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0-09-10杨薇
杨薇
摘要: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教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却很不想”的现状。教会学生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法指导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与危害;形成原因;学法指导;教育策略
引言: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長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课改实践也表明,要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法、探求有效教学的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摸索一套高效乃至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教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却很不想”的现状。
正文:
一、问题与危害
教会学生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法指导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但仍有不少教师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研究教法,更不关心学生的学法,甚至有的教师终身从教却从未指导过学生怎样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学习,缺失学习的兴趣,视学习活动为一种负担。一部分学生通过苦学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而一部分学生则因厌学而成为“学困生”。
二、形成原因
大部分学生虽然已经有几年的读书学习经历,却没有形成或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科学利用时间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
学习目标不明确,既无远期目标,又无近期目标,导致学习没有计划;有些学生整天疲于应付作业,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些学生成天抱着书本不放,读死书,死读书,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有的学生平时懒懒散散,应付了事,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
2.学科兴趣降低,其他兴趣干扰性大,缺乏抑制力。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的学科和章节,因性别、年龄的影响、家庭教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学习态度和爱好呈现出此冷彼热的现象。如学生对于自己尊崇、亲近的教师,就会对其所授科目感兴趣,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产生强大学习动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会感到该学科乏味,学习效率低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不大。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很广泛,外界的诱惑非常大,因此学科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兴趣便转移到课外,如网络、手机、动画片等。又由于他们缺乏抑制力,致使学科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3.受较低层次学习需要的影响,缺乏情绪,学习动机不强。
一般来说,学生由于少有生活压力,社会体验很少,部分学生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过程也如此部分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少数学生似乎甘居中下游,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自然就不会好。
4.注意力差,难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加之外界的刺激干扰,必然引起其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的变化,使自控力和辨析力差的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思想和行为。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涣散,处于一种失神状态,沉于幻想,时常是书也不翻,笔也不动,或者趴在座位上睡觉,或者在桌面及书上胡乱涂鸦,或者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一心多用。
三、教育策略
我们该如何帮他们建构新的学习观与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达成乐学境界
教师既要把握和处理好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使学生常学常新,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艺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盲目的灌输、机械的重复和枯燥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要总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要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使之获得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体验和乐趣,让他们在发现、探索中“高效学习”。
2.强化学习动机,开展探究式学习
可以采取生动、多样、切实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他们提高学习需要的层次,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不断尝试和完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既动脑又动手的机会和舞台,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进而感悟、体验和内化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系统化的有效方法
不会学习、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特点认识不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缺乏认识,或者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者学习意志薄弱,抗挫力差。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普遍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明确的认识。在不断健全学习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要尽量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体贴他们,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正视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开展调查、演讲、竞赛、读书、社会实践等活动予以正面引导;要不断改善学校的内部环境,使之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对校外、课外视听的指导。因为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成长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浸润、感染、熏陶等促进作用,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因而给予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尤其应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学习方法。切忌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以此对自己的方法进行科学的、适当的调整,进而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