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2020-09-10李平
李平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尤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当前课程开展的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强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优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计算机课程;思考
引言
自从提出“信息化教学”概念,全国都出现了以“信息化教学”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现象,中职学校也不例外。“信息化教学”教育经过几年的深化发展,凭借全新的教学方式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而移动终端的普及加快了这种变革,扩大了学生接受教育的范围。这种由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的现象,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站在讲台上将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学生在其中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且教师授业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存在被动接受学习的情况,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反思,以此实现知识内化的移动功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互联网+”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挑战,首先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教师只会操作office软件,难以满足现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变革信息技术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同时也激励教师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开展深入学习。推出微信平台的几年,很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从最初生疏到现在熟练,在班级管理、宣传招生方面微信平台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微信技术也在推陈出新,教师与学生相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尝试用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APP等。对教师来说,短期内熟练操作这些软件不容易。不能一味鼓励教师对各种软件进行分析,而是要引导教师如何利用软件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师处理数据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变革技术,还有在大数据时代对教师处理数据能力的挑战。随着不断推出微课、MOOC平台,学生逐步扩大了获取知识的范围,相应增加了信息量。传统课堂,学生举手提问不懂的知识点;信息化时代,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问题的答案。这部分信息复杂,价值密度偏低,甚至存在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甄别信息正确与否,进一步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创新意识
“互联网+”背景,创新是显著的特点。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逐步培养教学创新意识。目前,课堂教学模式已转变为利用多向引导的方式。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彰显“互联网+”的创新意义。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即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通过改革解决对外开放的难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有机整合方法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三、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途径分析
(一)课前准备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为之提供了更加有效、便捷的教学载体支撑。而优良的课前准备设计,是保证整项工程实效的关重一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首要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量化对学生发展要求,继而确定核心课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优势,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整合优质资源,最后按照岗位需求,创设良好的应用场景,扎实学生理论认知基础的同时,培育其各方面能力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理念原则导向,分化重难点知识,并将之有机地导入到教学案例制作中,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微课等,完成抽象概念理论的生动化、具体化呈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展。目前来讲,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范式之一,打破了教师传统听评课模式,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微课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深度研习教学教材,理性、客观审查学生的即有水平,善于筛选其中的重难点部分,并以短视频的方式,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案例,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同时基于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分享给学生,以便于其自主学习。
(二)创新教学过程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中心,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能动参与,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趣体验,导致实效性差强人意。尤其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其本身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更是突出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病。以信息化教学丰富的资源承载为依托,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环境,对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效作用显著。事实上,科学的方式方法选择亦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了解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实时恰当地介入引导或帮助,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以讲授与演练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继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参与活动,并促进其彼此间互相成长,探究最佳解决方案,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预示着整个教学工作的终结和新的教学组织开端,亦是对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总结,从而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最终工作成效。同时,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亦为课程评价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完善的课后反思评价机制应该有机地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倡导主体多元化建构,并实现对各个项目内容的全覆盖,保证最终结果反馈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全面性。过程性评价阶段,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记录功能,深度分析学生学习行为轨迹,对其态度、能力、素质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解读,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组织强化训练。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协同参与,重点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运用互联网的虚拟性,以不记名的方式,搜集学生意见或建议,了解他们的深层次需求,提高其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統化工程,其价值效益毋庸置疑,应重点依托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师资智力支持,全面渗入到计算机专业教学组织各环节,做好课前准备、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后反思,保证其最大效果产出。
参考文献:
[1]王晴.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109-112.
[2]李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4):178.
作者单位: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