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研究

2020-09-10吴慧明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吴慧明

摘  要:培养拔尖人才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落地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结合“工匠精神”,提出高职拔尖人才的内涵,设计高职拔尖人才的遴选方案,提出培养规划、课程体系、导师制、小班管理、国际合作和项目化驱动六大培养举措,以及建立多元化跟踪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拔尖人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后,国家采取了诸多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如2009年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但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甚至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起步。因此,学习国内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特定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探寻中国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2]。

一、高职拔尖人才内涵

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前提是明晰高职拔尖人才的内涵,然后才能确立起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拔方案、课题体系和考核评估等。因此,探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内涵,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践是首要任务[3]。

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其在中国制造中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4]。如何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切实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是职业教育者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合“工匠精神”基本内涵,不难归纳出高职拔尖人才的内涵应包括: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精益和专注、领导力和国际视野这五大内涵特点。高职拔尖人才的培養就是要以这五大内涵为培养目标,重点实施“汇精英学生,聚精英师资,施精英训练,拓精英视野,育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探索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具备领袖气质、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毕业生队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拔尖人才遴选方案

遴选是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事实证明,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方案存在很大弊端。如何制订科学合理的遴选方案,将高质量、高素质、优品行和有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至关重要。此外,对一些“偏才、奇才、怪才”也敞开大门,促进高职拔尖人才选拔的多样化和合理化,切实做到不拘一格遴选高职拔尖人才[5]。

(一)院校两级选拔机制

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在推行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方面导致高职拔尖人才遴选的录取率较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生源质量[6]。在我校首届高职拔尖人才遴选过程中,400余名优秀学生竞争20余个飞翔学员名额,录取率仅为5%左右。院校两级选拔机制既有利于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政策的推广,扩大其影响力,又有利于提高拔尖人才选拔的效率。在遴选过程中,二级学院需审核申报学生的成绩、专业排名、获奖情况、个人品行、志愿者情况、健康状况及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情况等,并由二级学院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申报学生的过往表现写推荐信。结合以上信息,学校再组织专家评委会对申报学生进行笔试、面试和心理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的政治素养、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活跃度、创新思维、心理健康和毅力等方面的素养,最终进行综合排名,择优录取。

(二)严谨灵活遴选方式

高职拔尖人才的遴选过程充分体现了严谨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无论是学院选拔还是学校选拔,都有其科学严谨的选拔标准,如成绩和专业排名等都是可量化的指标,面试和心理测试也均是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评委团进行评审,充分确保选拔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不完全依靠数字指标,对有特殊才能或创新作品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业要求,对一些“偏才、奇才、怪才”敞开大门,充分体现灵活性。此外,除了学院推荐,学生还能通过自荐的方式,直接将自荐材料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参加学校终选,多路径开放也是遴选灵活性的一种体现。

(三)科学合理退出模式

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还需引入科学合理的退出模式。一方面,让同学明确“通过选拔只是刚刚开始”的思想,加倍努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和整合的需要,对于不适应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强度的同学,可以让其回归原学院继续学习[7]。

在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者,需退出培养计划:一是违反法纪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被给予警告以上处分者;二是有计划内课程或活动无故缺席累计达到三次及三次以上者;三是有计划内课程出现不及格科目者;四是个人提出退出培育申请者。科学合理的退出模式能有效确保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质量[8]。

三、高职拔尖人才培养举措

(一)实施阶段性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规划

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实施阶段性人才培养规划,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生一年级阶段在二级学院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是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宣传阶段。二级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推送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以邀请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往届学员开展讲座等形式,向新生全面介绍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内涵、课程等,帮助新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阶段:学生在二年级由学校组织选拔进入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课程学习,此阶段由学校和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二级学院着重培养其专业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学校着重培养其基于“工匠精神”的五大综合素质,即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精益和专注、领导力和国际视野。

第三个阶段:进入三年级阶段,学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规划,在企业、创意创业园等不同领域开展实习实践或创业实践。此阶段由学校、二级学院、企业协同培养,在学校整体规划内,搭建二级学院为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输送人才的平台,鼓励二级学院设置特色育人项目,整合资源,协同培养。

(二)构建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拔尖人才课程体系需要对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形式进行认真调研,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规划。课程的具体设置应围绕高职拔尖人才内涵的五大要素开展,即“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精益和专注、领导力、国际视野”,共计20个学分。通过课程培养,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切实践行“工匠精神”。此外,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还能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还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优秀师资队伍,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创建网络精品课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在具体开设过程中,可以实践应用类课程为主,兼顾知识理论类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常规性课堂教学、讲座、团体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国际教育课程、MOOCs、思辨与演讲、科学研究、活动策划与组织、创意创业等。

以“领导力提升”课程单元为例,其知识结构可细分为洞察力、资源获取、人格品质、组织控制力、文化与价值五个方面。具体课程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对应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在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精心打造的特色课程外,还设计有一系列学生活动。如:“重走长征路”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节重要讲话学习会”,鼓励学生怀揣梦想,去追梦、去圆梦,用一生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重上井冈山红色筑梦之旅”,通过体验式教学、扶贫调研和党课学习,延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国际训练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四个自信”。此外,还有读书分享会、创新礼仪课、荒岛求生拓展、跑步计划等活动。

(三)实施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制

学校聘请经验丰富、业务能力高、甘于奉献的知名学者和企业高管担当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导师。导师通过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再依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同时,导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参观机会,帮助其全面發展。除学习外,当学生在高职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困惑或压力时,导师还需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舒缓压力,帮助其坚定信心。此外,导师制与学校“大国工匠工作室”和“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国工匠工作室”中去,在实操中体悟“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锻造坚毅品质,鼓励名辅导员积极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以其丰富的育人经验帮学生成长成才。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教育试验性,导师可尝试新的教学主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因材施教。

(四)实施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小班管理和参与式教学

小班化管理。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每一期拟选拔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实行小班化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小班化管理的氛围中,既可根据自身兴趣及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课程选择自主权,又可以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奋进。

参与式教学。学生可参与部分实践课程的设计,如在社会调查类课程中,学生参与对调查对象、目标、问卷及结果分析等课程关键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及素质拓展等多样化的参与式课程形式完成学习目标。学校进一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科技发明、独立研究、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国际交流等参与式教育机会。

(五)完善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教育机制

高职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国际训练营及完善学校国际教育选拔机制等途径,不断探索高职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开展国际训练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赴美、德、英、澳等国开展短期国际训练营,开展与他国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思想碰撞。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素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刻领略祖国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提升“四个自信”。

完善国际教育选拔机制。学校为进入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生提供优先选拔机会,赋予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主管单位优先推荐权,保障国际人才培养质量。进入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生,一方面可参与学校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其中短期项目一般在1个月以内,包括寒暑期培训和考察与交流,长期项目一般在3个月以上,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计划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培养内容上精选项目,根据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需求进行匹配与定制,采用针对性更强的国际教育课程,实现高职拔尖人才的精准培养。

(六)建立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项目化驱动机制

以实际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的参与和研究,提高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以项目为驱动,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工作机制,设立项目工作经费,支持开展以田野调查、行业报告、创新创业项目等为方式的研究工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同时鼓励学生依托自身研究成果,创立企业,学校为其提供专门的创新创业园,帮助学生孵化企业。此外,学生成功的研究结果可直接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计入毕业设计学分。

四、高职拔尖人才的评价机制

高职拔尖人才的评价机制既要有宽松的评价内容,又要有严格的评价标准。采取高职拔尖人才学习过程和最终成果并举的内容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各类比赛荣誉和学习态度等,最终成果包括各科成绩、教师会评的评价和导师综合评定等;开展动态评价,建立高职拔尖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档案、诚信档案和荣誉档案,帮助学生留下成长的轨迹;实施多元评价,高职拔尖人才培养教师、往届的学长、同届的学员均为评价主体,开展多元化的全面评价;建立高职拔尖人才的跟踪评价机制,对参与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服务与跟踪,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调整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举措,以更好地提升高职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04):59-6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蒋和平,赵凤玉.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32-34.

[4]谢华永,陈芷,王宗元.教学管理视角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1):39-41.

[5]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7-12.

[6]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36-42.

[7]张大良.学习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15-17.

[8]蒋香仙,周平,吴大用.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0(07):124-126.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