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丧葬文化中的“纸扎”艺术

2020-09-10高婷婷

今古文创 2020年16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 民俗纸扎艺术是传统丧葬礼仪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不同的资料,梳理了传统民俗纸扎的产生演变以及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地区丧葬纸扎类型以及具体样貌的近况,并通过分析纸扎店的案例,来观察传统纸扎在现代转型中的传承发展,以及年轻人如何介入这个领域及发展状况。在思考民俗艺术中遗产和非遗产因素的“原汁原味”与“遗产(非遗)产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纸扎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传承人,还要靠年轻人的介入。使能够在传统和现代、机械与手工之间寻求到适度的契合点,并通过网络传播,以及定制化,使之与生活同步,与市场关联,保证产业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 丧葬文化;纸扎;现代转型;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73-02

纸扎,是一种民俗现象,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在纸扎实体产生以前,祭祀与丧葬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民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区别于其他祭品、随葬品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但与后世纸扎的功用都较为相似,为纸扎实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祭器的功能与后来人们民俗生活中的纸扎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针对性地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愿望、诉求,最后逐步演化为纸扎等民俗样式。

一、丧葬文化与纸扎艺术

从远古的史前艺术到中古的农民艺术和市民艺术,直至近现代的通俗艺术,逐渐展开的历史存在形式显示了文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种种新的文化因素带进民俗艺术原始机体,以至引起其分化的外部机制在于作为分工之媒介的交换活动,特别在于那种超越自然经济、趋向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①

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生、婚、死一直都是人生三大重要的事,对待死亡尤为重视,中国农村有这样的说法:“喜事可省,丧事要重。”在过去的时代,人类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人们缺乏或并不依靠科学力量的支持,面对死亡、疾病、灾祸年等遭遇。人类在长期对自然和为生活的抗争中,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②

杨先让先生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在黄河两岸的实地考察,其中有记录关于丧葬仪式的记录。1978年8月,杨先让先生在山西侯马市秦村和芮城遇到的民间丧事场面。

出殡日,请来县城的晋剧团选择悲剧唱段在棺前演唱。那忘形的吹奏,那疯任的敲打,围观者的嬉闹喝彩,与亲属们一会儿女声的群体哭灵,会儿男声的群体低泣,混为一种特殊的交响。丧葬仪式行进行列,以彩色的纸扎领先,鞭炮开道,有声有色向葬地行走。按照杨先让先生所说,一般在农村,一家办事全村来祝贺或参与,这就促成有能力的人家尽情而为的局面。那吹、打、笑、吃、喝、唱、闹,形成种大环境活动和立体的声响效果,体现庶民长期来形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观③。

纸扎的处理方式也是焚烧,当火焰将纸扎全部吞噬时,火,此时更像向是一道门,连接着两个世界,火能让纸扎在另外一个世界得到百分之百的转化。丧葬活动中,从“送”到“祭”再到“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种具有社会功能性的流传,以纸为媒介在造物者手里活灵活现,蕴藏有艺术之美,植入了超乎自然的神性。显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品质:封闭而不窒息。

纸扎艺术是我国各地民族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技艺尤为精湛,历史悠久,流传很广。

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由于纸扎艺术品最后都被焚烧,图片保存也非常之少,过去纸扎的样式只能从现存的图片和文字中间感知。

为了回答传统的丧葬纸扎民俗应该原汁原味保留还是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在没有历史原样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现存的纸扎艺术进行梳理。

二、纸扎艺术的现代转型

(一)纸扎艺术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民俗纸扎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一度销声匿迹。1976年后,逐步得以恢复,并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可在发展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原生态下的纸扎艺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也同某些物质文化遗产 一样,正处濒临消失之中。旧式纸扎的做法复杂,工艺要求高,也很难收到较高回报,一些民间艺人也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原有的纸扎工艺技艺。

目前纸扎艺术在我国的南北方都能找到它的踪影,纸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產也得到各级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扶植。纸扎文化与时俱进,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壮观。

相比前期纸扎,近期纸扎体积较小,也比较朴素。那么纸扎艺术作为民俗应该原汁原味的保存,还是突破瓶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纸扎艺术的转机。张徐沛老师傅是台湾大龙峒地区的一个第三代纸扎艺人,经营着“新兴糊纸店”,他设计并全手工制作一个大型的纸扎,耗时非常长。

在2012年,随着手工纸扎行业的没落,张徐沛老师傅的“新兴糊纸店”整年接不到生意,以至于他认真思考是否应该出租店铺,去当警卫,维持生计。

是什么使这个局面发生转机?张徐沛的女儿张宛莹和儿子张徐展,听到父亲将要准备关停几代人纸扎店铺的想法后,感到非常震惊,为此姐弟两人准备开始帮助父亲,将事业振兴起来。

张徐沛的儿子张徐展是学动画专业的,用现代的眼光将纸扎文化融入自己所学的动画专业,用数位动画方式将纸扎美学,以另一种形式推广出去。他们姐弟两人做了几件事情:

①自发开通了 facebook 账号,“@新兴糊纸店-纸扎工艺美学”,在账号里面发布,一系列纸扎人偶的情境对话,以创意的造型,吸引许多年轻人;

②可以为客人提供定制服务。神灵、纸兽、人偶以及客人的想法等,根据需求都可以定制,从他的公众号中可自供挑选;

③更为值得赞赏的是,鼓励父母开创更多与纸扎有关的事业,纸扎教育工作坊、创意纸扎人偶,将纸扎代入到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中,使这项技艺通过更多方式得以传承。

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网络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定制服务也走进丧葬文化,解决了受文化积淀影响的人们需求,想买买不到的问题,解决了原有纸扎服务业经营思维固定化的问题。定制服务根据人们心中的意愿,来满足人的所有需求。

(三)纸扎藝术的转机。张徐沛曾说过“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机器无法取代的感觉,如果手作感消失了,那人情味也就没了。就算是机器制造横行的当代,他依旧拿着简易的工具伏案而作,并非机器做得不好,只是机器生产不能够表达纸扎艺术的温度,手工才可以感受技艺的鲜活。

在2016年,专业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来到台湾旅行,无意发现了这神秘而精致的中国“纸扎”工艺,他当时对于当地人竟将这些做工精细的艺术品拿去烧掉,感到惊叹。同年张徐沛接到巴黎设计周的邀请,到卢浮宫西翼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展出传统纸扎作品。

一门面临消失的手艺,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在2019年再次登入法国国家级博物馆,更被抢着收藏。展览,围绕着中国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节展开的仪式,来展现华人对亡灵、祖先追思的文化。

2019年“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的《极乐天堂》纸扎展览,张徐沛为代表的中式风格,以张徐展及韩小艳等年轻人为代表的新式风格,惊艳了所有观者。被法国杂志评选为,“巴黎10大必看展览之一”。

此次展品中的传统纸扎“灵厝”(即冥宅,“厝”意指宅屋),是由台湾传承四代的百年纸扎老店新兴糊纸店制作提供。展会上出现了现代化的飞机、轮船,还有1:1仿真的汽车、电子产品、连衣裙等各类日用器物,就连各种微小的食品都做的入目三分。中国人非常对待死亡是神圣的,纸扎做祭祀,满足了生者情感表达的需求。构建并整合多重社会关系,通过这种美好的技艺,给人心里上的一种满足感。

三、结语

本次研究选取民俗艺术中的丧葬纸扎民俗艺术事项,来思考民俗艺术中遗产和非遗产因素的“原汁原味”与“遗产(非遗)产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俗艺术,一种在仪式中被火烧掉的祭祀品,只能从历史文字中获取信息,来体会千年传承的民俗艺术事项。台湾纸扎艺人纸扎作品在巴黎展出的展览内容推送,提供了丰富的纸扎样式信息。通过分析台湾纸扎案例,了解到纸扎艺术在现代转形中生存下来和介入现代人群生活需求的可能性。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千年传承的优秀民俗艺术是非常有必要保留和传承下去的;在传承的过程中,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了以传承人的方式传承,也可以使现代的年轻人介入这个行当,年轻一代的视角将使纸扎艺人的经营理念发生改变;通过网络传播实行定制化,与市场关联,保证这个产业的延续和发展。传统世家和现代年轻人,各自可以通过自己的手艺,在传统和现代、机械与手工之间寻求到适度的契合点。

纸扎这项民俗艺术是否可以产业化?由此做出思考,从封闭的区域特色再到内容丰富的现代定制,由于网构形式的存在,现代人群需求的多样化,纸扎艺术应该也可以有小规模定制产业化产生。

注释:

①丧葬文化:百度百科。

②纸扎:百度百科。

③杨先让:黄河十四走(上),作家出版社,2003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间丧俗中的纸扎艺术[J].民族艺术.1988,(01).

[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01).

[3]杨先让.黄河十四走(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04).

[4]荣新.鲁西南丧葬纸扎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高婷婷,女,汉族,山西兴县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