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情境教学结合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
2020-09-10白鹏
白鹏
【摘 要】语文从一门基础教育中占分比重极高的主课成为了职业院校的边缘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升学压力,大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教导这些对理论课学习不太擅长的职业院校学生成为了一道难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信息化教学”和“情境教学”结合是解决上述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0.191
语文作为教育历史中传承时期最长,基础教育阶段考试比重最大的基础课,却在职业院校沦为成了边缘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却并不会因为职业教育更偏重职业技能课程这一实际情况而降低。在提倡传统文化复兴、越发看重职业素养的今天,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课程,必须也必将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擅长理论课程的学习,如何让同学们能够在校学习期间既能通过语文课程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又能让他们这些对理论课学习不擅长的孩子轻松接受语文呢?从现在的手段和职院学生的兴趣点来看,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不同文章开展程度相适宜的情境教学,似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信息化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关系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學习策略与技能;强调“协作学习”。
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设计方面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注重情境,认为个体、认知和意义都是在相关情境中交互、交流(即协作)完成的,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特殊的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本身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语文课实行情境教学的依据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手段,历代大家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千多年前,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有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国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观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说辞。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具体到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就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频、视频等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数码材料,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三、语文课实行信息化教学与情境教学结合的思路
(一)背景材料的信息化处理
教学本身就承担了传承人类社会既有经验与知识的责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信息化得益于互联网的充分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网络世界,都是不完整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同学们在课文讲授之前,把难易程度适当,需要事先扫清的知识障碍先行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认知清楚,为之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做既符合建构主义主动认知的学习原则,也符合当今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身份。
(二)音、视频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视频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视频的选择,除了要以符合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音、视频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符合当今时代的资料。音、视频材料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如果能把音、视频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的通感中,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段文字畅快淋漓,极尽音乐之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讲解这段音乐描写的时候,由于纸上文字很难具有直观的音乐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考虑给学生放相关的音乐,让同学们去体会这段音乐到底好在哪里。在这个时候,我们先要顾及《琵琶行》写的是琵琶曲,同时又是古乐,因此选取琵琶曲《十面埋伏》较为合适,在同样激昂的琵琶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白居易诗中的音乐描写。我想,对于意境感十足的诗词,尤其是乐感美的诗词进行教学时,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
(三)运用影视资料联系生活
我们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词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跳出课堂,进入生活的情境中,使语文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合欢树》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母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以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母亲为“我”治腿的种种艰辛时,我们可以借机要求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之举,以此实现一种课本与生活的沟通。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影视资料充盈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与之相关主题的宣扬母爱的影视作品,给同学们带来共情的体验。如《啊!摇篮》《妈妈再爱我一次》等。
(四)记录同学们的角色扮演
有的时候,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迅速地理解课文。如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第五单元,是戏剧单元,这其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课文。曾经我带领学生排演过根据《窦娥冤》改编的课本剧,由学生来担任剧中的各个人物,学生们为了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自然对课文更加认真研究,相互讨论,对人物性格仔细揣摩。最后,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在笑声中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更符合文本原意的认识。如果能够将同学们的表演摄录下来,让大家反复观看自己的影视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更加事半功倍。但是,这毕竟只适合一些戏剧类的特殊文章。
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分门别类的尝试实践,我们可以更加坚定,采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课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考,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我们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由此得到的和谐发展的效果才是符合现今教育共识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2010-2014)[S].北京:教育部,2010-2014.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
[3]孟兆治.運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