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业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2020-09-10李大刚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学科竞赛融合

李大刚

摘  要: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新时代要求高校培养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都过硬的创新人才,高校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以学科竞赛为视角,将高校学生党建育人与专业育人相融合,学生党员培养与学科競赛梯队培养相融合,学生支部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相融合,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职能,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真正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抓手。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生党建;创新;融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明确了学生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1]。高校学生党建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高校学生党建是青年教育和发展的主阵地。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二是新生代青年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逐渐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网络化的生活习惯等特点,对学生党建工作切合点的选取带来新的挑战。三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进行渗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这对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学业发展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学业发展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少理想信念教育,立志成才的氛围不浓;二是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过程中,忽视对象的主体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动性差和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党员仅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自身思想政治学习,缺乏党员先进性意识,缺少对群众学生的帮扶;三是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突出,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教育活动内容很难和青年学生产生共鸣等情况。

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高校学生党建育人与专业教育育人缺乏协同,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有机融合;二是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注重专业成绩排名,轻思想政治表现,对学生的考察缺乏全面评价;三是学生党支部建设,强调权威性和服从性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达轻交流的倾向,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个体实践困惑则关注较少。这些情况忽视了党建育人双向互动的本质要求,挫伤了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的现状分析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交给高校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高校党建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到位和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问题。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情况:一是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二是未形成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建设力度不够;三是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与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对接,学生党员教育与专业学习尚未有效衔接,学生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四是专业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党员的岗位职责较为单一,仅体现在专业教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思政教育还有待加强[3]。

三、学科竞赛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

学科竞赛在引导和带动学生崇尚学术、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塑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按照“能力晋级阶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学科竞赛中心平台,探索实践党建育人与专业育人相融合的工作模式,将学科竞赛中心打造成“既是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又是党建红色阵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协同性,培养专业素养和政治素质双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一)将“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融合,形成贯通式教育平台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党建工作中“重专业能力,轻政治素质”、党员主体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以及党建育人与专业育人不协同等问题,将“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融合,打造贯通式教育平台,让学科竞赛中心平台成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质双提升平台。

一是树立组织育人的核心理念。首先,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科技竞赛指导中心领队,一名专职思政辅导员担任学科竞赛中心平台秘书,负责日常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中心党的建设工作贯彻和落实;其次,创新组织设置,打破年级限制,以专业为单位建立纵向贯通的学生党支部;二是选聘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的党员教师担任各个竞赛小组的教练,以竞赛项目团队形式开展教师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让党员教师既在专业上,又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做人做事方面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思想引领与专业引航作用,促进“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融合;三是形成“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实践创新为落脚,以竞赛项目为支撑”的长效育人机制。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培育目标相融合,通过学科竞赛平台,能够有效培育学生专业素养、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政治素质,实现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把“党员发展与竞赛梯队”培育过程相融合,形成链条化发展路径

按照学科竞赛专业能力,构建“选拔—培养—提升—参赛—引领”链条化竞赛梯队培养体系,并根据学生意愿,按照专业进行选拔分流到各个竞赛小组,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再组队参赛进行实践检验,最后选拔优秀的队员作为梯队助理教练帮助梯队培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缺乏创新观念,部分学生党员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自身政治学习,导致专业能力提升和政治素质提升相脱节,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通过优化和创新党员教育培养环节和方法,把党员发展与竞赛梯队培育的过程相融合,建立“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提升(预备党员)-塑优(正式党员)-引领(党支部)”链条化培养路径[4]。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党员教育原则,通过分阶段梯度化培养,开展“学习理论—情感认同—坚定信念—提升能力—担当责任”党员培育活动,同时根据学科竞赛实际情况,把党员教育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学生党员。如图1所示。

学科竞赛中心还能够强化学生党员带头意识,组织学生党员“带头组队,带头参赛,带头分享”;选拔专业优,政治强的学生党员担任竞赛小组助理教练,帮助教师做好梯队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都能动性、号召力和组织力,扩大在学生群里中的影响力。与学科竞赛结合的链条化党员发展路径,能够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入党组织,将其培养更优秀的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凝聚更多优秀学生入党;形成“个体带群体,群体促个体”的良性发展机制,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提升了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战斗力,促进党支部核心堡垒作用的发挥。

(三)把“支部活动与竞赛活动”活动内容相契合,形成一体化评价体系

传统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很多偏理论性的政策缺少有效的解读,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党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不及预期。而学科竞赛侧重于考察参赛学生的专业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通过竞赛项目参与度(工作量)和竞赛成绩衡量学生专业水平,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践中可以通过整合党建、科研、校友和企业等育人资源,建设纵向贯通的专业党支部和横向联通的竞赛小组治理机制。党支部重视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组织、培训和参赛等环节的状态,实现多层次管理和教育引导;同时把支部教育活动与竞赛活动内容相融合,构建学生党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政治素质”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学科竞赛中心平台通过“理论考核、参与程度、团队服务、竞赛成绩”等多渠道反馈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对党支部的工作实效进行科学评价和持续改进。比如利用院内创客空间,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如“学专业、会党务”“党员项目学习分享会”“党员教师帮扶组”“优秀党员校友座谈会”等,其中“党员项目学习分享会”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在学生中分享专业学习、竞赛经验和思想体会,贴近学生实际,大大提高学生群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科技竞赛指导中心还利用跨省跨校参加学科竞赛的机会,让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走出去,走入社会,通过校际交流、社会调研、志愿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党员的实践体验和现实感受,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另外支部教育活动还深入网络平台,让原来的各个竞赛项目的QQ和微信技术吐槽群,变为红色学习交流技术群,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党建工作引领学科竞赛育人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通过探索实践学生党建引领学科竞赛,创新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学科竞赛,推动学生党建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相融合,形成学生党建强,竞赛活,专业强,党建优的良好格局。

(一)党建引领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凸显

应切实发挥党建对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通过学生党建与学科竞赛中心贯通式教育平台,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立志成才的良好氛围。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学院通过探索实践学生党建引领学科竞赛,2012年学生获得国际级科技竞赛奖0项,国家级科技竞赛奖16项,省级科技竞赛奖31项,获奖129人次;相比2012年,2018年学生获得国际级科技竞赛奖2项、增长200%,国家级科技竞赛奖52项、增长了225%,省级科技竞赛奖28项,获奖212人次、增长了64%。在教师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中,学生党员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二)党建引领学科竞赛,党员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

通过贯通式党员教育平台,实践链条化党员发展路径,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入党组织,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凝聚更多优秀学生入党,形成“个体带群体,群体促个体”的良性发展机制,真正实现培养新时代所需有社会担当,有专业所长,政治过硬的学生党员目标。计算机学院2012年学生党员总计162人,其中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党员23人,占比14%;2018年学生党员共136人,其中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党员29人,占比21%,增长了7个百分点。

(三)党建引领学科竞赛,支部堡垒成效进一步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小组为政治引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建设“思想引领+竞赛引航+朋辈引导+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党支部管理制度[5],提高党支部工作的实效性。计算机学院的“科技进社区,我们在行动”项目,作为全校唯一入选项目获得由中山市委组织部、中山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和市社工委主办“红色创投”项目立项。红色创投项目也是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的重要形式。

对学业发展视阈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深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大党建”的工作理念。高校应更新工作观念,打破教师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建设条块分割局限,充分优化和整合高校实践、科研、网络、校友和企业等育人资源,提高专业育人与党建育人的协同性,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深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一体化”的实践路径。高校应将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科竞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生实践教育的创新优势,探索出一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相融合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 青,黄国标,余梦月."双一流"背景下创建以学生党建为核心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9(30):176-177.

[2]高文兵.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13-14.

[3][5]范玲俐.高校二级学院党建与人才培养有效契合的路径研究[J].才智,2017(15):164.

[4]陳怡,周文娜,张航."双融合"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19(01):107-110.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学科竞赛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