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
2020-09-10金晨慧
摘要:名词化现象在英汉语中都非常的常见,但是其构成方式与语法功能并不相同,其后所传达的英汉思维也有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名词化现象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名词化;英汉对比; 思维差异
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词。但是对这些名词的使用频率在不同的语言中却呈现不同的趋势。英语中通常倾向使用名词,使叙述成静态。而汉语则倾向于用动词,使叙述呈动态。从语法概念上来说,英文句子中通常只能用一个动词谓语,因此如果要在一个句子中表达更多的概念,必须借助于名词。因此,英语名词的表意功能逐渐增强,英语也就倾向于名词优势了。而汉语的动词没有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分别,因此其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多种成分,靈活运用,因此汉语倾向于动词优势。
但不管是哪种此类占据优势,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名词化现象。英语的静态倾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名词化现象。当然,汉语中也存在有名词化现象,但是与英语相比,其使用频率与占比都明显较低。
除了作为名词优势的体现以外,Halliday曾指出了名词化时不可避免出现的语义变化,包括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法类别三个方面,并且将名词化的观点与“语法隐喻”这个概念紧密相连,认为名词化是创造隐喻的一大手段。
一、也就是当我们打破一致式表达方式,全部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属性特征、环境意义等,使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意义不相一致时,这种名词化现象的存在和作用最后导致了语法隐喻的出现。
二、当然,汉语中也存在着语法隐喻,但是基于语法隐喻词性转换的特点,汉语的语法隐喻通常表现为动词化现象,即将名词或是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一般来说,动词名词化的构成方式可根据是否带有形式标记分为两种情况,即带有形式标记的名词化和不带有形式标记的名词化。汉语中动词名词化不带形式标记的情况更为常见。而在英语中,大部分动词名词化方式是带有形式标记的,通常由添加词缀而来。
三、汉语中带有形式标记的动词名词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动词后添加名词词缀,如家、人员等),构成表示职业身份、行为主体、动作对象等名词,例如作家、教学人员等;第二类是通过在动词前后通过加“的”形成名词短语,如他的到来等。而不带有形式标记的动词名词化,根据姚振武的研究可由动词指称受事、与事、工具等实现名词化的方式作如下分类
四、
(一)动词对它的施事发生指称作用而发生的名词化,例如动词“编辑”通过名词化就成了“做编辑工作的人员”的意思。
(二) 动词对它的受事发生指称作用实现名词化,例如动词“贷款”通过名词化后成为“通过借贷得来的资金”。
(三) 动词指称与事实现名词化。例如动词“同事”指称与事,其产物变为“共同做事的人”。
(四) 动词对它的施事所凭借的工具发生指称作用实现名词化,例如“绑腿”,是动宾结构,转化为名词成了“用来绑腿的”的意思。
而英语动词名词化形势与汉语相反,大部分都带有形式标记。著名英语语法学家 Quirk 将英语中通过加词缀实现动词名词化分为两类,一类为动词的 -ing 形式,另一类为因动词而异添加的各类名词性词缀如: -ment, -ance, 等。句法研究通常把前者称为动名词(verbal noun)或动作名词(action noun),后者为动词派生名词(de-verbal noun)。
五、也就是说,英语中的大多数动词都可以根据这个规则来实现名词化。这也是英语中名词化现象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名词化的最终结果是将不同的词类转化为名词,虽然这转化而来的名词必然具有名词句法功能。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名词化后的动词仍然与真正的名词有着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情况相对简单,动词名词化后可充当主语、宾语及表语,而在汉语中,其句法功能相对更多,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但是英汉语的动词名词化后所具备的句法功能不可一概而论,不同意义的动词名词化后其功能有时并不一样,如要获得同样的功能就得有条件限制。
六、综合两个民族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汉语民族更加注重感性思维,在遣词造句时会倾向于语境的把握,在谋篇时常常偏重迂回式思维。而英语民族一直以来都注重抽象思维的发展, 习惯于直线式思维,偏爱推理演绎与开门见山,因此在英语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性指代。而名词化这一现象在英语文本中通常出现在科技文体、公式文体或是法律文体等比较正式严肃的文体中。这是西方人抽象思维的外化,既体现了正式文体的特征,同时也可以用更简练的结构表达更多的信息。
七、当我们归纳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差异时, 发现总的区别是汉语缺乏形式变化,注重语义合理和语法约束力, 对名词的限定修饰能力较英语弱, 因此汉语的名词化应用更为随意, 同时名词化产生的语义效果比英语要低。而英语中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和普通名词表达简洁正式, 提高了英语表达的客观程度, 有利于强调重要信息。
八、英语名词化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其在语篇中起到的作用也远远大于汉语名词化。
英语借用名词化实现了名词的连用,加强了英语的名词优势,也反映了现代英语追求简洁的总趋势,使句子变得简洁流畅且客观。也就是说,英语名词化避免了个人的偏见色彩,将说话者与所观察事物分开来,把事物概念化,使表述更加客观。英语中的名词化体现了英语民族遵从严谨的逻辑思维的特征。而在汉语的思维模式中,人是主体的这一概念更占上风,因此更倾向于使用由人作为发出者的动词,而不是割裂了人与动作之间关系的名词。因此汉语中的名词化现象数量更少,也都倾向于主观意识形态。
但是在英语名词化过程中,作为动作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丢失了, 这样词组就会损失部分原有的信息, 语义上可能模糊难懂。而且这可能会造成人们过分依赖于名词化,过分堆积名词的后果,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因此对名词化的使用还是要有一定的限制,不可滥用,这才能保证文章在客观的同时,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
[2]赵桂芝.英语名词化隐喻功能的批评性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2-134.
[3]谭利军,李颖.英汉动词名词化对比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35-37.
[4]姚振武.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 中国语文,1996,(1):31-39.
[5]Randolph Quir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Group,1985
[6]叶琴法. 英汉动词的抽象名词化比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37-41.
[7]文永超.英语的名词优势与英汉互译[J].外国语文,2013,29(S1):150-153.
[8]田晓敏,曹佩.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J].文教资料,2008(26):50-52.
作者简介:
金晨慧(1998.12—),女,浙江省温州人,杭州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