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素养“四性”看教学“四化”

2020-09-10刘进

今古文创 2020年7期
关键词:四性特性核心素养

【摘要】 核心素养是全国教改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课程、内容、手段和定位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的四大基本特性,深入剖析和反思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四种不良倾向,以引发全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核心素养;特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89-02

从“有效教学”到“卓越教学”,从“卓越教学”到“核心素养”,余文森教授乐此不倦地跋涉着、探索着、创造着。如果说他的有效教学是一次狭路相逢的课改亮剑,那么,他的核心素养研究,无疑是一次返璞归真的自我精神的放逐。精深的思想,精炼的文字,精到的案例,精辟的论断……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厚重、诚挚的教研新著,都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沉浸其间,细细品味,最值得一读的,是余教授有关核心素养内涵特性的论述。比照当下的课堂教学,不由得促人深思:正是由于部分教师及家长对“四个特性”的忽视,才使得核心素养难以生根落地。

一、课程“抢跑”,轻视基础性,致使兴趣弱化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如同整个教育体系的地基,唯有地基坚固,以后才能浇筑顺应学生发展的学习大厦;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能支撑起未来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生命圣殿,而不至于在实施中偏离轨道……然而,由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分流的干扰和影响,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个直接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反而越来越热衷于唯智、唯考、唯才性教育。当社会模糊了未来人才的素养底线,当教育缺失了生命成长的虔诚诉求,当分数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可爱的学生,也就自然沦落成可怜的“考生”。

具体表现在学习课程上,就是当下各地持续升温的“抢跑教育”。如今,据有关研究机构匿名调查,不仅“高中课程初中灌,初中课程小学教”成了常态;更有甚者,在幼儿园阶段,不少家长群里赫然出现小朋友每天“刷单词20遍”的视频,5岁前识字量必须达到400字的近乎荒谬的评价标准……点开一看,孩子们一个个皱着眉,苦着脸,可怜巴巴念经似的读着。

试想一下,一个孩提时代起就“把学习当作负担”的孩子,一进课堂就紧皱眉头、心里犯怵的孩子,正如一上餐桌就不断反胃的食客一般,彻底没了“胃口”。学习的旅途尚未开始,周围就已经彤云密布,风雪压顶,即使咬紧牙关,还能指望孩子能走多远?

其实,就核心素养的提升而言,学生的兴趣是根,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和内驱力;教育的培育是土,是生长万物、造化天地的“培养基”。唯有把“根”紧紧地扎进“土”里,庄稼才有好成成。可是,从幼教开始,就因为“高压厌学”而断了根的苗苗们,未来还有希望吗?

二、内容“超标”,漠视生长性,致使能力钝化

核心素养,是学生精神的源头,是其他素养的种子,是“素养的DNA”,也是素养发展结构中需要优先发展的关键选项,为学生素养的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动力。正如姚虎雄先生所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由此可见,就核心素养的生长性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唯有固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和“联结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世界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步步为营,分层推进,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本课堂,将学生“始终置于课程的中央”,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获得生命的自我张扬。

可不幸的是,课堂上仍有不少教师偏偏重视结果,不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接纳的学情,以“直捣黄龙”的勇气和“无知无畏”的精神,竟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 “超纲越本”的教学狂飙:有的歇后语都还没读懂,就开始大讲特讲“谐音”的表现手法;有的晏子的一言一行都没弄明白,就迫不及待地深入鉴赏“有理、有利、有节”的表达艺术;有的既不做预习,也不链接任何资料,就直接追问季老为何对母亲的死“抱终天之恨”;有的课文时代背景压根儿不提,就一再拷问学生,才华如此出众的年轻教授朱自清,怎么随随便便就“头涔涔而泪潸潸”……

殊不知,一切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感发学生表达的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根本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其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往往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久而久之,这种超前的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正如专家们反复批驳的“填鸭式”一样,一直打不到学生学习需求的兴奋点上,课上的学生也只能是“為赋新词强说愁”,含泪尝尽愁滋味。长此以往,作为深度学习的主体,学生只能在日复一日的随声附和中,被迫沦为课堂交流的“陪客”,必会导致其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钝化。

三、手段“求新”,忽视共同性,致使课堂异化

余教授说:“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自有其公共性,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它理应是人之为人、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恪守这一素养特性,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基础上,理应强调教学手段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在可学可用、可控可调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适效的更新,而不是异想天开的贸然突进,一味炫技的花样翻新。

可是,课改以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却是教育界层出不穷的“多动症”,一个口号连着一个口号,一种理念覆盖另一种理论,一种新说替代另一新论。应该说,不少学科、不少教师、不少课型在标新求异的路上,并没有理性地“求同存异”,从“相互磨合”走向“彼此契合”,而是自作主张,我行我素,彼此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于是,在智能化学习的背景下,各种组合式、融通式、嫁接式的“另类课堂”不胜枚举;在链接资源的借口下,一节节优质课上音画视频喧嚣尘上,一轮轮数字课件制作的“炫技大比拼”;在营造情境的需求中,语文教师拿起乐器甘做“戏曲小生”,开始吹拉弹唱;在演读文本的桥段里,学生老师竟同穿戏服,在教室里鹦鹉学舌,开始了咿咿呀呀;在渲染氛围的环节中,学生诵读一旦走样,课上就会弥漫起催人泪下的旋律,教学现场立刻陷入一片沉寂……

这就是培育素养必须使用的新技术、新手段吗?这样的新锐教学,坚守了自己的学科本位吗?这样的课堂演绎,守住了“教书育人”的底线吗?这样的激进课改,能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吗?殊不知,一切教育科学技术都只是学科教学的辅助性手段,而绝不能替代教学本身,当我们一味“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求新而求新”之时,教学的航船也就不由自主偏离了课标既定的航道,即使下得功夫再深,也无异于“张果老倒骑毛驴”,跳不出南辕北辙的悲剧了。其实,真理只有一条,真正能够夯实核心素养的手段,并不是要老师们另起炉灶,改弦易辙,而是生生共享、师生共通、生本合一的,并不是特定情境、特定学科、特定需要下的特定产物。

四、定位“偏差”,无视关键性,致使素养虚化

既然是核心素养,顾名思义,理应是素养中最精华、最关键的素养,关乎素养整体形成的关键素养。同时,也强调了素养形成的关键时间,或者说错过了最佳培育时机,某些素养很难形成。换句形象的话说,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读的书,才能进入血液和神经,化为人精神的一部分。这好比人体消化食物,只有食物中的养分及时进入肠胃和血液,才算真正内化为人体的营养,源源不断给人体提供能量。古人所说的“相时而动”“击节而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放眼当下的课堂,不少教师经过课改春潮的多次洗礼,其教学的专业定位,不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自我矫正,反而走向了近乎唯我的“个性化”,“定位偏差”的现象屡禁不止。低年级,依然有老师无视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一个字扩十几个词,还在字词教学“深挖洞”的操作中做着“广积粮”的美梦;中年级,不少教师依然我行我素,不顾词句基本功训练的教学大局,引导学生为某个自然段的分段归属而聒噪不休;高年级,也有教师依然把领悟表达方式的重任扔在一边,在鲁迅是“怒讲碰壁”还是“笑談碰壁”的字眼上反复推敲,作冗长的无谓争论……这样脱纲脱节的教学,只能是一厢情愿,孤芳自赏,既不遵循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法则,又不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不合乎教学质量监测的要求和规定,何谈夯实素养,何谈核心素养的提升?又怎么可能有素养内涵的裂变和升华?只能是让学科素养进一步走向贫血,堕入“虚化”“混沌化”的泥沼。

放飞思绪,新课改的课堂历历在目;掩卷深思,余教授的仁心妙语发人深省: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遗忘课程后剩下来的关键素养,可随身带走的高端品质,可不断再生的核心素质,是其兴趣、习惯、学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融合。放眼新时代的教改潮流,只要聚焦素养,深耕课堂,立足学情,提升课感,教师就一定能“上应天理”,“下应民心”,成长为塑造学生素养的“明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郑国民,关惠文,任刚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刘进,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华中师大、湖北大学国培项目专家。

猜你喜欢

四性特性核心素养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四性”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