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折射的民间信仰特征
2020-09-10张晖敏
【摘要】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本文主要以临汾为例,通过对泗洲寺龙王庙庙会的实地走访、访谈资料为主进行分析,试析庙会折射的区域民间信仰特征。
【关键词】 民间信仰;泗洲寺龙王庙;庙会;信仰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74-02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本土文化,把水蛇翻译成龙。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就此,龙王变成主管兴云布雨之神,龙王降雨解旱则成为了广大汉族人民最普遍的民间信仰。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时则沿用祭五龙的制度。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时,诏天下,五龙都被封王爵。
道家认为四海都有龙王进行管理,取名曰四海龙王。另外还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演绎的四海龙王,更是让龙王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神仙。古时人们认为,但凡有水的地方,不论大江大海还是水井小塘,都有龙王的身影。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而泗洲寺龙王庙正是这样一个把龙王视为神明的地方。
一、泗洲寺龙王庙概况
泗洲寺龙王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周马庄村。四周环山,山路难行,堪有“蜀道之称”。村落位于枕头乡公路沿线,依山而建,在村中焦石岭上一寺庙,名曰“泗洲寺龙王庙”。蜿蜒山路上即可以看见红体寺院。寺内现有僧人四名,由住持负责化缘维持日常生活。庙中干净整洁,院墙通体铁锈红,听寺中僧人讲,该庙启建于宋朝,至明洪武年间重修,现存碑壁一块,风化极其严重,但尚有龙形图案可现,壁画为泥塑,烤瓷所做。院中有现存碑刻三块,其中两块年代较近,镶嵌于墙体之中,另一块材质普通,但年代久远,由于无人保护,石碑字迹模糊,立于大殿右侧。曾经有一段时间,庙被损毁较多,由上任住持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于2013年重建泗洲寺龙王庙并进行扩建,现有龙王庙和大雄宝殿为主要建筑。寺庙一进一出,为仿古式建筑,走进戏台下通道,即为主殿,殿前有香炉一鼎,因寺中香火有限,加之新建大雄宝殿,经费不足导致牌匾均未配置。庙旁有蜿蜒小道可以通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亦为一进一出建筑。
二、庙会与祈雨
村民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六月六(传闻为宋代所建龙王庙时乃龙王生日)举办庙会祭祀龙王,偶尔举行祈雨活动,以求风调雨顺。祈雨仪式在龙王庙主殿进行,大殿之中有五位龙王,左右两侧配有风、雨、雷、电四神。中龙王在中间位置、左侧为西龙王和北龙王,右侧是东龙王和南龙王。中龙王前供有未来佛塑像一尊,便于僧人念经行礼之用。龙王为泥塑,面貌狰狞,颇具威严。
祈雨仪式,是为祈求龙王保佑当地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一般由当地村长或邻村有声望的人号召当地村民出资。据寺中僧人所讲,并非每次都举办祈雨仪式,只有在遇到天旱时,才进行祈雨。祈雨时,将大殿门窗全部打开,由提前穿着隆重僧衣的僧人(由于龙王庙已由僧人掌管,有关祭祀仪式自然不再专门请道人)手拿柳树枝在龙王身边绕行,手中拿着锣、镲敲打,并念诵经文。据村民说是有求必应的。有地方记载:如果遇到长时间不下雨,村民就会一起到村庄的龙王庙或者有类似祈雨功能的神庙里,进行祭祀求雨,龙王如若没有显灵,就把龙王的神像或者代表物抬出来,让它在太阳底下暴晒,对其进行惩罚。更有的地方的民众会将龙王像摔碎或者鞭打一说,而这里的祈雨,如若不灵,人们只是会咒骂几句,并不会对龙王像下手。
祈雨的贡品一般是僧人自己出资摆放的,主要有蔬菜、水果、米饭等素食贡品。但村民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贡品五花八门,有酒、水果、肉类等。他们认为贡品越是丰盛越能表明他们的诚意,龙王也会因此而灵验。有村民表示,以前,当交通不发达时,人们会把家里认为最贵重的东西拿来供奉给龙王爷。现在交通方便了,有了公交车,他们或坐公交车或自己专门驱车去大概15公里左右的城里给龙王爷买贡品和需要準备的东西。可见人们对龙王爷很虔诚,即是现在已经不需要完全靠天吃饭,贡品仍需要在祈雨之前摆放整齐,供奉于神像前。
除了预示谢神的献唱,庙前空地上还会同时举办市集以供大家采购。庙里会期间僧人还有自发来的村民会在寺庙食堂施面,当天凡参加庙会的人均可前来食用。由于地处偏远,参与庙会的一般都是本村村民以及附近村民(贾平头村、周马庄村、安沟村、王斗村等)。由于临汾市政府的搬迁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大部分山区村民已经撤离搬迁,集中安置,还有一部分老人留在村里,每年庙会期间,固定参加庙会的人减少。但在城里居住的人也会回村,参加龙王的祭祀仪式。对这些老人来说,他们一生依靠几亩薄田,以务农为主。参加庙会一方面是祈求龙王能保佑本地风调雨顺,凑热闹,打发一下时间;另一方面是想为家人、子孙求平安,求福禄。
在村长带头下,庙会期间会有一定的功德钱,但很有限。据寺中僧人所讲,2018年二月二收入3000多,六月六收入2000多。但不管多少,最后均归寺庙,由当家人掌管,用来保证寺庙僧人基本生活以及寺庙正常运行。
泗洲寺龙王庙在旧社会是具有典型性的,因为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靠天吃饭,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老天能够保证年年风调雨顺,老百姓衣食无忧。所以作为当地唯一一个龙王庙,是主降雨的神,老百姓很自然地把降雨的期望寄托在了几位龙王爷身上,以祈祷年年风调雨顺,百姓衣食无忧。而今的庙会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太重要,因此并不是每次庙会都会祈求降雨。只是在大灾大难之年百姓才会不约而同地前来祈求龙王爷降雨。平时有庙会但可能不会有祈雨仪式了。
三、信仰特征
(一)信而不迷的信仰观念
从对泗洲寺龙王庙与会者访谈可以看出,正如信中贵所说“信而不迷”, 这里的信徒们,他们只崇信他们所信奉的龙王或者说佛教的伦理道德, 对其他的各路神灵,就视为不见了;民众信奉龙王可以带来雨水的教义思想, 却并不加入教派组织。这里的庙会信众,一定意义上都不能称之为信众。他们有的人只是接受了所谓信仰的说服, 相信所信仰的龙王能够净化心灵, 指导人生;有的人丰富了闲余生活, 让留守的内心充实了起来;也有的人提升了内心的健康水平, 达到了宣泄、寄托及获得帮助的目的。更多的人是对贫困潦倒处境无法改善的一种心理诉求与安慰。他们生活的地方土地稀少,贫瘠,山地本就不适合耕作,再加上如果常年无雨水灌溉更是颗粒无收。因而正好有一种信仰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而这里的龙王信仰的杂糅性(龙王庙里中方金龙神王尊像前放了一尊未来佛像。在伽蓝菩萨殿中同样也供奉着道家的福、禄、寿三尊神像。)及其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与信仰体系, 正好自然而然地适应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二)现代化下的信仰重建
随着异地搬迁进行城镇化,一种新旧文明的碰撞,使得传统村落龙王信仰受到现代城镇文明的冲击,让异地搬迁的人们也面临着要“入乡随俗”的尴尬。传统的信仰、城镇的新思想都在新城镇的空间中彼此挤压,也相互交织,对新到城市的农村人进行著直接的影响,他们不安,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看到了已经过上城市人生活的新的城市人,依然会回到那个曾经的村子,寻找自己的位置。人们急需一场心灵的安慰,正如方李莉所说“以前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去创造文化,而现在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这种文化的重构,也包括人们信仰的重新构建。
“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新型城镇中的人们都应当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各自文化的角色,积极参与构建文化新秩序——“一条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异地搬迁进行新型城镇化改造的社区,不应成为传统信仰的“绊脚石”,而应当成为其进行调适转型发展的催发剂。尝试通过新的空间建构与意识转化,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引导和吸纳,重建民间信仰的当代意义,从而创造出新型城镇文化力提高与释放的过程,彰显新型城镇的地域特质和“文化担当”。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
“三教”,指的是儒、道、释三家。其发展大概可以分这样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第二阶段,唐宋;第三阶段,元明清。在最开始,虽然三教总被连称,其实彼此是相互独立的,不过也都相互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的原因是由于它们的社会功能的互补性。由于全国的道教的衰落,佛教的昌盛,寺庙一般是重合的,不作具体区分,他们在龙王庙新建大雄宝殿和伽蓝菩萨殿以供自己修行。为了诵经方便,便在中方金龙神王尊像前放了一尊未来佛像。他们对于龙王每逢初一、十五也上供、祭祀,但是行的是一般性的礼节。在伽蓝菩萨殿中同样也供奉着道家的福、禄、寿三尊神像。这种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在如今的中国,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民族艺术,2006,(01).
[3]田兆元.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危机[J].社会科学报,2012.
[4]唐婷婷,甘代军等.文化变迁的逻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5]信中贵.信而不迷:民间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8.
作者简介:
张晖敏,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