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与反思
2020-09-10陈婕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以后必备的素质。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必备技能。笔者认为而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途径便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史料实证;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以后必备的素质。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必备技能。笔者认为而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途径便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依据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本文所提到的历史“证据”即考古文物材料和传世文献。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和兴亡》为例做探讨。
一、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的途径
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史料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要经历一系列的智力流程,这个流程就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笔者把这个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即任务驱动——历史“证据”搜集——历史“证据”处理——得出历史结论。这四步贯穿了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整个思维流程。
1、制定合理的目标进行任务驱动
在此环节中历史教师需要仔细研读历史课标,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历史教学目标,赋予学生有价值的历史任务,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驱动。根据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他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了以下环节,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环节依次对能力的要求由低到高,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后面三个环节更具备任务驱动的价值,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可更多的结合后三个环节。在《隋朝的统一和兴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做驱动:“请你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作出评价。”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能更好的驱动学生完成接下来历史“证据”搜集、历史“证据”处理、得出历史结论三个环节。
2、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
有任务的驱动,学生可以围绕主题 搜集“证据”。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学生了解获取历史“证据”的途径包括:博物馆查证实物,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古迹,拜访一些相关人士获得口述史料等。学生获得“证据”的途径不应只局限于书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也可获取,还能拓宽视野,更全面的了解到历史事实,加强唯物史观。
3、提高学生的处理“证据”的能力
对历史“证据”的处理在这里指的是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辨别“证据”类型,挖掘其价值,理解其观点,这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的关键。这些证据按照形式可分为:文字、口传、图像、实物;按照产生的源头,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面对不同的史料,学生要做到辨别其类型和判断其真假。例如在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作出评价的问题中,学生用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杜佑:《通典·州郡典》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胡曾:《汴水》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以上三则材料在分类上分别属于文字、二手史料。在初次接触材料时,如果能区分清其类型就能对其进行更好的辨析,弄清来龙去脉,从而拉进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其次,要深挖其价值。這些“证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而学生要做的就是“揭幕”这些“证据”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还以上述材料为例,学生要理清其价值就要先弄明白三则材料各自的意思,解读文字中蕴含的价值,此过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古文功底。第一则材料说的是大运河对南北渔商的影响,即经济价值;材料二说的是大运河的漕运价值,即交通运输价值;而材料三在肯定了其价值后对其做了评价,及对隋朝灭亡产生影响。理清材料价值,从而对大运河的作用有了初步了解。
理清了材料的价值后,接下来还要对材料的中蕴含的观点进行归类,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事物。依然以上三则材料为例,不难发现,这三则材料中对大运河的评价褒贬不一。材料一和材料二说的是大运河对当时的积极影响,而材料三则更倾向于大运河的消极影响。这样学生根据“证据”对大运河评价时,就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类历史“证据”的能力,增强实证精神。
4、培养学生从“证据”中获得结论的能力
搜集、处理“证据”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从中获得结论,真正做到“论从史出”这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回到对大运河的评价问题,从以上三则材料学生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评价。积极评价从材料一、二已很好体现出,而消极评价只能得出大运河对隋朝的灭亡的影响。所以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理清二者关系,即深入了解为什么大运河会与隋朝灭亡有关,教师可提供补充材料,或者做历史解释,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其中因果关系。
二、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的反思
李惠军老师曾指出“寻找统摄历史课的灵魂是评价一节历史课优质与否的重要标准,认为历史课的灵魂就是撬动历史认知、历史思维、历史情意的阿基米德支点。”[2]笔者认为历史“证据”则是支撑这节有灵魂课堂的基本点。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筛选史料,须做到1、除了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经典历史史料,教师还应拓展自己的阅读空间,发现和积累更多的材料以便为课堂做补充。2、在选择“证据”时还应把握适当的原则,“证据”的长短和难度要贴近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标明出处。3、选择的材料要始终围绕本节课的主旨,且多个“证据”的出现要有逻辑。4、教师对“证据”的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用历史“证据”真正的影响他们,让学生能“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的学习经历”[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M],2017
[2]李奇志、李惠军:思者行、行者远[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6)
[3]王海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史料应用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3)
作者简介:
陈婕(1993.8-),性别:女,籍贯:山西省晋中市,单位: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