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0-09-10尤宏姝

南北桥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中高职

尤宏姝

【摘    要】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针对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课程衔接模式认知不清、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和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等问题,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课程衔接模式、课程培养方案、一体化教材建设等方面全盘考虑,统筹安排。

【关键词】中高职 銜接课程一体化   高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200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全球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传统制造业来说,要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并在全球续写“中国制造”的奇迹,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显得尤为迫切。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就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与完善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中、初级技术工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200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五年制高职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经济发达省份针对本地区的实际,都制定了指导本地区的中高职衔接的政策和文件。吉林省是一个经济低速发展的省份,但也是一个教育大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份的经验,对于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吉林中高职课程建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笔者对吉林省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剖析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通过实际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已从以学科为中心逐步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或理实一体化教学转变,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就中高职衔接方式而言,目前对口升学依然是吉林省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但绝大部人中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与高职院校合作,平行设置同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班,与之相配套,中、高等职业院校也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但在实践运作中,目前吉林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在课程模式认知、课程目标定位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一)课程衔接模式认知不清

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在课程衔接模式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了一些政策文件,用来指导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衔接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而受到中高职院校的重视。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不仅描绘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也颠覆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国家的顶层设计是将职业教育提升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优势和就业竞争优势。职业教育是初中阶段中等成绩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通过对吉林省中高职教育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了解并不深入,多数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探讨“什么是比较好的课程衔接模式”时,多数教师的回答都不是很清晰,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探讨“如何看待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多数教师的回应是高职课程衔接非常重要,但却说不清为什么重要。如果一线教师对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模式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教师高度重视并且能够正确而深入地把握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内涵,是建立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先决条件。

(二)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课程目标的总体价值取向相一致,这就要求涉及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前后相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不同层级的教育形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国家相关政策中指出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措辞模糊不清。中等职业教育所谓的“高素质”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如何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界定?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政策的模糊不清,使得教育部门在对课程目标定位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导致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定位不清,陷入尴尬境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衔接,也直接影响到中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方面,专业课程重复程度严重,尚未形成规范的衔接体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课程内容重复

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最直接的依据为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直接反映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从而导致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内容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尽管很多吉林省中、高等职业院校间形成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合作关系,但仍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缺乏中高职衔接的统一教材。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造成三校生在升入高职后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

三、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推进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课程衔接模式、课程培养方案、一体化教材建设等方面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丰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对口招生、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三种途径。而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前者所占比例小;而自主招生考试以及普通高考选拔人才的对象均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种招生考试无疑不符合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1]。

一方面,随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放宽以及自主招生考试,高职院校要在相关考试招生政策的引导下,以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通过学校自身或者联合行业企业来组织考试,在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知识+技能”的考试科目体系,努力争取能够根据本校特点招收适合的学生。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中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打通中职、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和入学通道,丰富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2]。

(二)明确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多方参与的课程培养方案

清晰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失策,也有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性不高,还有职业院校人才培養层次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多方参与,探索完善的课程培养方案。具体要做到:

1.教育部门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

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吉林省教育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实际状况和产业结构特征,组织教育与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职业院校教师等,依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对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性。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学院输送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换句话来说,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利益相关者[3]。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为此,行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支持和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是不可能完善的。

要鼓励并且组织行业企业成立行业企业指导委员会。各行业企业指导委员会要从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取等方面全程参与,协助职业院校确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设置以及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这样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也能够更加顺畅与高效。

3.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层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在生产或者服务一线将已有的计划、决策或设计转化成产品或服务的能力[3]。按照人才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等几个层次。

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应该在人才系列中找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成长为更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以护理专业为例,中职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主要培养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问题并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宣教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在中高职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据此来安排和组织不同的课程内容,实现中职为高职打基础,高职是中职的延伸与拓展。

(三)建设一体化的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体系

吉林省中高职衔接课程重复现象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加强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是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部门要加强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的统筹安排。

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宏观引导与统筹,组织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地组织并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同时,也要明确有哪些教学单元是需要中职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内容,有哪些教学单元属于高职生必修或选修的内容。经过不断的修订与论证,然后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教材的编写也需要职业教育专家、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教师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因此,政府应做好相关工作的协调与沟通。

2.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材建设 。

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4号)中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应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的原则。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材建设,鼓励‘双元’合作开发教材,注重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深度参与教材编写。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反映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钻研,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一线一知半解等。而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协助教师了解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未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而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要利益获得者应当积极参与进来。

3.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材编选制度。

在教材供给充足、市场竞争充分的课程和专业领域,以组织遴选、锤炼精品为主;在市场供给不足、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领域,以引导开发、组织编写为主。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配套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统筹推进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4.实现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材的统筹安排。

目前,吉林省各中、高等职业院校几乎都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开发了大量的校本教材、项目化教材,但是由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造成其教材内容上的互不衔接、各自为营。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不健全,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高职教材开展教学。因此,实现有效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需要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密切配合,实现对同类教材的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齐红阳.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李玉保,刘斌,刘国栋.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研究——兼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职教论坛,2011(36):29-31.

[3]雷珊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中高职
利用微信平台实现高职课程慕课化的研究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