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教学法创设课堂活动
2020-09-10李敏
李敏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中,在问题链教学法的基础上,引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可以使问题“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问题链教学法;课堂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老师都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很多老师还尝试问题链教学法,即将一个教学情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此根据学习内容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体系,同时也能将思维引向深处。这些变革给高中思政课带来了很大的生机和活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就尝试基于问题链教学法,引入课堂活动,以课堂活动为杠杆,撬动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笔者结合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浅谈这一方法的应用。
一、直击主题精彩导入
一个简短而精彩的导入,可使学生迅速将视角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课前,笔者在黑板上贴了几张动物的图片,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政治课和这几张动物的图片有什么关系呢?上课后,笔者故作神秘的说“老师能让图片里的动物“活”起来,大家信吗?”学生一下沸腾了,有说能有说不能的。笔者用智能手机动物乐园的APP一扫,将手机屏投到大屏幕上,小动物们都立体的呈现出来了,手触碰时,还扭动身体,发出叫声。接着笔者顺势引进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我们关于这几张图片能不能动起来的认识是怎么来的?有同学就已经喊出来,实践。笔者进行引导,从同学们的观察中,从老师的实践中获得。要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基于学生的前拥理解设置问题链化解学习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很多学生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意味着什么。为了促进理解,笔者根据导入情境由浅入深设计问题链:刚才让动物活起来主体是谁,作用的对象是谁?刚才的动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吗?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杜威对实践是如何理解的,同学们如何看待?结合物质的概念并根据3、4问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通过这样一系列有层次的设问,让学生理解学习难点。
三、注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广泛参与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笔者利用学生对AR技術好奇的心理,在课堂上指导他们动手制作3D全息投影仪,调动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链理解实践的特点,并安排课堂讨论环节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为了避免虚假讨论,6位小组成员都给安排了角色,有主持人、主汇报人、副汇报人、补充人、解答的人等。这样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避免一些学生被边缘化。
四、使用形成性评价重视能力培养
学生进入课堂时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先前知识,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新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着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理解”。使用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错误所在,从而指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在学习实践的特点时,有同学想不通为什么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我没有立即给答案,而是去探寻,你认为动物的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依据?学生说动物也创造出了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原来学生未将本能性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活动区分开来,了解到问题所在后笔者设置问题链引发思考,沙漠中的植物和热带雨林的植物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是一开始就奠定的吗?动物为了适应生存需不需要一定的手段?学生最后受到启发,动物比植物更高级一些,所以他们的活动也高级了一些,但其本质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我们制造的这些工具不是适应环境。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基于问题链教学法引入课堂活动时需要注意的原则
1.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想要学生愉快高效的学习,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
2.思想性
“学习源于疑虑,疑虑产生思考”,高二学生生的感知觉灵敏度、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所以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思想性,问题要有启发性。
3.过渡自然性
无论是引入课堂活动,还是设置问题链,都必须处理好细节,注意连贯和衔接,防止出现“移花接木”的现象。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课迎来了很多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高中思政课老师需要抓住时代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高中思政课的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