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呗+、借呗卡有何深意?
2020-09-10
消费金融市场风云再起。近期,蚂蚁金服旗下借呗携手浦发银行共同推出了“借呗卡”——一张携带借呗(消费信贷)基因的储蓄卡(II类户)。在此前夕,借呗还推出了升级版产品——借呗+。
围绕这一系列以借呗为中心衍生出的新型组合,我们不禁好奇它们的用法、差异,也困惑于它们存在的意义、合规问题。
“三借”套娃 差异几何?
借呗系列产品较多,即使是借呗本身也有普通版和极速版之分,为了更好了解它们的区别,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切入、分析。
从属性上看,借呗+与借呗更为亲近,都是一个母体下的产物,借呗+是蚂蚁金服涉足大额消费信贷的一次尝试。和前两者不同,借呗卡本质上是储蓄卡,卡里数字即可“正”也可“负”,有钱时花钱,没钱时(自动)借钱花。
从额度上看,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借呗=借呗卡<借呗+。就笔者手机情况来看,借呗的最高额度为40000元,借呗和借呗卡共享同样的额度。其中需要补充的是,极速版的借呗额度相对固定,比如,笔者被推荐8000元(45天)、10000元(60天)、15000元(30天)等固定套餐,当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或减少固定额度,总之笔者可获额度区间在8000-40000元。
借贷额度最高的是借呗+,官方宣称单笔借贷额度为50000-300000元之间。但笔者在4月23日实际体验时发现,借呗+的最低借款额度已由最初的50000元下调至10000元,这似乎和近期阿里系信贷产品加强风控有关,不少用户都反映自己的借贷额度被降低,甚至是清零。
从利率上看,借呗卡≤借呗=借呗+。理论上说,这三者的年利率均为12.775%,但由于借呗卡处于上线初期,用户可享限时9.5折的利率优惠活动(12.136%)。
当然,纵观“借钱”类产品可以发现,借呗系列的整体利率并不算低,以招商银行“借钱”为例,笔者作为涉足职场没几年的“萌新”,可借年利率为6.84%,额度为30万元的现金贷,甚至笔者周围资历更深的同事,得到了更低的借贷年利率。
从借款用途上看,借呗和借呗卡侧重于个人消费信贷,并没有明确的场景分类,而借呗+在借款申请页面要求用户选择具体用途,如个人日常消费、装修、旅游、教育和医疗,我们不妨推测这是阿里系信贷产品涉足场景类消费信贷业务的一次尝试,后续或针对单一场景推出更具体的产品。
从资金来源上看,借呗资金来源,一是由旗下公司通过在交易市场发行ABS、ABN等方式获取融资;二是与一些金融机构开展联合放贷。借呗+则主要采取助贷形式,笔者在申请借款时,确认订单页面上显示放款机构为五矿信托。另据移动支付网报道,借呗或将成为类似“贷款超市”的存在。至于借呗卡,由于其还处于试运营阶段,并无相关资料,但根据发卡方来看,浦发银行、借呗将是背后主要的资金提供方。
借呗加速 寓意几何?
2019年下半年消费金融牌照重新开闸后,小米、光大银行等机构纷纷入局,消费金融这块蛋糕成为各大平台抢食的对象,而借呗+和借呗卡推出,也是蚂蚁金服拓展消费信贷产品边界的体现,不管是借呗+还是借呗卡,背后都涉及其他合作金融机构,也都依托支付宝的流量基础。
先看借呗卡。借呗卡仅支持支付宝支付。当用户在使用支付宝消费或转账时,可选择无余额的借呗卡来付款。
很显然,这种模式是在现有体系下的一次创新,在此情况下,我们不禁好奇借呗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构成了对现有消费信贷产品体系的突破?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论借,借呗卡与借呗共享同样的额度、同样的利率,而和市面上很多同类型银行系产品相比,借呗系产品的利率并不占优势。论存,活期存款利率远不如招商银行朝朝盈等银行自带货币基金利率高。簡而言之,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用户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产品。
从浦发银行的角度来看,借着支付宝平台、借呗品牌,可以获得一定用户流量的同时,也能以更低成本、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用户运营、用户活跃。
从支付宝的角度来看,它想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会面临诸多的约束。比如,借呗通过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小贷”)发行ABS、ABN为资金池蓄水,而小贷公司的融资杠杆受监管限制,想要扩大业务就要借助增资的手段。蚂蚁小贷最近一次增资还停留在两年前,也就是2018年2月27日,从18.09亿元增加至40亿元,很显然,蚂蚁小贷走上了联合放贷、助贷的转型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认为,“当前联合贷款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风控外包等道德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其他机构或是整个市场。”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再度征求意见,或在保证市场操作空间的同时,对业务风险点做更全面的覆盖。
此外,众所周知,银行与支付机构背后分别对应银行账户与支付账户,而借呗卡从形式上具备了双重账户体系,在监管的适用性上打了个问号。
再看借呗+。借呗+背后的合作资金方众多,本质上是以借呗为口实施助贷,对于许多电商平台来说,这样的合作形式并不罕见。区别于联合放贷,助贷的资金方需要自己做出授信决策、发放资金、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换言之,用户即便在线上申请了借呗+,也免不了要去资金方的线下网点进行面审。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提供导流、用户画像、授信建议等服务,获得相应的引流营销费、信贷佣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据“支付百科”报道,4月末部分用户的借呗+功能悄然下线。对此,支付宝回应称,这是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和信用状态作出动态调整。
受疫情影响,消费信贷市场的整体不良率攀升,因而提高放贷门槛是市场行为。但这也可能与助贷业务充满争议性,以及行业乱象积累的风险在特殊时期集中爆发有关。助贷机构自身不触碰资金、无需放贷,然而在趋利动机之下,不少助贷机构或为了增加营收,降低信贷门槛,小则过度授信,大则伪造用户资质,为资金方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助贷行业还存在数据安全问题、超范围放贷等诸多乱象,亟待监管补充。并且,长期来看,资金方过度依赖助贷机构,也不利于提升自身获客、营销、风控水平,与头部机构的差距或将越来越大。
成功与否 仍待考验
在消费金融激烈竞争的当下,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科技元素的重要性凸显,越来越多的“高富帅”玩家竞相入局,有定位于“科技+金融”,主打“做中国向上年轻力量的陪伴助跑者”的平安消费金融;有联合重庆农商行、重庆金山控股、重庆大顺电器的小米消费金融……
面对后来者的强势入局,借呗加速布局。2019年11月至今,借呗发行ABS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仅深交所固收平台数据显示,期间共发行60.02亿元ABS。这似乎是为借呗系列队伍的扩大做着准备,包括借呗卡在内的新产品、新形式在吸引公众眼球的同时,亦暴露出诸多暗含的风险,在此呼吁市场机构、监管部门引起重视。
创新本无错,但创新亦需要坚守监管的大方向,明确业务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