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略论
2020-09-10刘冰王颖
刘冰 王颖
【摘要】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关系着新时代中国文学整体格局建构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作为其中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四族,在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文化结构的过程中,创造性实现传统文学资源与当代文学写作的接续,推动本民族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新的文学意识的生产与融通,将充分展现其思想引领作用,而文学与文化景观的相互转化也将带来精神与经济的双赢。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31-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D060)。
1981年12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活动进行了第一次颁奖,截至2016年该评奖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这对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版图,承继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省份。现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孜10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0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4%。”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样态、古朴神秘的民族艺术魅力一直作为滋养20世纪百年来黑龙江乡土文学、寻根文学、边地文学的重要基底,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生命能量,焕发着勃勃生机。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的大力推进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共建共荣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也逐步突破历史岩层,以浓烈的个性风格、极具原生态特点的独立面貌走进大众视野,也越来越多地获得研究界青睐。但是,相较于传统流失、散佚的紧迫性,纵观历年“骏马奖”获奖和文学出版情况,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佳作或可说是昙花一现,部分民族甚至面临自身文学难以实现现代转型的新危机。
一、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为典型代表的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相当数量的传统文学创作都属于口头文学范畴,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民谣谚语、祭文祷词等,与书面写作形成鲜明对比,它既保留了文学形式灵活多变、对情境的高度依赖、与歌、乐、舞跨艺术门类融合等诸多特点,也在文学内容上充满了人类在文明早期对个体生命、族群关系、自然生态乃至宇宙大化的真切认识,是原始思维、情感、意志最本真的体现。这些经过世代传承、熔铸于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因子,是难于去除的,也是不应被去除的。而就文学本身而言,镜面效应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文学除审美价值之外的独特功能,哪怕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只有不断贴合当下的生产生活现实,不断适应被打破与重塑的语言、文化习惯,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口味、提升欣赏水平,才能稳固其存在基础、彰显本体意义。就像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仅止于构建中国新文学格局一样,文学的现代化、世界化是人的现代化、世界化的反映,也是有效助推器。今天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并没有因为五四新文学的出现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是在新文学的成熟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审视与新的价值开掘。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如果无法摆脱所谓的“原汁原味”,从“现代性”焦虑中走出来,那么它的文学叙事就只能沉湎于乡恋的缠绵情绪或停驻于对精神还乡幻象的执着描写,这既无益于传统与当下的连通,也并不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进化型文化与固守型文化的二元不对等关系定位,会让现实生活的诗意表达失去应有的面貌与意味。因此,置身于打造国家审美共同体的潮流之中,不依附于主流话语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如何实现新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形象构建、民族文化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方面,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直被视为其他学科研究的潜文本,活跃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区域历史研究等领域,这与它诞生之初的形态和一贯的口头传承方式有關,信息驳杂、丰富,阐释空间巨大。同时,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性涵泳和文学史观、文学理论及批评体系建构方面缺乏自觉意识,没有大量的文学创作新尝试、新突破,只基于传统文本,文学研究无可避免会滑向文化研究,这对于任何民族的文学发展都是不利的。实际上,民族民间资源的创造性文学转化,在老一辈作家如老舍、赵树理、沈从文等人身上已取得过丰硕成果,他们的写作细致描摹民族侧影,传达独特民族审美感受,盘活了民族文学传统,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此外,推动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民族话语权,避免失语和被代言的尴尬现实。不可否认,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民族文化的文化优势自古有之,并强烈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现今文化全球化、同质化愈演愈烈,国内汉族中心主义或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强势主义的局面已然形成,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正在被边缘化、被淡化。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四族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虽然物质文化景观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我们触摸历史的中介装置,但作为活态文化的民族文学,以语言为载体发声于外界,其播布性、延伸性可以顺利打破时空限制完成一次跨越式的文化对话。鉴于此,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创作应加紧摆脱起步早、自然发展迟缓的窠臼,着力探索创新转变、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二、关于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的建议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多经历了一次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传统的文学精神、价值观念在不断的文化溯源中被强化和坚守,时代的感召、现代文明的濡染也推动着民族意识的重建与族群记忆的新书写。传统与现代相交通已呈现出色彩纷呈的诸多文学面貌,推动着民族文学实现自我更新与突破。
文学意识的融通与引领。一方面,黑龙江省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四族文学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民族演进的很多起承转合都有着极强的相似性,甚至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的语言同属满—通古斯语族,与俄罗斯的埃文基人、那乃人也有着同源的种群关系。这些使得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内外部联系,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贯通四族文学将有助于黑龙江跨境文学版图的整体绘制,文学互鉴互证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社会思想多元存在、复杂交织,积极与消极作用兼具。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民族自觉意识应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一致,并以此为引领,去伪存真。通过进一步整合民族文学传统资源,深度挖掘这种朴素的生存哲学、生活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新思想成为激发其当代发展的内生动力。当然,新文学意识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文学本体出发,强化少数民族文学在民族记忆、族群经验、身份认同、文化创伤等方面的在己性表达,既要避免落入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逻辑陷阱,也要抵制过度政治意识形态依附而形成的文学僵化、工具化取向,这一尺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真切、恰当地予以把握。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性转化,追求文学的空间性表达。这既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将赋予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更多活力。打造活态文化样本,令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学创作交相辉映,将民族历史、民族工艺、民族信仰、民族情志借助多种文化载体镌刻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如此,文学将不再是纸面的、扁平的,不再是人类语言秩序下线性运行的,它是仪式化的、是直观形象的,是五官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的。也就是说,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创作与旅游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将会带来一种双赢的局面。
三、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黑龙江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书写得以被认知和接受,蕴含于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基石。推动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现代化转型不是要与传统彻底决裂,却是要将好的文化因子“引进来”,让优秀的民族基因“走出去”,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担负文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持久地散发烛照人性的热力与光芒。
注释:
①刘明:《黑龙江:振兴发展绘新篇》,《中国民族报》,2019-6-28,第01版。
參考文献:
[1]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2]托娅,李树新,赵延花主编.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树新,林琳.达斡尔族小说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8.
[4]陈珏.鄂温克文学的话语转型和建构——以乌热尔图的创作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
[5]黄任远.赫哲族创作文学评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作者简介:
刘冰,黑龙江黑河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颖,黑龙江黑河人,教育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影像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