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鉴:从辩证的角度看魏国的兴衰与人才的流动

2020-09-10黄一茗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转化人才

【摘要】 魏国立国不久,就成为战国首霸,对人才的重视是重要的原因。魏国没有持久强大,其由盛到衰的原因可以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思考。魏国“法家拂士”[1]231的流失和魏国君臣的私心有关,也和他们对形势的估计不足有关。优势和劣势是会变化发展的,并且优势和劣势往往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魏国拥有大量人才的优势,没有妥善地利用,结果造成国君对人才的不珍惜,以及人才内部的矛盾。

【关键词】 人才;盛衰;转化;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46-03

赵魏韩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的序幕,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的百年霸业,而魏国在强盛之后又衰落下去,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魏国的兴盛和衰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动和使用。历史是一面镜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2]本文拟从魏文侯时期的人才政策与魏国首霸、魏武侯时期开始的人才流失与魏国的渐次衰落、魏国人才流失原因分析这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魏文侯时期(前445年-前396年)的人才政策与魏国首霸

魏文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论出身私德,均唯才是用。在这种人才政策下,魏国很快成了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据《资治通鉴》记载,“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3]5在卜子夏(孔子弟子)的吸引下,魏国有人才西门豹、乐羊、吴起等,可谓人才济济。

他知人善任,善于发挥人才作用,而不是亲力亲为,这得益于高级人才对他的指点:“君明乐官,不明乐音。”[3]5吴起曾经母丧不归、杀妻求将,是德行有污点的人,在他效力鲁国大破齐师后,有人对鲁国国君进谗言,吴起听说魏文侯“贤”,于是投奔他。魏文侯之“贤”能被远在鲁国的吴起听说,可见其为人在当时是诸国闻名的。

魏文侯用人所长,任用了吴起,进行军制改革,训练“武卒”,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征伐四方,北灭中山、西取西河,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魏文侯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君,他启用李悝进行变法,其指导思想为重农主义和耕战之法。李悝变法奠定了魏国的经济和法治基础,魏国国力达到鼎盛。

魏文侯重贤求贤、知贤用贤,以至秦国想攻伐魏国而被人劝阻。劝谏者的说法是:“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4]302

二、魏武侯时期(前395年-前370年)开始的人才流失与魏国的渐次衰落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继续任用军事家吴起,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量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遗憾的是,吴起被排挤出了魏国之后,就好像开启了某种魔咒,人才严重外流,尤其是影响整个天下大局的大才纷纷流失。史载较详的有:

(一)吴起

魏武侯时期,魏相公叔开始排挤吴起,据《资治通鉴》:“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3]8

吴起在楚国受到了相当的重视: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3]9

楚国的强大,意味着魏国的“首霸”地位受到挑战,《左传》已经明确指出了“邻之厚,君之薄也。”[5]351

(二)商鞅

魏相公叔也曾经推荐过人才给魏惠王(前369年-前319年在位)。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3]14

上面文字中的“痤知其贤,未及进”大有文章。

国相的职责是什么?举荐人才。明知其贤,而“未及进”,等到病重将死之时再推荐,如果说其没有担心卫鞅取代自己的私心,是难以置信的。并且公叔痤推荐的方式难以让国君接受,他说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一个“年少”的地位不高的“中庶子”,并且国君之前对其人不够了解,居然让国君对他“举国而听之”,这是推荐呢?还是似扬实抑,并不想让魏惠王真的重用卫鞅,所以才把话说的矛盾悖谬?结果就是魏王出,谓左右公叔“悖哉!”[3]14卫鞅没有得到魏王的任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3]14卫鞅,入秦。

公元前340年,秦国对魏国发动攻击,魏惠王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3]19

(三)孙膑

马陵之战(前353年)和桂陵之战(前341年),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

本来,孙膑是有可能不与魏国为敌的,甚至可能会为魏国效力。但“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3]16

为什么说孙膑可能不与魏国为敌呢?是因为魏惠王本来有任用他的可能性。孙膑是到了魏国的,却没有引起魏王的重视,这也说明魏国没有一套相应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举措。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有了管仲之后,还是“庭燎求士”,认为人才是多多益善、是需要储备的,并且有一套人才选拔奖励制度保障作为保障。

孙膑的受迫害、离开魏国,一方面是因为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陷害孫膑,另外也有一种可能:魏惠王认为有了庞涓就足够了,因此也未对孙膑有足够的重视。魏惠王应该没想到魏国的霸业就是葬送在他未重视的孙膑之手。

(四)张仪

公元前333年,仍是在魏惠王的时代,张仪到了秦国:“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3]21

注意,《资治通鉴》中的这句“张仪者,魏人”,而这位魏国人“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遂入秦”,他为什么没有为自己的母国效力呢?

公元前328年,“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并且: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3]23公元前324年,“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3]23如果说张仪曾经欺楚,除了效力于秦,还有自己的私怨,是可以理解他的思维逻辑的。那么一次次针对自己的母国,尽显不择手段的纵横家本色,到底是为了实现抱负呢?还是曾经在魏国遭遇过什么?是什么使这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105的超级纵横家效力外邦、攻伐自己的祖国魏国呢?

(五)范雎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521这位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的魏国人范雎,也是从魏国流失的,并且离开时饱含着屈辱:“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卷以贵,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3]51。

不知道齐襄王“私赐之金及牛、酒”的目的是不是效仿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对待由余[4]34,用这种方法离间范雎和魏国的关系、从而使得范雎离魏至齐?结果秦人得利,秦王“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3]52

在“魏人”范雎的辅佐下,公元前268年,“秦王用范雎之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公元前266年,“秦拔魏邢丘”。[3]52

(六)信陵君无忌

信陵君魏无忌虽因窃符救赵留赵十年,但这算不上魏国的人才流失,真正的流失反而在他回国救国之后。据《史记 · 魏公子列传》:“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4]471

在魏王的猜忌下,无奈的信陵君只得整日花天酒地,麻痹别人,也麻醉自己,能够给虎狼之秦沉痛打击的一代雄才,竟为了韬光养晦,病酒而卒!当秦国知道信陵君去世的消息之后,大举进攻魏国,一下夺取了魏二十多座城池,将魏国打得只剩下国都大梁附近的一小片疆域。据《史记》:“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4]471

什么叫做自毁长城?这就是自毁长城!

三、魏国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在战国乱世,各国纷纷招贤纳士的局面下,魏国屡屡流失大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两点:魏国大臣对于人才的排斥、国君对人才的态度。

(一)魏国大臣对于人才的排斥

魏国发展初期,人才在魏国的强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魏国的中坚阶层。这批“既得利益者”如果不能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位置,很容易对别的人才进行排斥,导致人才流失。比如吴起在魏相公叔的构陷下离魏奔楚(前387年):“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3]8。而吴起的流失导致了国力的此消彼长,“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诸侯皆患楚之强。”[3]9

魏相公叔还导致了另一位大才商鞅的离魏。还有魏将庞涓陷害孙膑,不一而足。魏相公叔、魏将庞涓等人,有着不错的政治军事才能,但嫉贤妒能,始终从自身利益出发,排斥集别的优秀人才,在公叔痤担任魏相的二十余年内,彻底封住了人才上升的通道。这批既得利益者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认识扭曲,他们既是魏国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的奠基人,又是魏国走向衰落的掘墓者。

(二)国君对人才的态度

相较于别的国君求贤若渴,魏国国君对人才的态度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识人用人。

比如魏武侯。吴起就是在魏武侯时期流失的。而魏武侯对人才的态度,早在他做太子时便露出端倪。据《资治通鉴》:“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子击乃谢之。”[3]5按照《史记 · 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不怿而去。”[4]302

听了田子方的教诲后,到底是“谢之”还是“不怿而去”呢?这一点看似小小的不同,却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司马迁说:“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4]113说的是秦国的僭端,但其实说的也是“见微知著”。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读书读到“子击不怿而去”,已经对他对待人才的态度了然于心。

等到子击即位成为魏武侯之后,使田文为相,心怀不满的吴起曾与田文论功[3]8,吴起正是使魏武侯感到难以驾驭,因此不敢放手重用。在魏相公叔构陷吴起时,“魏武侯疑之而未信”[3]8,不相信吴起对魏国有二心,但又不采取行动去甄别,显示出魏武侯对于人才问题的麻痹。

魏惠王时期,是人才流失特别严重的时期,这一阶段也是魏国盛极而衰的阶段。先是轻易失去了卫鞅。即使是对魏相公叔的举荐不以为意,出于谨慎,也要选入近旁以观察贤否,或是给予职位加以羁縻。

军事奇才孙膑在魏国没有受到魏惠王的保护,后来到齐国指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使魏国一蹶不振。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魏人”张仪学成文武艺,却去他国效力了。

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以什么为宝?魏惠王以珠玉为

宝[3]15,真可以称得上是“德不配位”了。

公元前336年,孟子見梁(魏)惠王,魏惠王见了孟子问的是“利”[3]19。 魏国已病入膏肓,孟子给的药方见效太慢,不是魏惠王需要的,治不了江河日下的魏国了。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无忌的猜忌更是令人扼腕叹息!《史记 · 魏公子列传》载:“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4]468

没有权力的魏公子无忌在邯郸即将城破、赵国生死存亡之际,为了救赵国,也是出于“唇亡齿寒”,无可奈何之下,采用侯嬴的计策“窃符救赵”。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4]470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后,派人带军队回魏国,自己与宾客留居赵国。如果无忌有异心,军队完全可以不交出去的。

在魏国面临危难的时候,他回国带兵打退秦军,并遏秦军于函谷关内。[4]470

秦国畏惧信陵君无忌,行使反间计,之后“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4]471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6]

魏安釐王长期以来猜忌信陵君魏无忌,这和春秋战国时期数不清的兄弟阋墙有关,但也和其不善于识人有很大的关系。

“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4]471

“再以毁废”,令人扼腕叹息!

魏安釐王是知道无忌之才的,却不能惜才用才,探究其中原因,实足惜之!

四、结语

魏国由盛到衰的原因可以用《孟子 · 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31

魏国本来也是有“法家拂士”的。

魏国“法家拂士”的流失和魏国君臣的私心有关,也和他们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不足有关。魏国长期以来占据黄河沿岸肥沃的土地,处于当时天下的中心,在“无敌国外患”的阶段没有预见到大争之世不进则退,对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在魏国刚开始发展崛起阶段,还是非常重视人才的,魏文侯曾对李克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3]5正因为家贫国弱,所以求贤若渴。

后来魏国首霸,人才济济,这时候对人才的态度就不够慎重了。

岂不知,就像考验人的品格一样,人在高处如何为人处世,比在低处如何为人处世,更能甄别其人之境界。

富(人才富)而无骄难!

優势和劣势不是雷打不动的,而是会变化发展的,并且优势和劣势往往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

魏国拥有大量人才的优势,没有妥善地运用,结果造成国君对人才的不珍惜,以及人才内部的矛盾。

这和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地理上天下中心的优势,最后成为四战之地的劣势有相似之处。这也和由落后到崛起的秦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孔子曾断定秦国“虽王可也,其霸小矣”[4]322,其依据就是秦国对人才的重视。秦国地理区位不占优势,却在人才问题上一直认识明确、一直重视,实现大一统其实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5]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黄一茗,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2020级,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转化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