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2020-09-10谢根山

高考·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中学地理渗透策略

谢根山

摘 要:地理是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在地区、国家、大洲乃至地球的课程。但地理教学不应当仅仅教授给学生地理知识,还应当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与地理相关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的观念。本文从生态教育入手,分析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教育;中学地理;渗透策略

引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面临着水、空气、土壤、能源、粮食等多方面的生态问题威胁,这些生态问题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想要改变生态现状,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这一点应当从学生抓起。中学地理是让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气候、认识地理现象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观念,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有必要的。

一、生态教育概述

生态教育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第一层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包含基本原理、方法等更加专业的部分;第二层是指关于生态世界观、常规知识的教育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养成;第三层是指通过教育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从实际的教育教学上来看,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的生态教育是三者的融合,其中第二层的内容相对较多,分量相对较重,体现出的效果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在生态教育上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一方面体现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一方面还体现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有限,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限。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中学阶段教育理念中,地理是一门副科,且在各地区的中考科目中地理要么不参加中考,要么是只占较少的分数,例如江西吉安中考地理只占30分,因此,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始终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而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升学率,将更多的教育资源、精力、时间投放在考试科目中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是推广素质教育的阻碍之一。这样的大环境本身不利于生态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容易导致教师的忽视。

(2)教师本身缺乏生态教育方面的素养

在中学学校中任地理教学的教师本身缺乏生态教育的素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师范类学校中学到的生态知识不足,或时间已经很遥远基本淡忘了。除此外,中学学校也缺乏对教师生态教育方面的培养,且学校的怠慢态度也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素养缺乏。

(3)生态教育方法单一化

生态教育和地理教学都需要学生贴近自然生态,但学校和教师担心难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往往只能让学生留在教室内接受偏理论的生态教育。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情境,让学生近距离观看生态、地理相关的现象,但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偏单一化的,无法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

(1)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的渗透生态教育,学校、教师应当端正对生态教育、地理教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生态教育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认清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确实大,但由于人口总数大的原因所以人均少,且由于各类污染的问题,可利用的人均更少,借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资源观念,使学生由衷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校积极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素養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别的生态教育研讨活动,通过与其他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掌握更多更扎实的生态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组织校内的生态教育学习活动,组织各科教师集体学习生态相关知识,积累生态教育内容关于任课内容的融合方法。通过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学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并通过提供师资队伍的水平来实现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校可以将生态教育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去,用这样的方式督促教师们主动学习有关生态教育的相关经验,督促教师们将生态教育内容渗透进教学当中去。

(3)多样化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方法

目前,中学学校很少有能力或有魄力将学生带入户外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教师能够应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偏少,即便如此教师还是要尽量使教学多样化,激发学生对地理、生态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和保护生态的行为。比如:教师在讲关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经济落后时,可以着重强调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强调大自然的力量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经济落后的强力影响,做好生态教育的渗透。又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个与地理和生态有关的议题展开辩论,在讲到我国沿海季风气候显著时,可以安排一方学生持正方观点“季风气候显著有利于种植业”,一方学生持反方观点“季风气候显著不利于种植业”,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以全世界范围内的沿海气候作为基础展开辩论,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生态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

(4)与社会、家庭形成联合教育

学校教育脱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家庭形成联合力量,共同完成生态教育的渗透工作。学校与社会联合教育可以以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展开,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认识防风固沙的常见树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机构在每年植树节组织的植树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植树的辛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学校与家庭联合教育可以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承担起培养家长环保意识的责任,利用日常的购物、家庭生活来转变家长的观念,比如:自备购物袋、做好垃圾分类、节约用电用水等,这些行为都可以培养学生生态知识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和家长生态观念的共同成长。

结束语:中学地理是让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国环境资源的课程,与生态教育有很强的契合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紧机会渗透生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建超.初中地理课程中生态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何立德.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0(03):29.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中学地理渗透策略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试论科技价值观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