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视角

2020-09-10华维勇

关键词: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

华维勇

摘  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法彻底摆脱以讲成绩为主的误区,缺乏系统的问题视角。这导致学生对疫情认知存在片面性、简单化的倾向和教师失去问题阐释的主导权等弊病。因此,重新审视疫情防控中的问题并在疫情防控思政课中给予充分回应是必要的。通过归纳疫情防控中的普遍性问题,并指出积极科学的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廓清学生认识,增强思政课阐释性力量,同时在宏观上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疫情形势、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视角

当前,暴发在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事件。疫情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疫情应对方面,中国的应对措施在很多方面都可圈可点,这些均可以成为高校师生最佳的思政教育材料。实际上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疫情防控思政课时也正是这样做的,将中国抗疫的模式经验和机制特点作为主要描述对象,有力地阐述了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

以成绩讲授为主的这种疫情防控思政课讲述模式,在特定的形势下是必要的,也有其意义的。但是这种只讲成绩不讲问题或者少讲问题的讲述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强调疫情防控思政课的问题视角,对于增强学生关于这次疫情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方面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疫情防控思政课的一般讲述视角及局限性

将抗击疫情作为思政第一课是目前各高校的普遍做法,围绕疫情防控思政课,学者专家们从各个层面开展了各自不同的论述,几乎涉及到了抗击疫情的各个方面,对理解当下中国的抗疫态度和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和制度的视角。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论述。从党组织的角度,通过对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党中央的迅速组织动员和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系统描述,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这一制度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这种组织力量具体体现在制度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正是这种制度优势使得我们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控疫情。

二是人民和民族的视角。主要展现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参与抗疫的积极性以及民族团结的力量。从医护人员方面看,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均驰援湖北参加抗疫行动,面对危险,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从普通群众看,无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对湖北开展捐款捐物活动,部分人还积极参与抗疫的志愿活动;同时面对严峻的疫情和更加严格的管理,全国人民都表现出较强的配合意识。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精神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人民和民族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强大的中国精神,这种“抗击疫情催生的精神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2]。

三是生命和科学的视角。由于疫情的突然出现,对人类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国内疫情的爆发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大量的野生动物被作为人类的食物。在有可能是人类乱食野生动物进而导致疫情发生的怀疑下,促使大家对生命和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人类该如何面对自然成为一个必须回应的问题。“只有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3]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通过开发病毒测试试剂、研究病毒起源、病毒传播途径、抗病毒的药品以及病毒疫苗等方面,以科学的方法参与抗疫,体现了自然和科学的力量。并且从更长的时间来看,生物和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决定着最终的抗疫胜利,科学成就也是疫情防控成绩的重要方面。

四是中国和全球的视角。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由于各个国家采取的防控措施不同、力度不同,疫情的防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差异,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视角。从病例数字、死亡数字和治愈率等方面看,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控制得更为有效,这也从一定层面上证明了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力。福山认为,疫情的应对跟体制无关,评价政府的绩效,跟国家能力相关,特别是对政府的信任。[4]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中国的抗疫成绩。此外,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主张,在这方面中国通过捐赠物资和派遣医护等方式对一些疫情严重的国家给予人道支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风范。

总体而言,目前的疫情防控思政课内容主要以叙述抗疫成绩为主。对于这场特殊灾难,我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值得认真总结和分析,可以增强我们对国家民族优越性的认识。但是面对这次疫情,我们不应只讲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实际上在更广泛的范围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作为疫情防控思政课,这种只讲成绩的叙述视角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容易对疫情和我国的抗疫实际产生片面的认知。因为对抗疫成绩的过度关注,首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由于灾难而失去生命的苦难认知。因为疫情灾难中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不能还原成具体的伤害事件,不能让人形成共情,无法使人在这场巨大的疫情中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其次,更为严重时会让学生产生我国抗疫只有成绩没有缺点的认知,从而容不得来自任何角度的批评建议。比如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时,网络上到处充斥着我国抗疫成效显著的自豪感,而对其他国家采取不同的抗疫方式一律予以嘲笑和否定。从深层次上看,这正是由于我们本国抗疫以讲述成绩为主而造成的结果。

二是容易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产生簡单化认知。疫情发展到今天,对国家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预知的影响,这些影响的部分负面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如果仅以乐观主义态度面对疫情,而不对疫情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做深层次分析,则容易使学生对疫情的思考流于肤浅。

三是容易丢失阐释问题的主动权。疫情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思维活跃的年轻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更为方便,他们应该也有诸多问题和困惑。对于这些问题困惑,如果讲授疫情防控思政课的老师不去主动阐释,或者阐释不够,他们很可能会被网络上的各种阐释意见所影响,而这些阐释意见可能是非理性的和不科学的,甚至与主流观点相冲突,这样会使疫情防控思政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疫情防控思政课的问题视角及讲述原则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也正在于解决人们面临的现实困惑。此次疫情,举国抗疫是主流,但在抗疫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大眾关切并且引起困惑的社会问题,作为思政课老师不能忽视和回避。习近平在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强调了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作为疫情防控思政课,我们同样要注意疫情中面临的问题,只有切实回答好疫情中的问题,解决好学生在举国抗疫中的思想困惑,才算是真正上好这堂疫情防控思政课。这次疫情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疫情防控的及时性问题。作为这次疫情的起点,疫情是怎么爆发的?为什么没有及时防控住?这些问题在疫情爆发初期,网络关注度非常高,并且因为地方政府部门在刚开始的某些事情上处理失当,致使部分问题不太好回答。但不好回答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回答,相反作为一堂真正的疫情防控思政课,有必要直面这些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才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思政课的阐释性力量也才能得到有效体现。

二是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管理应对问题。当中央正式启动高级别的防控措施后,武汉病例迅速扩大,医疗资源不足、疫情防控物资缺乏和生活物资供给不足等问题都尖锐地呈现出来。在这种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极度考验着地方政府的管理应对能力水平。初期的应对是否真正有效?从后来国家系统地统筹全国力量抗击疫情中,可以看出这次疫情处理更多的是临时应对,原有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已经不能完全应对此次疫情。为什么原来的应急系统会失灵?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水平有哪些不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藉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是疫情防控思政课应该直面的重要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回答好这些问题更有利于从国家治理上思考整个抗疫工作,也只有这样,疫情防控思政课才更有实效。

三是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宣传舆论问题。疫情防控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官方舆论场以电视台、报纸、主流网站和主流新媒体为主,民间舆论场以微博、微和公众号等网络自媒体为主。从传播内容看,官方舆论场以通报各类权威信息和报道政府组织各种抗疫工作为主;民间自媒体多发布一些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疫情中发生的悲剧事件。官方舆论场传播的情绪积极昂扬;民间舆论场部分传达出的是消极悲观和愤怒的情绪。在疫情传播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在民间舆论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发生了广泛的论争。为什么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会发生表达上的割裂?如何看待舆论中的争议?思政课必须对这种舆论的分裂做出客观科学公正的回答,做到真正在思想意识上为学生解惑,这样思政课的价值精神才能真正彰显。

四是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中国和全球关系问题。中国是疫情最先爆发的国家,全球其他国家是疫情紧跟着爆发的国家。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面对相同的问题,各国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如何客观评价各国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效果?此外,疫情中的极端民族主义表现导致了一些西方国家表现出去全球化的倾向,如何看待疫情中的去全球化思想,以及这种去全球化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出科学的评判和回答,在思想上为学生廓清认识,切实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思辨能力。

此外,疫情中还揭露了社会治理诸多方面的问题[5],以及疫情次生灾害、野生市场监管乏力、民众公民素质和科学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6],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并给予有效回应。在疫情防控思政课中以问题为视角,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夸大问题,不能因为问题而否定抗疫的整体成绩。在疫情防控思政课中树立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锤炼‘敏锐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正确观察问题︐‘辩证分析问题︐和‘睿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7]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8]对于疫情中的问题,在思政课上,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哪些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哪些是可以避免的问题。面对一些可以避免的问题,指出症结所在,并明确提出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改正。对于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指出根源,明确相关整改的方向。这种应对问题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到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能使得我们更深刻的明白抗疫的艰巨性和所取得的成绩不易。

二是坚持全面分析的原则。讲问题并不是要忽视成绩,讲问题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我们疫情防控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取得胜利这个基本判断的前提下讲问题,才不致于因为问题而导致对整个抗疫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予以全盘否定。同时因为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中的中国问题可以放在全球防控的视野中来审视和对比,以此确保对问题性质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

三是坚持学术性原则。“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就需要教师具有学术研究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密切联系,通过参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提升教学实效。”[9]对于疫情问题的讲述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将问题当做科学研究的对象,使问题在学术的层面能够得以深入探讨,增强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术含量。不宜把讲问题简单地与政治宣教挂钩,使真实的问题无法有效探讨,同时弱化思政课的学科品味。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思政课教师看问题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疫情中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争议性较大的问题既要辩证地分析,也要批判地吸收,这样才能真正讲透问题的本质,这也是思政课目的任务所在。

三、问题视角的疫情防控思政课意义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属性,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应有品质。作为一名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应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固有属性,领悟新时代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0]。在疫情防控思政課中,对抗疫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充分分析和回答,不仅可以廓清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加思政课的厚度,还可以在宏观认识上对社会思想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讲好疫情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疫情防控思政课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疫情形势。疫情发展到今天,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公共卫生事件范围,其波及的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还涉及到社会治理、政府效能、经济生产和全球化等各个方面,从价值评判的角度来看,很多方面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的,在有些方面甚至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知晓成就的情况下,对疫情问题的了解有利于较好地认知和把握疫情形势。因此,在疫情防控思政课上增加问题视角以减少由于认知偏差而形成的一些错误判断,能增强学生在面对重大事件中的理性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疫情。

二是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坚定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并不在于不犯错,不在于绝不允许出现失误。制度自信在于制度自身有容错能力,有强大的纠错机制。回头检视我们的这次抗疫工作,当前的制度的确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并没有回避它。在实际抗疫工作中,对于一些当即能改的问题,中央立时纠正,地方也立时跟进改正;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改进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央也明确了修改计划。正是由于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和敢于面对错误的精神,才使得我们后面的抗疫工作能够迅速化被动为主动,做到在更大范围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疫情防控思政课而言,讲问题不是抹黑制度,而是制度自信更加深刻的体现。

三是有利于从更广泛层面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为在坚持现代人类文明的底线上,对于不同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化精神。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迎难而上的乐观文化,也可以看到反映个体不幸的悲观文化,还可以看到专注问题的批评文化。只要真实且不违法,政府对代表各种群体声音的文化都采取了充分包容的政策,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在疫情防控思政课上,我们以文化自信为底气,直面各种舆论争议问题,分析文化原因,阐明我们所坚持的基本文化原则,不仅不会降低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四是有利于从思想的内在认同上增强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不是靠强制命令,而是靠细致的对话交流沟通,需要内在的认同。我们允许出现怀疑声音的存在,但是对待怀疑声音的方式不能是回避甚至打压。我们把这次抗疫的过程比喻成一场战争,战争需要的是凝聚力。但是即便是真实的战争也会有思想疑虑,毛泽东当时在面对队伍中部分战士对战争能否取胜存在疑惑时,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就是最好的沟通例子。对于疑虑我们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疫情期间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疑虑,甚至是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行为。我们及时发声回应和纠正,同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全民共同抗疫的凝聚力不仅没有被损伤,反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正是思想工作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疫情中的问题并不是削弱我们自信和凝聚力的原因,回避和无视问题才是。更何况,我们国家已经用具体行动回答了很多问题,目前只是缺乏一个适当的方式将其阐述出来。相信经过这次抗疫,我们完全能面对问题,讲好问题,开好这堂疫情防控的思政课。

参考文献:

[1]陈金龙.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J].南方杂志,2020(6):13-15.

[2]陈金龙.中国精神的战疫书写[N].光明日报,2020-03-25(06).

[3]王雨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N].光明日报,2020-03-02(15).

[4]福山.应对新冠危机,亟须破除“唯体制论”![EB/OL].(2020-03-30)[2020-04-11].https://news.sina.cn/global/szzx/2020-04-01/detail-iimxyqwa4438663.d.html?cre=globalpagew&mod=f&loc=20&r=0&rfunc=57&tj=none.

[5]文宏.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17(005).

[6]丁蕾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3):247-257.

[7]李先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问题意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89-93.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9]张安,方小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三重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8(1):83-87.

[10]余思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及其培育探究[J].教育评论,2020(2):120-123.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制胜机理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