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2020-09-10陈伟兵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声音叙事

摘 要:2019年8月,正值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之际,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参与投资拍摄的Netflix原创纪录片《美国工厂》轰动全球。推动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角度看,恰当的时机、爆炸性的选题、精彩的人物等一应俱全;而微观方面,故事的脉络、叙事的节奏、人物的情感张力处理得非常出色。但人们通常容易忽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声音。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支撑起了《美国工厂》的叙事脉络,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真正的骨架,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画面。

关键词:声音;叙事;时空转换;情绪表达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93-02

你可以有全世界最好的畫面,但如果你不能听到拍摄主题的声音,一切就是停留在表面。[1]自电子摄录设备采用声画同步录制以来,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就产生了新的美学意义,两者之间的作用变得不分伯仲。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写道:“声音将不仅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声音激发动作的作用,丝毫不逊于画面。”[2]

一、通过声音的延伸转换场景

2008年12月3日,圣诞节前一天,通用汽车关闭了位于俄亥俄州的代顿工厂,工人纷纷失业。当地政府出台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吸引新的投资者。来自中国的玻璃大亨曹德旺看到了机会,2014年,他决心收购代顿工厂,并以此为基础,依托美国汽车城重新打造一个新的玻璃生产基地。对中国企业来说,跨国投资的挑战是空前的,不仅仅需要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条规的制约,文化上的冲突同样难以估量。

自2014年开始,出生于代顿的纪录片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开始长达4年半的跟踪拍摄。影片呈现出来的节奏和张力动人心魄,然而实际的拍摄过程,和代顿工厂工人漫长烦琐的工作并无二致。

为了加快叙事节奏,声音成为了压缩时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两个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片段一:

影片1分07秒,代顿工厂。

镜头一:中景,通用汽车代顿工厂宣布关门倒闭,气氛沉重。代顿地区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我们今天站在即将关闭的工厂门口,这间工厂历史悠久,我觉得很心酸,我觉得大家也会为此难过。但我要说,我为工厂的员工们感到骄傲,这里举世无双,他们知道怎么才能做好。

镜头二:工厂内景,高高悬挂的通用汽车旗帜(采访声音延续);

镜头三:工人们在生产线完成最后的工作;

镜头四:最后一辆汽车下线,汽车尾部挂着THE END(终点)字牌;

黑场……

通过声音的延伸,导演将数周拍摄的事件高度浓缩在6个镜头中,大大加快了事件发展的进程。

片段二:

场景一:福耀代顿工厂食堂。管理人员之一:我们董事长(曹德旺)要求10月7号举行开工庆典,从今天开始,请各位切记10月7号这个时间,我们做好我们自己的分内工作,来迎接这次盛大的庆典活动;

场景二:工厂车间,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生产线设备(声音延续);

场景三:机场,曹德旺乘坐的转机飞抵代顿。

短短的一组镜头,既交代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又点明了推动事件发展的时间节点。通过声音的延伸,将3个不同时空的场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样大大加快了事件发展的进程。

二、通过声音的应用推动剧情变化

影片的拍摄获得了曹德旺的慷慨支持,他说:“我非常骄傲的是,在纪录片拍摄的四年半时间里,我和我的美国工厂毫无保留地公开一切,我相信美国的企业也做不到这样公开透明。”[3]

对纪录片导演来说,这无疑是开启了通向未来的大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没有实现预期的盈利,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的挫折感开始增加,耐心开始减少,但整部影片并没有出现矛盾双方正面交锋的段落。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另一方面是源自生存的压力。

故事化的《美国工厂》需要寻找驱动力,旁白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影片21分14秒,车间。

镜头一:生产线故障,美国工人束手无策:我们已经45分钟没有动静了;

镜头二:中国工人开始介入排查故障;

镜头三:玻璃特写:大概是水渍吧?

镜头四: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无法沟通,只能通过手机社交平台的翻译软件交流;

镜头五:中国工人正在紧张地寻找问题,美国工人在一旁听不懂汉语,手足无措;

镜头六:问题检查出来了,他们(美国工人)把洗涤机的水排掉,机器慢了下来;

镜头七:美国工人男,旁白:我们想找办法时,他们(中国工人)都会不开心,大家都很不开心,大家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走自己的路,五分钟后再回来碰头。

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一起处理了两个生产线故障问题,美国骂和中国骂时不时从他们口中蹦出,问题的根源是语言障碍。导演史蒂文·伯格纳为了渲染双方的紧张关系,加入了美国工人的旁白,放大了双方的矛盾。“声音没有创造画外,但它占据了画外,用一种特殊出场填补了视觉不见性。”[4]

“这部电影没有主角,它呈现的是一个整体。故事中有美国人、中国人,有管理者,有工人,他们属于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希望通过很多个体形象的塑造,展示这个世界的样貌。”《美国工厂》导演史蒂文·伯格纳说。[5]

三、通过声音的处理调动情绪

影片中有两个突出矛盾贯穿全片,一个是文化冲突,另外一个是企业生存和工人权益的冲突。失业已久的美国工人太需要一份工作了,他们对新的工作机会充满着期待。但当眼前的工作与期待有一定的落差时,美国工会依然是为他们提供庇护的屏障,他们善于利用工会为自己争取权益。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生存,另一方面是美国工人需要体面的工作,至于工厂能不能长远发展,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

矛盾的交锋一触即发,却又沉寂得可怕。

影片39分16秒,曹德旺的私人飞机。

镜头一:透过窗外,层层薄雾下的美国;

镜头二:曹德旺表情严肃地凝视着窗外,旁白:美国工人效率低,产出低,不能管的;

镜头三:曹德旺近景,旁白:一管,他就说我找工会;

……

镜头七:办公室,曹德旺斜靠在大班椅上,旁白:怎么让美国人理解,并接受我們中国人在那边投资?

镜头八:办公室,曹德旺站在落地窗前望着偌大的工厂,旁白:这是比较大的问题。

只有1分钟的片段,信息量却很大。“当一种声音可以取缔某一影像时,它就取缔了整个影像,或将它中性化。”[4]曹德旺从美国回到了中国,陷入困境的美国工厂,并没有如期给他带来利润,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导演史蒂文·伯格纳赖以推动剧情发展、调动人物和观众情绪的手段依然是声音,紧张低沉的音乐和直入人心的旁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人物心理。下面这个片段也有同样的作用:

影片结尾,福清市崇恩禅寺。

镜头一:崇恩禅寺外景;

镜头二:镜头跟拍曹德旺走进崇恩禅寺,旁白:我在生活在过去的落后的中国的时候呢,我倒觉得很快乐;

镜头三:中景,曹德旺上香;

镜头四:近景,曹德旺上香,旁白:当我今天跨入进来这个社会的时候呢;

镜头五:曹德旺拜佛,旁白:虽然现代化各方面物资都上来了,但是总有种很大的失落;

镜头六:香烛近景;

镜头七:车窗外景,旁白:我很难回到原来蝉叫蛙鸣的时代,看着田野上面的鲜花小草;

镜头八:车前窗外景;

镜头九:曹德旺坐在车内,近景,旁白:在这几十年里面,我拼命盖工厂,是不是把环境给破坏了,这个原来很安宁的地方变成了不安宁的地方,其实我自己弄不清楚,到底是有功之人还是有罪之人,我不清楚;

镜头十:夜景,花园,旁白:那……如果不是碰到心情不好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去想;

镜头十一:全景,曹德旺走在花园里;

镜头十二:全景,曹德旺雕像,旁白:人嘛,过着就是要干活;

镜头十三:近景,曹德旺望着自己的雕像,旁白:你说是不是?

过去的几十年,曹德旺不断地在肯定与否定自己之间来回摇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企业越做越大,大到占据全球汽车玻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支撑他往前走的,是中国式的坚韧和隐忍:“人嘛,过着就是要干活的。”自传体的段落处理,使《美国工厂》有了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结语

电影的起源是纪录片,在这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片的美学意义也在不断地更新,声音的重要性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声音的合理创作使纪录片具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试探纪录片声音[DB/OL].同期声录音网,www.LocationSound.cn,2016-07-05.

[2]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83.

[3] 侯润芳.《美国工厂》获奥斯卡奖,“男主”曹德旺:很骄傲拍摄中公开一切[N].新京报,2020-02-10.

[4] 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371-372.

[5] 崔莹.专访《美国工厂》导演:片子内外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人意料[DB/OL].谷雨计划-腾讯新闻,2019-09-23.

作者简介:陈伟兵(1981—),男,广东兴宁人,本科,编辑职称,从事纪录片编导工作,研究方向:纪录片编导。

猜你喜欢

声音叙事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