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将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能够对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信息化管控,实现住院患者医嘱精细化审核,以减少不合理用药医嘱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医嘱由22.50%降至5.40%,各类型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抗菌药物在多数科室中的使用强度得到控制,用药安全性、合理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梅,陈叶红,谭兴华,等.循环审方模式下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用药医嘱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28(05):376-378.
作者简介:
王少勇(1997--) 男 甘肃兰州人 民族:汉 学历:本科 专业:药学。
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 74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