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心学”(Somatics)学科源起与发展初探

2020-09-10薛世伟矫佳博

体育时空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

薛世伟 矫佳博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1-026-04

摘  要  Somatics是一门研究人类觉察、生理功能与周边环境三要素间交互作用的科学。发源于19世纪末几位表演艺术家和科学家尝试解决自身身体病症的探索过程,随着创立者的个案经验累积,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技法,最终发展成为诸多流派,并应用在医疗、教育、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心理辅导等不同的领域中。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身心学的定义、缘起发展、理论基础及流派、应用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身心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Somatics  身心学  文献研究

一、“身心学”(Somatics)的定义

Somatics是近年来国际体育学界、运动学界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已被划归“新世纪运动”(New Age Movement),并传播、渗透、应用到了许多不同的领域中(Johnson,1994)。维基百科对Somatics的解释是——Somatics是关注身体功能和动作的一个学术领域,它强调身体内在的的感知和经验。在动作治疗的实践中,它以活的身体(soma,或称为内在觉察的本体)相关的方法为基础。包括“亚历山大技巧”、“费登奎斯方法”和“罗芬术”等(Wikipedia,2001)。身心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托马斯·汉纳(Thomas Hanna)给Som atics下的定义是:“Somatics,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它研究的是人类觉察、生理功能与周边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同的交互作用过程。”(Hanna,1983)。

“soma”词根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完整的、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The living body in its wholeness)”(Nanna,1983)。一般的物体以长度、宽度、高度的形式存在于空间里,而这个有机体最大的不同是——它除了具有长、宽、高的外在要素,同时还有“时间”这一重要的内在要素,它是一个以自己的速度、在延续不断的时间里维持其稳定平衡的系统,这个系统拥有能够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活动的自我调整能力,它的存在就体现在这个过程(process)里(Hanna,1986)。Somatics在国际上已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其在国内尚是一个新兴而陌生的门类,中文学术界中,台湾台东大学的刘美珠和林大丰是最早关注Somatics的学者,他们将Somatics正式翻译为“身心学”(林大丰、刘美珠,2003),为便于研究和描述,本文同意并采用这一中文翻译。

二、“身心学”(Somatics)的缘起和发展

身心学中较早较著名的几个流派的诞生,起初都是源于其创立者身体上的一些问题或病症得不到医疗科学的帮助,而试图通过自我探索的方式解决的过程。例如19世纪末,奥地利歌唱家亚历山大(F.Matthias Alexander,1869-1955),在演艺事业的巅峰期忽然罹患慢性咽喉疾病失声。在四处求医未果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决定通过探索自己的身体找出解决之道,最终奇迹般的治愈了自己。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通过调整头部和颈部的姿势,改善脊椎的排列就可以对身体产生许多有益有效的影响。他的“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帮助了许多音乐家、舞蹈家、演员和普通人。

著名的身心学先驱摩谢·费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1904-1984)本是一名核物理学家,1940年时由于一次意外膝盖受到严重损伤,被医生宣判终身无法再运动。费登奎斯在尝试自愈膝盖的过程中,阅读了神经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探索了身体和心智的关系,发展出了著名的“费登奎斯方法”。他的《动中觉察》,《费解的显然》成为身心学的经典著作。

1976年,托马斯·汉纳(Thomas Hanna)创立了身心学第一本期刊:Somatics——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and Sciences(身心学-身体的艺术与科学),首次用Somatics为这一研究领域定名。1979年加州出现了身心学课程(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身体导向家庭治疗(Body-Oriented Family Therapy)和身心学(Somatics)。俄亥俄州立大学也设立了身心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身心学——动作的艺术”(Somatics—The Movement Arts)(Kleinman,1994)。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身心学在世界各地已呈现百花齐放之态。

三、“身心学”(Somatics)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身心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流派,其中较为著名的可以归纳成为五大门类(刘美珠,2003)(见表1)。

各流派的研究目的可归两种:教育和治疗。前者强调通过对身体的重新观察和学习,激发人类隐藏的潜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后者则着重解决身体上的疼痛进而调整心理和情绪,提升日常生活的质量。这两种目的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在身心教育的过程中,重新了解和学习身体的机能和使用方法时,经常会意外发现原本存在于身体上的一些病痛得到了缓解甚或痊愈;而某些开始就针对身体疼痛症状而研发的身心疗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病人不能如往常在医院一样被动接受治疗,而必须重新认识身体并与之沟通,并全程主动参与治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病人加深了对自己身体的学习和了解。

四、“身心学”(Somatics)四阶段及其应用

身心学各流派在手段和方法上多少有共通之处,即是将动作(Movement)或手法(Touch)作为联接身心的主要手段,身心學运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姿势纠正(Posture)

行、走、坐、卧,人类每一天都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姿势来使用身体。然后却鲜有人知道怎样算是一个“好”的姿势,于是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为了维持学校、社会和家庭制定的姿势标准,不得不按照自己的理解调动肌肉力量,但这种努力由于需要付出大量的注意力和肌肉主动发力,根本无法持久。身体过度紧张和疲劳,逐渐积累成为肌肉、骨骼、神经上的病症:颈椎增生、脊柱侧弯、腰椎突出、骨盆前后倾以及由此带来脖颈、肩膀、下背部、手腕、膝盖等的慢性疼痛。

人体为对抗地心重力而依靠骨骼肌、筋膜和关节等组成了张力平衡系统,这一系统经过数十万年的演化,已经极具效率。身心学运用的第一步,正是纠正这些长年以来形成的不良姿势习惯,调整骨骼和肌肉的排列方式,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张力系统的平衡态。

(二)功能调整(Function)

姿势正确的身体,不会一直维持在静态中,而是需要在动作中表达自己。正确适宜的使用身体,其前提是唤醒“觉察”(Awareness)。如果不去“觉察”身体,人就无法体会身体的不同感受,因此也无法分别动作与动作间的差异,也不能体会紧张和放松的区别。在这样的状态下使用身体,就会导致肌肉的不当收缩和动作的精确度下降,从而增加受伤的危险(Feldenkrais,1977)。

费登奎斯在其著作《动中觉察》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Feldenkrais,1977):

“人体就像是一辆马车,车上满载着各式各样的乘客(人的各种欲望)。肌肉是拉动这辆车的马儿,骨骼则构成了车架,觉察正式那赶车的车夫。如果车夫睡着了,这辆马车就会被马儿漫无目的地拖拽。而每一个乘客(欲望)都想去不同的目的地,马儿也就以无措混乱的方式奔跑游荡。但只要车夫能保持清醒,稳稳地握住缰绳,他就能够控制住马儿和马车,并将车上的每位乘客都安全迅速地送往正确的地方。”

为了唤醒和提升“觉察”的能力,包括费登奎斯在内的诸多身心学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动作模式和练习方法,通过这些动作和方法,重新整合身心的联接方式,并使骨骼和肌肉能在以正确、有效、省力、轻松的模式正确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调整目的。

(三)身心再学习(Re-education)

体会到经过功能整合的身体在做动作时的轻松和舒适后,更能够激发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欲,审视以往对于身体的知识和经验,并开始重新学习和了解自己。身心学为这样的“再学习”提供了一些范式。例如,通过威廉·康纳博的“身体图释”(Body Mapping)重新认知人体的结构,理解头部、躯干、脊椎、骨盆、手臂、双腿、手脚等部位之间如何产生力学联接。通过亚歷山大技巧和金德勒的感官觉察法,重新体会“呼吸”这一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和简单的动作,是如何让头部、脊椎、胸腔发生复杂联动的。通过经验解剖学(Experiential Anatomy)的学习,正确的理解力的传导过程,改善动作的效率,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更进一步的,通过不同的动作技巧,逐渐学习如何有意识的放松肌肉,达到控制和调整情绪的目的。

(四)身心训练和运用(Training)

对于从事舞蹈、表演、竞技运动等职业的人们而言,对身体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专业表现。在这些领域,身心学可以并已经开始帮助从业者们以正确的方式调整身体,让身体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使动作变得高效、精确、安全,并提升技艺和表现水平。

在传统教育领域,身心学的影响也逐渐开始呈现。学者林登(Linden,1994)提出应该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身心教育,并给出了课程设置的建议:

改善身体觉察的能力、学习如何处理压力和放松、学会调整自己的姿势并提升动作的效率、提升对内在情绪的觉察力、提升对自身社会化的觉察力、提升对外部环境的觉察力。

对于普通人,身心学的动作模式(Movement)可以广泛运用在诸如跑步、瑜伽、普拉提、舞蹈、游戏、体适能提高等不同类别的运动或活动中。身心学的手法(Touch)则可被用于发现和祛除病痛的预防医学领域,通过舒缓肌肉的紧张和恢复骨骼肌的平衡来达到预防内脏器官的病变。

五、开展“身心学”(Somatics)研究的意义

身心学的诞生和发展,表明深受“身心二元论”影响的西方,已经开始反思只重视心智成长而忽略身体发展所带来的后果,这些后果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传播,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相——在成长阶段,大多数人都主动或被动的专注于智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增长,并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正确的使用身体,那些错误的姿势和动作,也因此伴随他们一生,并持续造成负面的影响。

身心学提醒我们,无论是身体使用还是心理情绪造成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觉察和经验内在世界发生的过程来解决。对身心学的研究和对身心技巧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充满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以适合自己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也让我们提升对于自我、社会和外部环境的觉察力,拥有更加专注、轻松、智慧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刘美珠,林大丰.Somatics意涵与发展之研究[J].台东大学体育学报,2003(1).

[2]Feldenkrais,M: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Health exercise for personal growth[M],New York: Harper&Row Publishers,1977.

[3]Wikipedia:Somatics[OL],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matics,2001.

[4]Greene,D: Embodying holism: A somatic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M],Unpublishded dissertation,The Ohio University,Columbus, 1995.

[5]Hanna,T: The somatic healers and the somatic educators[J],Somatics,1977(1).

[6]Hanna,T: The whole world of inner experience[J],Somatics,1983(4).

[7]Hanna,T: What is Somatics—Part one?[J],Somatics,1986(5).

[8]Hanna,T: Somatics:Reawakening the mind`s control of movement,flexibility,and Health[M],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8.

[9]Johnson,D.H: The way of the flesh: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omatic movement[J],Noctic Science Review,1994(1).

[10]Kleinman,S: Somatics studies:Soma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revisited[J], Somatics,1994(10).

[11]Linden,P: Somatic literacy: Bringing somatic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J],JOPERD,1994(6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2005年—2015年我国村落体育科研论文分析
舆论反转研究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