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品德素养的形成、内化及提升

2020-09-10徐桂华

新教育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化提升道德与法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和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形成品德素养;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经验,内化品德素养;在教学中延伸课程内涵,提升品德素养。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成;内化;提升;品德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注点是儿童的健康生活与快乐成长。课程通过一些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进而使其品德素养得以形成、内化与发展。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既要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又要让他们在感受中提高。有意识地把教学内涵向课前课后延展,变孤立的课堂教学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让孩子们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和感受社会,并通过自己去研究社会,实现品德素养的生活化。

一、在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形成品德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历、感知体验等则是课堂教学中难得的重要资源。《道德与法治》课是一种开放性教材。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品德素养。

(一)由浏览为重视。

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闲暇时间到网上浏览,既可以放松疲惫的身心,也能够感知外面的精彩世界。这其中多少内容能够被足够重视呢?

驾车撞人且将伤者连刺数刀致其死亡后仓惶逃逸的是大三学生;对母亲连刺九刀的是赴日留学生;地铁上为抢座位而发生扭打的是年轻男子与老人……这些事件,极大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古往今来,“立德树人”是我国的传统,“立德”居“三不朽”之首。可见,品德素养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让教育成习惯。

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就变成了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就像早晨起床后要洗漱一样。独生子女通常是几个大人共同呵护一个孩子。于是,帮孩子做事、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些家庭中自然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任性、自私的性格,不懂得体谅和尊重,这样的孩子品德素养何以体现?

每次我在路口值勤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一走出校门,家长就会马上接过孩子肩上的书包,稍有怠慢孩子还要冲着家长嚷上几句。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难让人接受,有的家长还拿出提前备好的零食,孩子就会一边走一边吃,有的孩子会随手把包装袋扔在路上,更有甚者,孩子想找垃圾箱去扔垃圾,家长却抢过孩子手里的垃圾直接扔到路上;過马路时红绿灯在他们面前如同虚设,有的孩子提醒家长看红灯,可家长硬是拖着孩子强行过道,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没车吗”……家长和孩子都已经习惯了。

我把孩子们的这些习惯性行为记录下来,当作学习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当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在马路上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时,孩子们都会非常清晰准确地说出孝敬老人、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等标准答案,这本应该是老师愿意听到的答案。可是,我们的品德素养不能仅仅挂在嘴上,而应该融于内心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当把这些日常习惯借媒体展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惊呆了!这一刻他们有意坐正了身体、摆正了书本,从微低着头的神态中,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羞愧……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我再次站在路口时,发现这些孩子不但自己背着书包,还提醒家长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希望他们会把这些行为坚持下来,并形成好的习惯,即品德素养,这些习惯会陪伴孩子们一生的。

(三)变传统为传承。

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中的传承,更需要重视国民的品德素养。

作为教育阵地之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具体展现。为了把环境育人的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校在每个楼层都确定了个性化文化主题。通过“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经典诵读”等文化主题墙的设计,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当师生步入教学楼时,自然就能够感受到典雅的传统文化气息。这样的教育环境,将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经典宝殿,让祖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博雅浸染孩子们的心灵,在诵读经典中培养德行、学习做人。

只有在生活中去探寻教学的真谛,让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他们,才能在他们的情感上引起共鸣,进而自觉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经验,内化品德德素养。

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是留给孩子们的富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为乏味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进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得以丰富。

在教学《我和规则做游戏》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游戏活动。在活动之前,先确定游戏的规则,让学生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合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不仅充分感悟到规则的重要和游戏活动的乐趣。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规则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更好地遵守和利用规则。这种感悟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提升,是实践后的再创造。

由此可见,体验是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融入到实践中,学得直接,悟得明了,才能在感悟中创新。

三、在教学中延伸课程内涵,提升品德德素养。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落脚点,让孩子们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是,仅靠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课程内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使学生学会安全、自主、低碳地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素养。

教学《我们出行真方便》一课时,由于现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多样,出行就存在着合理选择的问题。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积累了一些参与社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这一点,确立调查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观察和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城市佳木斯、牡丹江、哈尔滨等的交通状况,调动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交通工具及运输方式,而且知道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选择,保证自己能够安全、低碳出行。

可见,课堂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使课程内涵得以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活素养。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孩子们认识、参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这也正是教育教学本身所要求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成长的基石,成就孩子们良好的品德素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提高,才能让素养与生活携手同行。

作者简介:徐桂华,女,1969年9月,民族:汉,黑龙江虎林人,黑龙江省虎林市东方红第一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内化提升道德与法治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