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文本中汉英隐喻的翻译研究

2020-09-10张梦月

今古文创 2020年2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隐喻

【摘要】 隐喻,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在新闻文本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隐喻的角度,以《北京周报》新闻文本为例,对汉语新闻文本中的典型隐喻意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此类文本得出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而深化人们对新闻文本中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 隐喻;新闻文本;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82-03

一、引言

大约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对隐喻的看法,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修辞手段。20世纪70年代后,诸多学者意识到隐喻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拓宽了研究领域。自70年代至今大致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孙毅,2017):萌芽阶段、起步阶段、认知阶段、深化阶段,从最初的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讨论隐喻是否可译到现在多种理论并存,如语篇分析理论、语用学理论、文化理论等;从隐喻的修辞特性上升到隐喻翻译的价值; 从对隐喻翻译的泛泛而谈,深入细致到研究不同语境、语篇、文体的隐喻翻译方法。

二、隐喻概念

由Lakoff 和Johnson 肇始的概念隐喻观主张,隐喻不单是语言的一个方面,更是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孙毅,2019)。20世纪80年代,雷科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成果给隐喻研究学者带来了全新视角,对隐喻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语言里,而且体现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之中。在本质上,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大都与隐喻有关”(Lakoff& Johnson, 1980:3)。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主张隐喻是概念性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隐喻包含三个元素:源域、目标域和跨越桥梁。我们基于对两个概念的经验性理解就是连接源域和目标域的桥梁。

该理论从此给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学者从此摆脱了传统修辞枷锁,在隐喻研究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

三、新闻文本中隐喻分析

本文选取了《北京周报》作为研究文本素材,《北京周报》是中央级对外宣传刊物之一,其语言精练,风格严谨,其中不乏大量隐喻范例,分析研究英文译文,有利于学习如何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翻译精确到位。

政治新闻中隐喻大多应用于特色政治词汇,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传达观念政策,利用隐喻深入浅出,加深民众的理解。例如,“六个一”(six things),类似的隐喻表达经常出现在政治新闻中,精练概括内容,让读者能够一下记住。“大盖帽”(officials who deal with market entities)可谓是生动形象,不用过多言语,母语读者自然心领神会,但是在西方国家没有相对应的投射,选择意译,将“大盖帽”底下的人翻译到位。

金融新闻中运用隐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郭媛媛,2018)。让读者不再成为“门外汉”,也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理解。比如,“冷战陷阱”(the cold war trap)、贸易壁垒(trade barrier)、去杠杆(deleveraging)。

文化类新闻中,隐喻一般表现為抽象词汇或概念具体化。例如:事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北京周报,No.49,2018)在这句话中也是把难以言说的抽象的中华文化具体成几种物体,归宿(attachment)、家园(home)、源泉(source)。

四、新闻文本中隐喻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在这里的直译也就是所谓的保留隐喻,即直接把源语的本体和喻体换成目标语(胡壮麟,2019),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相同的映射条件,所以翻译人员选择保留隐喻,读者也能一目了然。

例1:

解决半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既要实现半岛完全无核化,也要建立半岛和平机制。只有让两个轮子一起向前转动,问题才能解决,和平才有希望。(北京周报,No.45,2018)

译文:

Effective settlement of the issue requires complete denuclearization as well as establishment of a peace mechanism. Only when the two wheels move in tandem can the issue be truly resolved and can peace start to dawn.

在原文中把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和平机制比喻成“两个轮子”,让人自然联想到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能平衡向前,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读者都存在相同的映射,所以在这直译为“the two wheels”。

例2:

双方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保障了中美经贸关系在近40年时间里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北京周报,No.40-41,2018)

译文:

Each has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to overcome all kinds of obstacles and mov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forward, which has served as the ballast and propeller of the overall bilateral relationship.

“压舱石”原指空船航行时,船的整体重心在水面以上,极易翻船,所以放一块压舱石,用来稳定重心,起到维稳的作用。

“推进器”是用来驱动交通工具前进,是一个装置的动力来源,起到推进作用。选择这两个隐喻含义来表达中美双方做出的努力,稳定也推动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中国读者是很容易理解的,而这两个词语在英语中也存在相对应的映射,所以选择直译,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表达,也达到了简练准确。

(二)明喻代替隐喻

在新闻文本中,选用明喻代替隐喻,能够直接简单明了地表达意思。

例3:

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些都是动政府“奶酪”的。(北京周报,No.14,2018)

译文:

So, with regulatory streamlining and further tax and fee cuts, we are making profound adjustments to government functions. This is like moving the government’s own cheese.

在译文中,直接将原文中的隐喻“动政府奶酪”变成明喻,突出要表达的意思。

(三)替喻

替喻,即在目标语中寻找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在新闻文本中选择目标语中符合表达的喻体来代替源语中的喻体有时候更能激发目标语读者的

例:

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有利于让中日关系回归正常轨道,但更重要的是要夯实中日关系的基础,我们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北京周报,No.14,2018)

译文:

Exchangeof visits at the leadership level will help get this relationshipback on the track of steady development, but wemust look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Japan relationsrather than just makeaonetime deal.

原文中“一锤子买卖”隐喻做一次买卖,译文中“a one-time deal”就是一次性交易,他们映射含义相同,都是不考虑后果,只做一次买卖,所以选择替喻精确体现原文含义。

例:

总体来看,中美经贸合作是一种双赢关系,绝非零和博弈,美国企业和国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美国一部分人宣称的“美国吃亏论”是站不住脚的。(北京周报,No.40-41,2018)

译文:

In general, China-U.S.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a win-win relationship and by no means a zero-sum game, bringing concrete benefits to U.S. companies and people. Some Americans claim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losing” in this relationship, a claim which does not stand up to scrutiny.

在该例子中“站不住脚”没有选择直译,因为直译成英文,英语国家的读者缺少这个俗语相关的文化背景,也就不能理解。因此将站不住脚翻译成“do not stand up to scrutiny”,禁受不住考验,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閱读习惯。

(四)意译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目标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表达源语隐喻的含义,这时就要选择意译法,选择非隐喻性表达来诠释源语的隐喻。

例:

上届政府伊始,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北京周报,No.14,2018)

译文: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ashighon the agenda during our first term.

“牛鼻子”也是在政治新闻中经常出现的隐喻。中国的农耕历史悠久,牛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牛的力量很大,但只要用绳子拴住它的鼻子,轻轻一用力,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放牛的时候只要牵住了牛鼻子,牛就会跟着走。所以我们也能自然理解到“牛鼻子”就是一件事的“要害、关键”,在翻译时点到这点即可。议员在翻译该点的时候巧妙得了选择形容词“high”,准确点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虽然对隐喻进行了意译但是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到位。

例:

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北京周报,No.50,2018)

译文:

Going forward, winwin cooperation is the only choice for us, be it in good times or bad.

“晴雨”原本是形容天气状况,但在原文中用来隐喻表达前途的大环境的好坏,所以在这我们不能选择直译,而是要意译出其内涵意义,这样才能让目标语国家的读者领会其中含义。

(五)省译法

例:

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北京周报,No.46,2018)

译文:

Like the world’s great rivers, the Yangtze, the Nile, the Amazon and the Danube — they all surge forward in relentless flow, and nothing can stop their mighty movement, not the current of undertows or hidden shoals or rocks beneath the water.

隐喻并非都有意义,隐喻的使用有时可能仅仅是为了增加语气和保留形式(卫明高,2018)。原文中的隐喻“回头浪”就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只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用来反衬奔腾向前的趋势,在英文中无须翻译,所以可以采取省译的方法。

例:

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北京周报,No.50,2018)

Inmankind’s relentless quest f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trend toward openness and integration among countries is unstoppable despite ups and downs in the global economy.

中文表达喜欢将抽象的物体具象化,所以有时候就会用到隐喻来实现,而在译成英文的时候,“大潮”一词不译也可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就是人类发展进步滚滚向前。

五、结语

隐喻在翻译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概念隐喻下翻译是源语向目标语的投射,译者要在其中架起一座“跨越桥梁”,让译文在达到准确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尤其是新闻文本,在传递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深层含义。

本文介绍了隐喻概念,其次分析了隐喻在不同新闻文本类型中的意象表现,以《北京周报》为例,选取其中的隐喻实例,选用了直译法、明喻代替隐喻、替喻、意译、省译法进行翻译。

本文在此只是简单探讨了新闻文本中隐喻翻译策略,未来该领域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更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毅.国外隐喻翻译研究40年嬗进寻迹(1976——2015)[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3):80-90.

[2]孙毅,李玲.隐喻翻译研究在中国(1995-2018)——一项基于文献统计的考察[J].外语与翻译,2019,26(02):7-18+98.

[3]Lakoff,George,Mark Johnson.The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4-32.

[4]郭媛媛.英語新闻中的隐喻及翻译策略[J].科技视界,2018,(30):148-149.

[5]胡壮麟.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理论[J].当代修辞学,2019,(04):1-9.

[6]卫明高,余高峰,乔俊凯.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2):120-124.

作者简介:

张梦月,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现就读于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二,英语笔译方向。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