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研究生“春招”时期就业管理工作微探

2020-09-10岳阳

新教育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随着艺术类研究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企业人才招聘要求的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思维与指导策略均有所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思维、方式和方法亟需转变,围绕学生的帮扶模式亟待转型,这都需要以高校思政教师为主要团队的管理人员,迅速进行适应和反思。

关键词:艺术学研究生;就业管理;职业生涯导航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指导研究生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更为稳妥的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这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伴随着社会环境、国际因素和个人心态均发生改变,以“信息化”就业管理为主要模式的办公环境,面临现实的困境和新的问题。

1、毕业节奏呈现新态势

伴随着新的就业需求和策略调整,受研究生欢迎的高校招聘时间平均晚于往年,公招、选调生考试时间延迟,博士入学考试时间推迟,客观上影响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节奏。对“春招”抱有期望的毕业生,应聘计划和求职心态均受到影响。

2、信息化管理难度增加

目前,以腾讯平台为主要通道的就业管理方式,面临诸多现实的困境。面临毕业压力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中出现有意回避的新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就业工作沟通、就业帮扶和就业管理变的十分被动。传统的春招“黄金期”,因与毕业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冲突,需要学生导师、思政辅导员教师、院系所共同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鼓励学生就业,线上的就业模式,失去了真实的语言环境,线上的就业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3、毕业生应聘心态消极

毕业生应聘的心态转变——“消极应对”,在线上就业工作中较为突出。首先学生出现并不适应于线上就业的新模式,尤其在投递简历、面试环节,被“淘汰”的概率增加,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往年同期学生。其次,学生在家中进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效率降低,造成学术成果质量下降,冲击学生无暇应对就业工作。再次,受经济下行冲击的影响,部分专业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新常态

伴随着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管理工作更需反思与凝练,围绕就业发展中的新趋势、新问题和新思路,应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中,线上的管理和疫情期间所形成的理念模式,成为信息化时代管理的宝贵经验。

1、信息化系统体系趋于完善

传统的毕业生“动态化”管理一直是攻克的难题,“线上”工作的推广和深化,进一步完善了“动态”追踪的模式。如为进一步统筹学生信息的管理工作,四川大学推出了“就创业学习平台”、“就业信息推送”集中整合毕业生信息资源,展开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工作、围绕毕业生求职意愿定点、定向帮推工作。

2、云端管理受到研究生认可

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云端的线上模式得到了研究生的普遍欢迎。针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呈现出全程育人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限时段和周期的指导形式,省去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尤其对于“零散时间”的管理和利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系统整合信息共享初成

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发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系统”正式上线,使得毕业生数据的共享和管理与“大数据”相契合。可以肯定的是,本系统在保障毕业生自身权益的同时,亦有利于针对毕业生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在“后疫情”时代的毕业生工作中,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艺术类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

相较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培育更为必要和迫切。学生消极应对就业的现象增多,归根到底是缺乏对就业市场的整体认知,难以把握专业对口岗位的发展趋势,在时代快速变迁的过程中,学生更易出现迷失和恐慌的情绪。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与其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的背景中,如何体认自身与时代脉络的关联,感知个体肩负的时代使命,认知艺术专业在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突显其意义。

2、就业指导、择业规划与市场供需对接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针对于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工作责任的培养。就业市场需求,在多类行业、多种岗位中发生变化,尤其对艺术市场的冲击更为显著。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将市场的供需变化、现实和困境与学生做更为细致的剖析,传统的就业课程体系和思路,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于就业市场的现实和新的问题。

3、导师引领家长参与教师协助体系建立

依托于校内的多维保障体系,研究生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特殊时期,家长同学生的沟通更具有现实意义。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在学生的就业和择业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而家长也成为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业管理专职教师,在配合导师的引领方向时,亦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络,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帮扶工作。

四、艺术类研究生毕业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1、依托就业平台,筹建专场招聘

“春招”过程中,出现了应聘者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就业待遇与求职者心理预期差距较大、筹备毕业答辩与就业择业时间冲突、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趋于饱和就业需求下降等问题。在就业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契合于研究生毕业节奏,依据艺术学专业特点妥善推进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强强联手”和“资源整合”工作,吸引优秀就业单位进驻,提升学生应聘积极性,在多维工作中,为专场招聘会的筹建做好准备工作。如2020年4月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联合筹办的“艺术学人才空中双选会”,有近千余岗位的需求,显现出学生较为强烈的就业意愿。

2、全程育人贯穿,就业氛围营造

艺术学学生中,“慢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专业对口岗位需求较少,另一方面艺术学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心理预期较高。就业管理工作的难度提升,面临着就业工作思维转换、就业指导全程贯穿的态势。随着就业市場就业进度的调整和部分企业招聘计划的提前,艺术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伴随着低年级“职业生涯导航”培育共同展开。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工作,更需要良好学风和就业氛围的营造。依托线上媒介平台,应围绕就业市场趋势、艺术类市场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等宏观就业信息,和重点行业招聘、专场企事业单位招聘等违规就业信息推荐同步展开,营造生态的舆论环境。

3、着力困难学生,优化帮扶策略

艺术学存有“就业困难”的研究生,主要以经济困难和就业障碍两类为主。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围绕“主动服务、精准施策”的原则展开就业管理工作,尤其以“线上办公”为主要模式的工作方式,与学生的多次沟通已成为常态。就业工作的开展,针对就业困难学生,争取做到一人一案的就业动员工作,针对就业意识较弱、就业动力不足的学生,开展督促就业的“一对一”工作模式。同时,围绕研究生的“多维保障育人体系”的建设工作,亦在特殊时期发挥出其价值和作用。根据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推荐他们参与专家讲座、创业培训、咨询服务、简历问诊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在家求职,积极参加面向2020届毕业生的空中宣讲会和空中宣讲会。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切实关心学生就业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学生就业程序更为复杂,在过渡阶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本文受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JSKCSZ2019019。

作者简介:岳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