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爱玲为例浅析文学语言的隐喻性
2020-09-10黄雅倩
【摘要】 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一个结论。但是我们不禁疑问,隐喻是怎么运用于文学语言之中的呢?它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将首先给隐喻正名,接着分析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的缘由,并以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语言隐喻性的表现,并从中得出这种隐喻性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文学语言;隐喻性;“月亮”意象;文学价值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13-02
一、文学语言中的“隐喻”探究
(一)“隐喻”正名
什么是隐喻呢?首先,就其能指而言,隐喻,英语名译为“metaphor”,希腊语的“metaphora”是其来源,它是由“meta”和“pherein”这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分别蕴含着跨过、传递的意思,它们是隐喻最早的外在含义,同时具有超出和替换的行为。①就其所指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隐喻是作为和明喻相对立的类似于暗喻的概念,从修辞学上来理解,两个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类比性,如果不存在这种相似性,也就不能进行隐喻,即它致力于寻找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
其次,文学作品应该不直白显露,且拥有一定的深意,因此在文学语言中,隐喻成为加强作品深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像韦勒克所说:“隐喻是不同意象之间的感应和互相渗透,或许是多重事物之间的重叠,或者是多重视角之间的交汇,或者是灵光一现的展示,因此能表现出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兴趣。②
(二)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之缘由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由于其本身就存在着先在性的、为传统所接受的含义,所以当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居于不同的语境中时,自然会有多种阐释。其次,一些审美感受是产生于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的,而在领悟人生内涵上,本身具有不可解释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特点,因此语言难以完整地去表达出个体的复杂、丰富的情感体验。
最后,从读者接受的层面上,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存在着一种“召唤结构”,非文学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而文学文本是虚构的产物,于是形成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吸引着读者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将这些空白填补起来。③而这种“召唤机构”是如何形成的呢?自然要依靠文学语言,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中出现不确定和空白之处,因此,我们认为,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
接下来,我将以文学史中最善于运用隐喻手法的作家张爱玲为例,结合她具体文本中最典型的月亮意象来探析文学语言隐喻性的突出表现。
二、“月亮”意象与隐喻
(一)意象与隐喻的诗学设想
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提到,诗歌理论中存在着一条重要的脉络线,即意象和隐喻的聚合,它一般是使用转喻和隐喻,把它和现实中的事物相比较,将它们的普通表述替换成另一个说法,从而给予作品以合适的大纲。④依我之见,意象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结构上相互贯通,使得小说的整体意义也与外在世界有了联系。
回到张爱玲的小说,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将隐喻运用得最为典型。红玫瑰和白玫瑰分别象征着两种女人,如果娶了前者,随着时间的消逝,她在男人心里的印象会越来越淡,而后者便会一直存留在心里最纯真的地方;如果娶了后者,道理亦是如此。张爱玲以这样一个新奇的隐喻道出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及旧时代下女性的命运。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言“张爱玲的小说里意象十分丰富,她具有敏捷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偏好,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应该说是数一数二的。”⑤她的小说里涉及到的女人、红白玫瑰、蚊子血、月光、饭粒子、朱砂痣等意象,表面上看来是没有太大联系的,但是由于“娶了”“变成”“是”等词语,加强了这些意象之间的联系,使这些意象相互贯通。因此,单个意象就不再是单调的,在和其他意象灵活对比,交汇相容之后,就成了别有意味的隐喻意象。
(二)“月亮”意象的隐喻运用
就中国文学传统而言,月亮象征着相思、团圆。但是在张爱玲笔下,月亮的形状变化与作者的心绪变化并无太大关联。“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这是《倾城之恋》中描写的纤月。而在《半生缘》中,满月是低低地悬在街头,像一盏街灯一样。无论是纤月还是满月,作者都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描述的,基本上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的变化,因此,张爱玲对于月亮形状的勾画方面,呈现中性的情感。
那么在时间层面,作者又是如何运用隐喻来刻画月亮的呢?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轻的人回忆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老旧、模糊的,老年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愉悦的,不像眼前的月亮这么小而且不圆润。”⑥小说开头以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月亮不同印象的对比来渲染故事开始时的气氛,在遥远的三十年前,月亮没有发生改变,而物是人非,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正如林莺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在张爱玲的表述中,她有意地将‘现在的月亮’和‘过去的月亮’放在一起来对比。因此张爱玲视角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月亮进行纵向的审视。”⑦在此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具有隐喻意味的实体性意象,更多时候,它是作为一种表现作家心绪的用于渲染环境气氛的烘托型意象。这种隐喻的寓意是通过全篇的意境营造而产生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月亮的描写多取其引申意义,但在作者笔下,月亮却表现着人性的负面情绪。如《茉莉香片》中“至于那隐隐的眼与眉,像月亮里的黑影。” ⑧小说中作者试图描写死去的母亲,首先从刘海开始,再到脸庞的下半部分,描写眼与眉时运用隐喻手法写出母亲的眉眼像是月亮里的黑影,“月亮的黑影”在内涵上看,有可怖、诡异、死亡等不好的意味,将这些意味放在母亲的外貌上,展现出了传庆在对母亲进行想象时心底里涌起的那种毛骨悚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月亮的隐喻化表述和传统很不相同,以往涉及到月亮的纯洁、美好是荡然无存的。
三、文学语言隐喻性的意义和价值
有学者认为:“隐喻是将文学作品的能指和所指用自身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并且以此为突破口,达到对于陌生领域的探求。”⑨换句话说,隐喻的过程即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还原真实的過程。因此我认为文学语言的隐喻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一些难以言说而又不可言说的情感,如果用文字平庸地表达,则显得苍白而无力,运用隐喻能让抽象的情感或事物更为具体化。如诗人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所写道的“此时黄昏正朝天铺开,像手术台上一个麻醉过去的病人。”这里,从字面意思上看,黄昏和病人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然而作者却从他们懒散、缓慢的状态中寻找相似性,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黄昏的特性,并对这一奇特的比喻印象深刻。
其次,从读者接受层面,带有隐喻色彩的词语和句子更能吸引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深意。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不是它把一个事物比喻成了另一个事物,而在于比较本身,这种隐喻的性质才是至关重要的。带有隐喻色彩的文本其实是具有召唤性的文本,它吸引着读者细致地分析语言背后的言外之意,而这也正是文本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正是隐喻所带来的语言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吸引着读者以人类独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文学世界的“真”。
注释:
①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版,第1页。
②④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5页,第200页。
③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
⑤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 年,第403页。
⑥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卷七)·金锁记》,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⑦林莺:《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页。
⑧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卷七)·茉莉香片》,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⑨相龙烽:《结构的力量:作为一种文学审美要素的隐喻》,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65页。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编译.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
[4]林莺.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卷七).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6]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陈莉.张爱玲《传奇》的隐喻内涵及启示[D]. 西北大学,2008.
[8]相龙烽.结构的力量:作为一种文学审美要素的隐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4(5).
[9]朱兵.小说中隐喻的生成[J].写作(上旬刊),2010,(17).
作者简介:
黄雅倩,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