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类型跳远助跑技术的比较研究
2020-09-10王克
王克
摘要:本文通过观看近年多场跳远比赛录像,对不同类型的跳远助跑技术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解读,并对其中四种典型的助跑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在其使用率,成功率,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方面进行统计对比,以找出最优于运动员起跳的助跑方式,来达到运动员竞技水平与比赛运动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跳远;助跑技术;踏板准确性
一、前言
由于跳远跑跳衔接的特殊性,助跑到起跳之间的过渡会由于各种原因带来误差,而运动员助跑起跳时能否成功踏上起跳板将会对本次试跳的成绩带来直接影响。在多次国际大赛上,一些实力强的选手由于前三跳均过线犯规而早早出局的例子屡见不鲜。本文通过观看近年四场跳远比赛录像,对跳远助跑技术进行数据统计,以及对四种不同类型助跑技术踏跳进行分类对比,在其使用率,成功率,准确性与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通过对比这四种不同的助跑技术来寻找助跑技术的最佳有利组合,为运动员对跳远助跑技术的改进及其专项训练内容与方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二、助跑技术的四种组合
跳远助跑整个过程由启动,加速,准备起跳,踏板,起跳几个部分组成,助跑前期的助跑与加速对本次助跑踏跳的准确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助跑中的启动阶段与加速阶段。运动员的启动方式绝大部分分为两种,也就是立定式启动与行进间式启动,而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但大体可以归纳为积极加速与平稳加速两种,所以,两种启动方式与两种加速方式的组合,就基本涵盖了运动员所有的助跑方式,即立定式平稳加速助跑,立定式积极加速助跑,行进间式平稳加速助跑与行进间式积极加速助跑。本文主要围绕这四种助跑方式来展开统计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四种助跑方式使用率的统计
立定式启动的两种助跑方式出现次数占了大多数,多为高水平运动员所采用,其中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使用占比最高,而行进间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仅占9.4%,属于个例出现,一般很少出现。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助跑过程的中,立定和平稳此类静态稳步的技术类型是助跑的主题,体现出运动员对准确性的要求。从使用率方面来说,立定式平稳加速稍优于立定式积极加速,明显优于另外两种助跑方式。
(二)四种助跑方式成功率的对比分析
在基数最大的立定式平稳加速助跑方式中,其失败次数并不是很多,成功率为80.8%是四种助跑方式中最高的;立定式积极加速与行进间平稳加速两种成功率都是66.7%,而立定式积极加速基数相对较大,更具有说明性;而行进间积极加速的成功率明显较低。所以,从成功率方面来讲,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最优。
(三)四种助跑方式准确度误差的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最小值为0,说明该助跑方式在合适的条件下,有0误差的可能性;其平均数为9.15,也是四种里面最小的,表明总体来看,立定式平稳加速助跑起跳点最接近犯规线,所以该助跑方式在准确度方面相对来说较为理想。
对比四种助跑方式的标准差可以看出,行进间平稳加速助跑方式数值为5.50最小,说明其稳定性最高,而立定平稳加速助跑为5.71,在稳定性方面来说相对次之。
(四)不同助跑方式创造最好成绩时的技术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男子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为8.48米,由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创造,误差为6.2cm较为理想。女子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为7.17米,由立定式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创造,误差为1cm属于完美助跑。综合来看,在成绩与踏跳误差来看,立定式平稳加速最利于运动员创造最好成绩。
四、结论
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在使用率,成功率,准确性三个方面来讲都是最优的,男子运动员多采用该助跑方式创造出最好成绩。而稳定性稍稍差于行进间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
立定式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也多为运动员所采用,但是其成功率相对不高且稳定性较差。
行进间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使用率不高,但是其稳定性的最好的。
行进间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出现次数不多,其成功率,准确性,稳定性方面都相对较差,不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五、建议
运动员应在教练员的建议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启动方式与加速方式,并找到最合适的助跑组合方式。以身材为例,对于那些身材较矮且速度较快的运动员而言,一般采用立定式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对于身材较高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开始时步频一般较低,因此他们最好采用行进间逐渐加速的助跑方式,并且要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在本次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多采用立定式平稳加速的助跑方式;在平时训练中,注意助跑踏跳准确性的练习,不建议采用行进间积极加速的助跑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锐.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J].中国体育教練员,2018,26(03):62-64.
[2]伏广利.影响跳远助跑与踏跳技术准确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86.
[3]张嘉羡.影响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的相关因素[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5):144-147.
[4]刘瑛.影响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原因及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5):188-189.
[5]张崎琦.浅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准确性[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04):8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