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人居环境整治意识培养探索
2020-09-10罗燕
罗燕
【摘 要】环境保护工作是中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要的教育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方式,从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探索了提高农村中学生人居环境整治意识的途径,希望分析能提升实践研究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 人居环境整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088
在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识过程中,教师要多角度开展环境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构建更加高效的环境教育课堂,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识。
一、多角度开展农村环境教育
农村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方面并没有规定的教学任务,仅能够采取具有特色的手段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在对学生传输基础的环境知识之余,还需大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需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全面渗透环境教育知识,或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完成环境教育。实施课外教学可通过活动形式开展,在各类环境日,如地球日等组织校内师生参与主题活动中,以此接受知识和情感熏陶。此外,教师可基于垃圾分类教学,通过手工制作、低碳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要时还需构建生态教育基地,开展系列生态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亲近自然,产生对自然的喜爱和保护之情,从而形成环境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
实施环境教育的责任并不仅在于学校自身,也就是说不能仅在师生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由于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社会公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深化开展道德教育,从而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因此便需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广泛吸纳农村大众参与。可扩大宣传范围,全面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让农村居民深刻认识到环保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可将学生作为纽带,通过问卷调查、评选环保家庭等多种措施来优化公众对环境的治理效果,从而将环保作为公众行为,引导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整个农村范围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逐步将节约和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渗透给农村群众,促使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环境教育的内容不应局限在环境方面,同时也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便可作为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学校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讓学生亲身获得体验,促使学生及农村居民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意识,全面落实绿色和循环发展理念。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生在模仿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学生自身的可塑性也较强,此时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如果单纯依赖于教材开展环境教育则难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知素材,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形成更深层次的环保意识。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真实的环境状况,并选择可行的措施保护环境。如曾经清澈的水源如今臭气熏天,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和气体等导致农村植被受到大面积损坏,尤其工业废料和废水等污染物质对水资源的影响,已经直接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当前雾霾情况日益严重,各地区的居民均需做好防护才能出门,这更需学生深思。因此,教师需向学生展示各类渠道的信息,全面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环保意识。
教师可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环保意识的深化培养。教师具体可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第一,通过多媒体手段对身边发生的污染现象进行呈现,通过列举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开展教育,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教师可倡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信息,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分享,并鼓励学生创新设计环保标语,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上述多样化的手段辅助学生深化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意识到开展环保工作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利用课堂开展环保教育
针对中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主要场地便是课堂,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教学来接触各类知识和信息,而班主任不但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效渗透环保理念,同时还可利用班会、自习等机会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如可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师可事先为学生提出目标要求,让学生围绕班会主题广泛搜集相关素材和信息,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对资料开展整理期间,学生便可意识到如果仅以填埋或者堆放的形式处理垃圾,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同时还会对地下土壤和水资源构成威胁,甚至会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进而学生便会意识到科学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此外,在上述活动中,教师还可倡导学生将科学的分类方法应用到生活中。
学生可在班会期间掌握垃圾的基本类型:第一是可回收垃圾。主要为金属、报纸等。第二为干垃圾,也就是垃圾桶上标注“其他”的垃圾类型,如食品袋、废纸等。第三是湿垃圾。主要包括剩饭、果皮等,还有凋谢的鲜花。第四是有害垃圾。该类垃圾含有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和有毒物质,对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如电池、过期药品等。学生只有清晰掌握上述垃圾类型,才能准确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环保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通过实践研究,本文探索了提高农村学生人居环境整治意识的方法,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波.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2):21.
[2]张语嫣.中学生环保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山西省地区的实践调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7):117-120.
[3]刘佳琪,陈春燕.中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问题调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