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考酮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探讨
2020-09-10王让周
王让周
【摘要】目的:以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羟考酮运用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实际影响。方法:从2015年9月-2017年9月这个时间阶段入我院就诊并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中选出95例,依据麻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成羟考酮组、舒芬太尼组,在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操作中,羟考酮组向患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羟考酮,舒芬太尼组向患者静脉注射适量的舒芬太尼,于术后3天分别对两组患者展开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并记录术后补救镇痛、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数据。结果:羟考酮组患者术后3天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中的身体舒适程度评分、精神情绪状态评分、疼痛状况评分、心理支持评分和总量化评分都显著高出舒芬太尼组(P<0.05)。羟考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出现率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比起舒芬太尼的运用情况,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中使用羟考酮实施合理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操作,既可提升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整体质量,并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关键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羟考酮;术后恢复
三叉神经痛属于神经外科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病理性神经疼痛疾病,合理运用微血管减压术对其实施治疗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如果患者在围麻醉期感受到的疼痛感較为显著,则会降低术中与术后的治疗恢复质量。羟考酮是一种双受体(μ受体、κ受体)激动药物,其运用在麻醉诱导及手术当中能明显发挥镇痛作用[1]。本文从进入我院就诊并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中选出95例,依据麻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成羟考酮组、舒芬太尼组,于术后对比探讨两组患者早期恢复的质量情况,现作调查阐述如下:
1.对象、方法
1.1对象
从2015年9月-2017年9月这个时间阶段入我院就诊并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中选出95例,所选患者都在知情情况下参与此次调研活动,并排除肝脏、肾脏功能严重障碍者,不含慢性疼痛或滥用药物者。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介于17-73岁,BMI指数在18-30kg/m2间,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5小时。依据麻醉用药的不同分成羟考酮组(50例)、舒芬太尼组(45例)。对患者一般资料展开比较,两组未见突出差异(P>0.05),可进行同期评比。
1.2方法
术前作常规准备,所有患者于术前不使用药物。进入手术室后监测ECG、BP、SpO2等指标值,实施供氧后开放患者静脉输液通路,输注8-10 ml·kg-1·h-1复方乳酸钠,然后在15分钟内于静脉泵注0.6μg/kg右美托咪定,接着以0.2μg·kg-1·h-1的泵注速率持续使用右美托咪定至关硬膜,局麻下实施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同时连通麻醉深度监测仪器。
1.2.1麻醉诱导操作
准备药物:0.3mg/kg羟考酮(羟考酮组)或者0.4μg/kg舒芬太尼(舒芬太尼组)、0.2mg/kg依托咪酯、0.8mg/kg罗库溴铵;等待患者BIS值降低到50及以下后,进行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为: RR10-14次/分, I:E 1:2,氧流量2L/min,VT 8-10ml/kg,维持PETCO235-45mmHg,FiO2 50%。
1.2.2麻醉维持操作
使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约2-4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约2-4ng/ml)泵注, 吸入1-2%的七氟醚,使患者HR、MAP的起伏幅度低于基础值的20%,BIS保持40-60间,待手术实施到关硬膜后即刻,两组全部患者都于静脉注入20mg阿扎司琼,在此基础上,羟考酮组静脉输注0.07mg/kg羟考酮,舒芬太尼组静脉输注0.1μg/kg舒芬太尼。
手术后4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测评两组患者切口与三叉神经区面部的实时疼痛程度(以0-10分来测评,0分鉴定为无痛,10分鉴定为无法承受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测评分数≥4分时,羟考酮组静脉输注3mg羟考酮;舒芬太尼组静脉输注5μg舒芬太尼,以此实施补救镇痛。
1.3评价指标
于术后3天分别对两组患者展开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内容涉及40个项目,即身体舒适程度(12项)、精神情绪状态(9项)、疼痛状况(7项目)、心理支持(7项)、自我护理能力(5项),每项量化评分在1-5分间,系统量化总分在40-200分间,评分越高说明早期恢复的质量越良好[2]。另外,记录两组术后补救镇痛、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头昏、心动过缓、恶心及呕吐、瘙痒、排尿困难)及出院天数等指标数据。
1.4数据处理
此调研中所涉计量数据表达为(x¯±s),计数资料表达为 (n/%),计量资料的比对经过t检测,计数资料的对比经过2检测,当对比差异有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两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情况
羟考酮组患者术后3天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中的身体舒适程度评分、精神情绪状态评分、疼痛状况评分、心理支持评分都显著高出舒芬太尼组(P<0.05),因此,羟考酮组总量化评分显著优越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恢复质量量化评估数据记于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的总体恢复情况对比
羟考酮组50例患者中,实施术后镇痛补救的有4例(8.00%),拔管时间(10.3±1.95)min,住院天数(9.5±1.85)天;舒芬太尼组45例患者中,实施术后镇痛补救的有5例(11.11%),拔管时间(11.2±1.58)min,住院天数(9.9±1.73)天,两组术后镇痛补救病例占比率、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对比,并无较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当中指出:羟考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出现率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排尿困难、心动过缓、瘙痒、头昏的出现率对比没有较大差异(P>0.05)。
3.讨论
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在手术麻醉实践中的使用安全性都较高,此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两种药物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镇痛性作用均较好,且没有出现重大不良事件。合理运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缓解三叉神经疼痛具有较显著的成效,然而手术后出现恶心及呕吐的现象较多,这可能和术中操作刺激患者毗邻神经有关,但也与选用舒芬太尼实施麻醉诱导有一定联系[3]。此次调研所得结果指出,羟考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出现率显著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由此可见,羟考酮用于麻醉诱导的致吐率低于舒芬太尼,因为羟考酮属于μ、κ双受体类激动药物,舒芬太尼属于纯μ受体类激动药物[4]。
同时,此调研中羟考酮组患者术后3天恢复质量系统量化评估中的身体舒适程度评分、精神情绪状态评分、疼痛状况评分、心理支持评分和总量化评分都显著高出舒芬太尼组(P<0.05)。这表示,和舒芬太尼组对比而言,羟考酮组患者术后3天的身体舒适程度更高,精神情绪更为积极乐观,镇痛情况更良好。患者术后恢复的整体质量更佳[5]。
综上所述,与舒芬太尼的使用情况相比,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中合理使用羟考酮实施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有助提升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整体质量,并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猛,冯鲲鹏,刘洋,等.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三叉-心脏反射的处理[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09):454-458.
[2]李廷政,胡杨杨,王志春,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01):61-63.
[3]孔岚,卢锡华.羟考酮用于全麻诱导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6):2750-2753.
[4]刘微,吕黄伟.羟考酮与吗啡比较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06):692-697.
[5]王锋,翁浩.羟考酮对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02):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