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实践

2020-09-10黄利

南北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黄利

【摘    要】传统的《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容易引起学习者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随着思政元素融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自信,让德语学习者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德语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0.036

在传统的德语教学里,我们往往重视德语语言知识和德国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随着思政元素进课堂的推进,我们发现思政对德语课程的融入亦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德语学习者不仅仅具有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需要兼备中国情怀。一个有中国情怀的外语学习者,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笔者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实践为例,分析思政元素在德语课堂的重要性。在该门课程中,我们把课程重点由“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延伸为“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平等对话和交际”。

一、中德招呼用语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问式的招呼用语,“您去哪儿啊?”“您吃了饭吗?”“您出门了啊?”在德语文化里,中国式的招呼用语,侵犯了他人隐私。中国式的招呼用语在德语文化里是不可行的,甚至是不友好的。传统的课程教学里,对比中德招呼用语差异,进行适当文化讲解,学生对此进行相应讨论。传统的教学,我们更倾向于从德语语言和德国文化来理解和看待事物,很容易让学习者误读为中国式的招呼方式是错误的,盲目崇拜外国文化。

融入了思政元素后,笔者对学习者融入了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强调“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笔者在这一环节,特意增加了对传统招呼用语方式的讨论。经过学习者的热情讨论后,笔者发现学习者谈及中国传统的招呼用语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的招呼用语方式特有的魅力。在中国的土壤里,这样的招呼用语没有侵犯他人隐私,是一种问候,是一种关心。中国传统的招呼用语在中国文化里让人倍感温暖和有人情味儿。

二、中德节日文化对比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里,师生从中国和德国的传统文化出发,探其根源,重点对德国传统节日进行探讨和讲解。德国节日,比如圣诞节、狂欢节,人们奇特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的庆祝形式,热闹非凡的街景,从视觉和听觉对学习者的冲击很大。学习者感觉非常新奇有趣。因此有了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却感觉传统的春节淡然无味。

融入了思政元素后,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贯穿课堂始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环节,笔者引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放爆竹的习俗耳熟能详,当笔者和学习者一起聊到华佗、孙思邈和屠苏酒,学习者们对春节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万年发明了日晷的神话故事,让学习者了解“春节”这个名称的由来。“贴春联”、“拜年”、“逛庙会”、“舞龙舞狮”、“年夜饭”、“压岁钱”、“看春晚”等一系列视频学习以及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讨论。引导学习者一起回顾和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纷呈。不断引导学习者感知异文化,同时不丢失我国的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让德语学习者不忘却外语学习的初衷,兼备中国情怀。

三、中德价值观念对比

价值观念,一直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在傳统的教学里,教师和学习者讲解价值观的定义,讲解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衡量价值观的尺度: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等。课堂里,多数时间是在学习中德双方的差异,以异文化为重点,强调差异,很容易让学习者忽视传统文化,甚至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

融入了思政元素后,我们更多地会关注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里的合理性。当笔者和学生探讨心理学家Michael Bond所列出的40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表示赞同其观点,并真心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优越性,比如:孝顺、勤劳、礼尚往来、谦虚等等。

中国价值观念里的群体意识对中国人非常重要。也正因为这一观念,在此次新冠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我国上下一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宅家战疫,才有了今天胜利的局面。在上一个春节,多少家庭没有在春节期间团聚,多少中国人为了“大家”,牺牲了“小家”,只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相聚。这些都是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分不开的。

近些年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面子”、“关系”、“人情”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负面信息。笔者认为,从传统文化视角客观公正地探讨这些话题,有助于学习者正确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传统儒家的“面子”因素包含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内修道德品质两方面。尊重社会行为规范,就获得了人的社会面子;重视自身内在修养,即获得了自己道德层面的面子。“面子”并非是外在的,并非是给人看的。“面子”更多的是谨言慎行的社会要求和修身养性的道德约束。从传统文化视角,就能更公正客观地理解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德语学习者较容易受外国文化和外国思潮的影响。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几千年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者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才能就中国现状与国际友人进行充分平等的交流,维护国家尊严。在跨文化交际出现摩擦和误解时,才能有效得体的与他国文化者解释沟通,顺利的完成跨文化交际。不难看出,思政元素融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慧. 对传统汉德“招呼语”的对比研究[J]. 魅力中国, 2014(9):244-244,245.

[2]赵越. 中德文化比较[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3(4):145-145.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