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传承的困境分析
2016-04-20赵可欣
赵可欣
摘 要: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对农村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民间信仰的传承面临着减弱和消失的威胁。本研究将呈现民间信仰的传承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使民间信仰的有益因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民间信仰;传承;困境
一、民间信仰传承的困境
(一)经济因素影响下民间信仰世俗化
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村民重新获得从事民间信仰活动的能力。产业转移与社会分工的加剧使得民间信仰趋于世俗化。
中国数千年以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加上社会相对封闭,形成了民间信仰在村落发展,多神共存的局面。而随着农村由落后开始向现代化不断发展,不仅产生了由农业向工业商业的产业转移现象,而且社会分工也在逐渐加强,这些都对民间信仰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M村在以前集体务农种田的时候,村落较封闭,村民的生活也比较单一,共同信仰着从安溪请过来的神佛,所祈求的事情也都是一些田地丰收,家人平安无病,难孕求子等。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整个村子由一开始的集体务农的农业社区开始向工商业社区转变了。
“脱离农业之后,信仰有减弱,特别是年轻一代有一种浮动。现在就是节日的时候大家一块热闹一下,真正去信神求神保佑比较少了。主要就是年龄比较大的人会有这种信神思想。”
脱离农业之后,年轻的人开始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对于民间信仰便没怎么在意了,民间信仰逐渐开始遭遇不受重视的困境。
而由于村民们开始向不同产业转移,所从事的工作也开始多样化,社会分工也开始多样化。整个农村集体开始趋向于原子化,开始慢慢地裂化了,民间信仰也开始转向世俗化,越来越契合于人们进行个体化体验的感觉。原来神佛的功能由某种单一的保佑功能也开始扩大到人们自己所需求的不同功能了。神佛的功能开始扩大化了,对于民间信仰的传承也变得接近时代性了。
(二)社会流动背景下民间信仰功利化
村民的社会流动以及向外迁移,使得民间信仰在特定节庆发挥作用,且更趋于功利性。
在M村中,80年代开始便有人陆续外出工作,直到现在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迁移流动到外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而当人们外出离开这种民间信仰的氛围,注意力开始集中到一个新的世界中,对于以前村子里的民俗逐渐参加不了也就从心理上淡化了。一旦遇上家里有人生病得灾长久不得好的时候,有些人便又开始求救于村里的神佛了。可见民间信仰对于民众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力,只不过在这种流动迁移的背景下,民间信仰变得更具功利性,人们只有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情况下,才会去祈求神明的保佑。例如经商的人会祈求神佛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外出上班的人会祈求神佛保佑自己工作顺利,母亲会为孩子的学业健康家庭的和睦进行祈福等等。每个人都开始有着不同的诉求,而渐渐脱离以前集体对于民间信仰的共同信仰。
“原来是正月十五进行庙会,后来大部分人都要外出工作上学,停不了那么久,剩下没什么人扛不动神像,所以日子就提前到正月初五了,村里人都还在老家,可以一起进行民俗活动。”
这也表明对民间信仰的传承也逐渐变得趋于世俗化,关于民间信仰原本神圣性的特征在与社会发展变化相交融的过程中开始趋向于集体和个体现实性的特征,随着人们的生活来进行调整,变得与世俗更加贴近。
(三)代际差异下的民间信仰断裂化
年轻人社会意识的变化,使得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延续受到冲击。
民间信仰热情的代际差异日渐明显,对民间信仰文化传承构成断裂威胁。相对于中老年人的热情高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生代群体对于民间信仰活动趋向淡漠。这一方面是现代文明教育的结果,多数年轻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本来不想参加的,但父母叫了就去跟着玩一玩吧。”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往往缺少创新和变化,无论是祭祀还是仪式还是传播方式,都缺少现代气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笔者在M村的调查也是发现不少年轻人主要是因为家庭的传统习惯和影响而加入了民间信仰的队伍,但本身对于民间信仰各个方面知之甚少,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这表明民间信仰活动和民俗文化传承面临断代的威胁。
一位村里的老人感叹道:“再过几十年这里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年轻人在外面买了房子,家里老人百年之后,这里还剩什么人呢。”等到许多年后,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已经迁出村子了,村里的后代对于村里民间信仰的态度将决定民间信仰是否能够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是民间信仰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历史文化底蕴了,而是民间信仰在代际之间的传播和继承越来越面临断裂消失的威胁了,代际差异也是民间信仰是否能够传承下去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讨论与总结
民间信仰对维护当地村庄的整体团结和凝聚、增加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构建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进行村民救济资助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应思考如何将这样的民间信仰更好地传承下去。而民间信仰的传承可以总结以下:第一,城市化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给予了民间信仰复苏的物质基础。第二,迁移流动带来了村庄日常生活的空心化,因此民间信仰活动在特定节庆起到了凝聚村庄文化的作用。第三,迁移流动带来了村庄年轻人社会意识的变化,有可能冲击到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延续。
针对这样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民间信仰能更好地得以传承:
第一,民间信仰本身要与时俱进,在内涵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当地的民间信仰文化,要不囿于传统宣扬的惩恶扬善,扶危济困,而要根据当代经济格局和循环变换,对传统民间信仰进行改造,让其发挥多元功能,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中寻到归属。
第二,根据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说,对神灵信仰的认同就是华人社会神缘文化的基础,神缘可以用来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人们可以利用神缘互动,借助族群的人际网络,寻找相似的信仰主题,通过商业往来,仪式交换之类的方式进行神缘联结,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以神缘文化为背景吸引已经迁移流动出去的有能力的民众回家乡进行开发投资以及修桥铺路、兴学办福利事业等。
第三,利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民间信仰突出现实功能,尤其以资助救济的功能支持青年创业,让人们感觉到信仰可以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从而使民间信仰在一代代中得到重视和传承。
第四,发扬特定节庆的凝聚功能,在重要节庆举办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活动,为传统注入活力,也能吸引年轻一代进行参与,感受民间信仰文化。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扬长避短,择善而从,做好民间信仰神缘文化这篇文章,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李芳英. 论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宗教思想[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14).
[2]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 田冲. 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信仰及其变迁[D]. 中南民族大学, 2010.
[4] 矫凯,司汉武. 民间信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考察[J], 商业时代, 2009(15).
[5] 甘海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