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2020-09-10要晋丽
摘要: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普遍降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的学案,用学案教学法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现状;教材;学案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哲学、经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都不大,很少有学生喜欢上德育课。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很容易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并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不佳,育人目标大打折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态度对于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经过多年德育课教学的摸索,我认为德育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出在德育课教师身上。一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用好教材,不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备课不充分;二是对中职生的学习现状了解不够,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一、用好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其中,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活动探究、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
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部对德育课教材也进行了重新编写,本套教材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其内容以探究活动为开篇或线索。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每课都以一个案例故事开始,其中“心海导航”在案例开头提出问题,浏览故事后通过“人生启迪”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知识和观点。除了每课开头的案例故事以外,还有以“读读想想”为题的小故事穿插全书,故事结尾处有“温馨提示”,帮助学生感悟职业生涯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们掌握规划职业生涯的方法,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观点,文中穿插了“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等小练习,并设置了“名言”、“链接”和“问题聚焦”等栏目。它们既是正文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必要手段。
本书每课后面都有“学以致用”,要完成这个栏目中的训练,需要动脑想、动手写、找人问、上网查,有的需要与朋友、同学展开互动,有的需要向父母、师长请教才能寻找到答案。这些训练都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设计,按照规划职业生涯的步骤来安排。
教育部组织专家将教学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了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载体。这比教师自己选择社会上散在的经验、案例让学生学习要优越得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教材这一优质资源。
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一下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二、了解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把学生到中职学校后,就当是送到了托儿所,家长没了目标和要求,学生当然也没有动力。即使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学生自己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有什么用。因此,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欲望;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没有学习动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做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困难就“缴械投降”,而不惜把时间用到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谈恋爱等上面。
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受傳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没有优越感,不被社会认可。从小到大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因而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我反正不如别人,学了还有什么用?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情绪中,对学习丧失信心,常表现为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些学生说:“我们在初中时就一直落在全班学生的后面,总感到自已不如人家,很难抬头。”到了职高还是原来的思维定势:学习不如人就是差。
3.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虽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学习与社团工作、课外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动影响了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听课效果差,不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条件。
4.基础差跟不上,没有学习兴趣
有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差,到职高后,教学内容更抽象,课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意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使得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日积月累,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三、用学案教学法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学习
学案教学法的关键是:课前用好教材,吃透教材,编写条理、完整、重难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学案。
以《职业生涯规划》每课教学学案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每课都以一个案例故事开始。首先我会在该案例故事上下很大功夫,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阅读案例故事填出表格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得出“心海导航”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从而吃透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人物的经历中受到启发,为接下来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知识和观点打下基础。
然后把教材知识点编成填空,简答的形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把教材中的“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查一查”等小练习,以及“名言”、“链接”和“问题聚焦”、“学以致用”等栏目穿插进去。还课堂给学生,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这样,课堂教学任务明确,学生有事可做,教师抽出身来管理课堂秩序,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答疑解惑、适当讲解点拨即可。学生学得条理,规范,有收获;教师也从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以上就是多年来我从德育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路和方法,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作者简介:要晋丽,1978年2月16日,女,民族:汉,籍贯:山西太谷,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