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障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分层实施
2020-09-10李艳雷
李艳雷
摘要:关注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项特殊政策,通常来讲7~12 岁智障儿童在运动能力方面会表现出肢体不协调,运动表现较差,反应很慢等特征,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同时也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智障儿童的真实运动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展开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儿童进行分层恢复训练管理,才能有效改善其运动表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能力表现分级,并从粗大动作和细致动作两个方面对其肢体康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智力障碍;运动能力分级;康复训练措施
引言:
为了能够促进智障儿童恢复自身运动能力,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到社交活动当中来,就需要重视对其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然而传统康复课程缺少针对智障儿童实际运动能力的分析和分级,在恢复过程中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不同运动能力和特点的智障儿童应该接受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强度也不一样,针对粗大动作和细致动作两个方面的特性需求也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展开康复训练,就需要先对智障儿童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再开展具体训练环节。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能力分级
通常来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表现进行分级需要参考以下几个元素,首先是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再次是学生的耐力,最后是学生对肢体动作的模仿能力,凭借此依据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别。
第 1 组学生具有较好的注意力和运动能力,然而由于智力障碍缺乏相应的运动耐力,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动作进行模仿。
第 2 组学生虽然能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基本的肢体动作,但是无法持续保持,且注意力不够集中。
第 3 组学生注意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都较差,对于走路跑步等基本动作也无法有效掌握,无法服从教师的相应指令,经常会出现走神、溜号的情况,因此想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康复训练,就需要根据这种分层理念采取相应措施。
二、运动康复分层训练的具体实施
(一)注重兴趣培养的教学方式
想要更好的对智力障碍儿童展开运动康复分层训练,首先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儿童的训练兴趣,其基础在于教师需要能够深入研究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其实际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
举例说明:在简单的体操训练环节中,不同组别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第 1 组学生能够完整重复动作,几次之后就开始出现无聊散漫的情况,持续性较差。第 2 组学生,可以模仿出其中部分动作,而对某些需要肢体协调性较高的动作无法有效学习。而第 3 组学生则由于肢体协调和控制能力较弱,不但无法对体操内容进行模仿,甚至还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
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锻炼兴趣,训练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组别学生的表现来设置相应内容,例如对第 1 组学生需要精细其动作要求,并鼓励其延长运动时间。对第 2 组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每一个动作的模仿来提个要求,并教授其运动技巧和方法。而对于第 3 组学生应该以粗大训练动作为主,让其掌握基本的肢体协调和控制能力,这样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提高其运动康复兴趣的教学方式,已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123木头人的训练,将训练和游戏的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简单地肢体动作和停顿来提升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或者加入各种动作模仿的游戏,让学生从基础的动作开始进行练习,既可以模仿老师的动作,也可以由学生之间互相模仿。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指操,学生将双手握拳放在胸前,教师来喊0~99之间的数字,让学生通过听口令的方式来用手指表达数字。当学生正确表达后,教师还可以加快口令的速度,这种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肢体末端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有效训练反应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
或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球类运动基础课程,例如篮球的运球和足球的盘带训练,都是需要特殊儿童通过逻辑分析控制身体协调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运动,结合各种障碍和绕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在肢体协调康复后,依然能够通过肌肉记忆帮助学生增加对肢体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对于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调能力不仅是学生日常行动的基础,更是进行其他训练内容保障,而且提高肢体协调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学生能够对一些基础动作进行模仿后,还能够将这种活动形式进行有效的拓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康复训练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例如带领儿童站在不同距离观察火柴棍、牙签等大小相同的物体;在弱光下观察书、笔筒、杯子;辨认我们比较熟悉的汽车、小轿车、卡车等,让儿童能在康复训练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为康复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也需要开展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让儿童能够逐渐得到提升,发挥出康复训练提升智力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兒童心理变化
除了在肢体协调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康复训练以外,智障儿童运动康复分层训练会遇到的最严重问题来自于儿童心理的变化。在训练过程中,智障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很多复杂的情绪,比如有些儿童由于早期家庭管理较为放纵,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不爱吃苦,过于任性。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正常儿童的歧视而导致内心非常脆弱,性格内向。还有部分学生则会出现较为偏激的性格在训练中过度增强好胜,而最为常见的情况则是很多智障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惰性。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各种情绪表现,进行及时的观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做好心理疏导,让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康复训练中来。另外,教师应该做好一个倾听者,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进步,避免相互之间的取笑和打闹,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培养智障儿童的自信和勇气,让其能够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力障碍儿童不仅需要在心理上,在身体上更需要得到教师更加细心的关怀和指导。因此在展开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其个体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并保证运用适合各组学生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和肌肉强度,让其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运动潜力。另外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各自的性格缺陷进行疏导,保证学生能够做到身心同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浩. 浅谈智障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分层实施[J]. 现代特殊教育,2016(15):70-71.
[2]李丽丽,徐夫磊.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微课程设计与开发[J].新课程·上旬,2017,(4):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