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思共生”
2020-09-10杨根红
杨根红
摘要:小学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以对语文学习有更深入地认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探究语文知识,进而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學探究;学思共生;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通过思考不仅能够使同学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因此,该篇文章主要围绕小学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学思共生”进行探讨,以使同学们的语文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语文思考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基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掘语文教材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对同学们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影响。教师应当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知识,从而基于培养学生思维进行教学优化,使同学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分析课文语句,逐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思维逻辑主要是引导学生高效地思考地思考问题,比如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同时培养学生思维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挖掘趣味性的教材知识,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基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挖掘语文教材,可使同学们逐步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愿意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积极思考语文问题。
例如教师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古诗三首中《村晚》此一古诗进行教学,教师则可充分的结合课本中的绘画进行教学,推动学生思考:“该篇古诗抒发了作者对村庄风景的什么情感?”,进而使他们在“牧童归去横牛背”此一诗句中发现作者对村庄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培养良好思维逻辑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可使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有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高效的知识迁移,进而使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因此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大部分学生所存在的疑惑,进而基于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推动学生更好的理解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可提高同学们创新思维能力。那么,教师需推动学生高效的进行知识迁移,则应当注重教学的生活化,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语文知识,可使同学们高效的记忆知识,并且在迁移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其他的语文知识,提高个人思考应用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祖父的园子》,教师就该篇写景的课文进行教学,则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进而提高他们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他们能够联系合生活中所接触的园子学习该篇课文中的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语文知识,则应注重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小学生更加愿意集中注意力于教师的教学,有效激发同学们语文思考的兴趣兴趣。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自觉探究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使同学们的创造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结合信息技术进一步创新教学,激发同学们语文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可插入直观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图片、视频、音频,进而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在课堂中讨论教师所提出的语文问题,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游戏,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推动学生自主地思考语文。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课时《落花生》该篇课文进行教学,则需引导学生将“爸爸”的教导情感、踏实生活的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插入朗诵视频,使同学们愿意积极地揣摩课文情感,思考作者的内心活动,逐步在教师视频的引导下,提高个人朗诵能力。同时也在朗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
四、注重语文作业新颖性,推动学生思考
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同学们形成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当基于所学的语文知识对语文作业进行创新,提高作业的新颖性,使同学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中思考语文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于所学的语文知识,就语文作业的布置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作业布置,可使同学们提高作业完成的积极性,愿意在课堂中或课堂外探索语文知识,愿意积极思考语文知识;其次,教师应当改变古板的作业布置观念,应注重作业的实践性,推动学生在生活中探究语文知识。通过此类实践性作业,可推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例如就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时《刷子李》,教师就该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进行教学,则可布置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作业。例如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有关于“人物描写”的课文,以及人物描写的技巧,使同学们对该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体会文章描写“刷子李”的经典语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激发学生“学思共生”,则应当注重自己教学的优化和创新。首先,教师应当基于培养学生思维,挖掘语文教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则是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教师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可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最后提高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吕舜昌. 微课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 何静娴.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D].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