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之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2020-09-10李微霞
李微霞
摘 要: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与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在内涵和精髓上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对于医学生医德的培养以及从业后的医师职业精神都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在精神境界上,“仁爱”是君子文化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共有情怀;在文化气质上,自强不息是君子文化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共同意志;在价值追求上,重义轻利是君子文化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共通品质。笔者试从剖析中国传统君子文化入手,浅析在当代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激活和倡兴传统君子文化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医者仁心,仁者至上;大医精诚,自强不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关键词:君子文化;文化内涵;医德教育;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076-0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8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君子文化对医学生医德教育价值研究”(SK2018A0150)
君子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千百年来所有中国人在人格方面共同追求的典范。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和现代化,中国文化中的人格模式也逐渐多样化。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和改变,延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仍然是君子人格。当代医学生是未来承担救死扶伤之重任的医生,是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职业之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医生的专业能力是从业基础,但其人格、品德、职业操守等更为重要。所谓“医者父母心”,作为医学生而言,应当充分具备医者的“仁爱”思想,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非常关键。而医德教育中诸多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将中国传统君子文化融入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中,显然对于培养更适合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优秀医者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一、君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剖析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都在信仰君子文化,无数的文人、士大夫也将君子人格视为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最早孔夫子对于君子的定义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这个定义并没有具体的解读君子文化的内涵,但是却说明了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那就是一定的文化底蕴与谦和礼让的气质。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君子的基本认识,而后经历了历朝历代对于君子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汉代董仲舒对于君子文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概括。其中仁,即“爱人”,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之中无处不在体现着君子的仁爱思想,君子为了这至高的道德追求,甚至可以牺牲自我。《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 “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而君子文化之中的“义”的思想也体现了君子的“仁”,这里的义指的是大义,所谓“君子喻于义”,君子当以“义”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1]。“礼”作为君子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影响最深的文化内涵,中国自古以来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礼仪、谦怀恭谨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于君子文化的奉行和信仰。在君子文化中强调君子“必仁且智”,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当兼怀天下,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又提出君子应具备很高的智慧水平,深厚的文化底蕴。“信”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必备条件,其文化内涵依然是极为推崇的君子文化之一,“信”更多地体现为诚信、诚心,在为人上君子待人以诚,在处事上君子言即必行等。
二、君子文化与医德教育的契合性论述
通过对于君子文化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君子文化是涵盖医德教育内容的,两者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君子文化强调的仁爱与医德教育所强调的仁医在某些方面是高度吻合的。君子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是指君子要以天下为己任,兼爱天下苍生,而医者职业精神所强调的是医者要对患者有仁爱精神。二者都是怀仁爱之心,行仁義之事,从这一点而言医者的职业精神与君子的仁爱思想是一致的。
一名合格的医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并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点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医学生教育秉承着《中国医师宣言》之中提出的守护健康、促进和谐的基本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强化医德教育的教育实践。这点与我国君子文化之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崇高情怀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一名医生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医护工作,更应当以自己的工作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用自己的努力来守护医者拯救生命、关爱生命的神圣使命。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多样性,医患矛盾变得日益突出。我国八成以上的医疗资源是由医生所支配,在某方面使得部分缺乏良好医德的医生只追求利益而忽视自身使命。很多学者为了解决医患矛盾这一社会问题提出诸多见解和看法,虽然众说纷纭,但对于加强医德教育莫衷一是,作为未来医者的医学生更被认为是医德教育的重点对象。
三、君子文化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医者仁心,仁者至上
如前文所述,“仁”是君子文化的核心,亦是医德教育的根本。医者当以守护患者的生命为天职,以仁爱的思想来对待患者。这与君子文化之中兼爱天下的博大情怀是一致的。君子当以仁为立身的根本准绳,以仁作为自身处世的准则,以仁来约束自身在与他人往来之时的行为。做到在不断反省自身的同时,能从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行为,推己及人,关爱他人,更多地将“仁”应用于人和人交往之中,这也体现了互助互爱、和谐相处的处世思想。
医德教育的本质是让医学生深怀“仁爱”之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能够完成本职工作,而能成为“仁医”。从医德教育的最终目而言就决定了融入君子“仁爱”思想的必然性。在疾病面前,患者将希望寄托于“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医生如不具“仁者之心”,患者的生命不被看重甚至视为儿戏,即使拥有再高超的医术,也不应成为一名医者。
作为高等医学院,对于医学生医德培养最基础的就是“仁爱”思想。医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仁爱为先,能力为重,坚持潜心问道与医德修养统筹发展。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以“仁”为己任,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宽容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求,换位思考,较多地从患者角度看问题,这些都是“仁”在医德教育领悟的具体表现,也是改善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关键。
(二)大医精诚,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是《周易》对君子行為的界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长达千年之久,凭借的不仅仅是温良恭谨和谦让俭和,而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君子文化曾受到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许多人误解传统的君子文化为封建腐朽文化。但通过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践中,我们更加坚信中国传统君子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传统君子文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代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面对生命这门奥义的学科之时,当代医学仍然面临诸多的未解难题。作为一名医者而言,仍应当不断地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向着人类生命奥秘的深处不断挺进。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医德教育之中必须要强调自强的精神。医生职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需要医学生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医学是一门相对复杂且对于医者职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医学的服务与研究对象是人,是鲜活的无价的生命。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异性,对于“业精”的强调更甚于许多行业。医学生乃至医生对于业务的钻研是漫长的过程,如果缺乏锐意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消极懈怠,懒散而不自知,那么很容易让医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之路上产生知难而退的倾向,从而造成学而不精,反增其害的现象。
(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记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君子的人格内涵之一就是重义而轻利。这点对于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现阶段诸多的医患纠纷事件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医者利欲之心过于强烈,而忽视了自身作为一名医者最基本的信仰和操守,在生命面前只知索取而忘记给予。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乏对于义与利之间关系的探讨,比如“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 、“以义求利”等,这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义”不仅仅是天地道义,更是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则[2]。以仁之心待人,以义之规严己。医患之间的关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并不是平等关系,在疾病面前,尤其是越严重的疾病,患者对比于医者的关系就越不平衡。如果医者缺乏正确的义利观念,做不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其取利的行为将会很难受到约束,久而久之医者就会形成不正当取利的习惯,这也是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者应当坚持“救死扶伤”的大义,在履行大义的同时获得自身相应的利益回报,而不是借行“大义”之时而攫取不正当的利益。在我国古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由于君子人格是整个社会为数不多且最为突出的标准人格,医者往往会以君子之风来约束自身的行医行为[3]。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有些医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君子人格在当代社会的弱化,使得现阶段某些医者在履行“大义”的时候,更加注重了“大利”。
因此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的时候,应当格外注重学生正确的义利思想的培养,以君子人格中“重义而轻利”的道德准则为自身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取利于以”的职业行为准则,在早期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结语
君子人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瑰宝,君子的“仁爱”思想是指导医学生树立最高职业精神的指明灯,“义利”观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践行最高职业素养的标榜。君子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医学生在漫长求学路上的精神食粮,也是引领学生迈向现代医学新高度,开启自身辉煌职业生涯的精神源泉。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当代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不仅局限于医学知识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在于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君子文化为标准开展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无疑是培养更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优秀医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史少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J].社科纵横,2018(7):110-113.
[2]朱哲恒,张德学.“君子文化”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J].黄山学院学报,2016(2):111-115.
[3]邵峰.基于君子文化的当代医师职业精神塑造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5):789-793.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