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雕”装饰看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生态
2020-09-10郑鸥帆
【摘要】 王家大院是明清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装饰中既蕴含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王家大院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分析其装饰题材的技术与艺术,以砖雕、木雕、石雕三种典型的装饰手段为切入点,发现建筑装饰中的艺术生态文化。从生态的视角解读“三雕”艺术装饰在生态环境中的定位和在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对王家大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有更深一层的挖掘。
【关键词】 王家大院;“三雕”装饰;民居建筑;艺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86-02
一、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特色
(一)建筑概况
山西的商业发展从明清时期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因此对于家院的修建也有了更为明显的重视举动。主人毫不掩饰地将家道兴旺、望子成龙的愿望表现在建筑装饰中。王家大院作为民宅建筑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是明清居民建筑的集大成者,也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虽不敢一味追求宫廷建筑般的雍容华丽,但也不失官僚门第的高贵气派,其中装饰艺术通过承载寓意,把主人的思想寄托于建筑,形成一个建筑与人文结合的生态群落。
(二)“三雕”装饰艺术
王家大院的“三雕”分别是砖雕、石雕、木雕,作为整个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技藝与艺术的载体,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从建筑装饰的刻画与布置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和传达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是王家对家园文化的传达,以此方式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孙进行教育和感化。“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同中有异,根据题材的不同和意义的差异在设计制作时十分考究,既传承明清时期艺术“纤细精湛”的风格,又将礼教文化、宗教信仰合二为一,融汇于雕刻装饰的艺术表现中,使之顺理成章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的载体。
“三雕”装饰的使用遍及大院建筑的各个角落,上至门檐、斗拱、栋梁、瓦片,下至地砖、台阶、扶梯,更有墙砖、廊柱、石狮等装饰上的使用,设计圆雕、浮雕、镂雕等各种技艺手法,将古籍典故中的神话人物、吉祥语言、寓意形象融汇进艺术设计,既传承传统纹饰图案,做到艺术形式的承载和相传,又将“形”与“意”巧妙结合,将礼仪教化之言以新的形式发挥出来。
从对外展示的王家大院雕刻装饰可以看出,这些“三雕”的虽数量庞大、安置密集,却鲜有重复,内容独特、手法讲究,充斥着设计者与艺术工匠的巧妙心思,也饱含王家人的安居用心和教育热忱。正是在这种家园观念和艺术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大院呈现出有境界深远、氛围浓厚的环境景象,这是王家精神得以传承之源,也是“三雕”建筑艺术得以吟唱之根。
二、王家大院建筑装饰的艺术生态
“三雕”建筑装饰既实用坚固又美观大方,与建筑中其他艺术装饰、构造之间相辅相成固然体现了内生态关联性,但追溯成因,其呈现更多则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三雕”装饰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家园观念外化、同士大夫家族沿袭而下的治家方略明暗并行、动静交融,使每个家族成员都保持在既定的、标准的轨道上,使家园不断走向繁荣,家族不断走向腾达。
因此,王家大院建筑装饰体现的艺术生态主要是一种外部社会与文化力量,是以宗教文化、家规家风、官商文化、美学理论为主的一种建构。
(一)宗教文化
王家院落里的“三雕”所雕之物狮子、麒麟、仙鹿、仙鹤、神猴、鲤鱼、蝙蝠等皆为吉祥之物,体貌突出且分布地点十分广泛,包括细小隐秘之处。“这可以视为在细节之处对家族成员起着心理暗示作用,目的在于混淆、减弱外来的死亡观念,调动传统影响力的外张,直至消除那种对无着落未来的畏惧。”家园外象里肆虐的神话色彩强调精神(灵魂)的不灭,而不停扩大 ①的建筑面积告诉人们,畏惧者用冒险和劳作的代价在为自己内心的虚空不断地填入实体——他所掌握的家园越庞大、复杂,他的作用和责任就越重大,他与家园的关系就越加紧密。房屋建筑之顶的青灰色屋顶同样在砖瓦上有所设计,形态各异的神兽形象有序排列与屋顶,静穆而庄严、规律又灵动,“神兽形象作为连接家族人物和上天神灵的中介,既是世间渺小生灵的物象化身,又是神灵在人间安置的寄托,家族成员的苛求和信仰在仰视中祈求眷顾”。所有的雕饰全部围绕着院落这个家宅中唯一与上天通接的空间面产生作用,沟通上苍、提升宅众是古代民居必须围有院子的重要原因。当四方屋舍或窑洞连接成一体,形成象征意义上的疆域,那么院落空间就是与更高处应接的必由之路,那些全部的物形无疑是有助于“天人合一”目标的砝码。他们顺延这种传统,扩大传统中美的外延,在安天命和图永固中保持对万物的认知、于诸象的聪明。
王氏家族将思想的寄托和心灵的苛求化虚为实,借外化的物质形象记录和提醒,将个人与天地、虚无与是在、缥缈与永恒、感性与真理以雕刻记录,借艺术来铭记。所以对王家大院的艺术雕刻解读既是回顾历史、欣赏艺术,又是解读文化、体悟智慧,艺术之真与情感之都能找到其外化的影像、环境和物体。对于生与死、个体与宇宙、微小与浩渺、须臾与永恒,都借建筑装饰的雕刻来寄寓。
(二)家规家风
“礼制社会的思想观念在王家大院的建筑设计中也是重要一部分,其所倡导的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宾客有异等人伦与道德的教化深得传承。”这些教育性质的观念传达大到空间布局,小到图案设计,由表及里、由深至浅贯穿与大院之中,如建筑中的对称布局、轴线强调、遵守秩序,正是对封建伦理道德中长幼秩序和男女秩序的外化。
游历王家宅院各处,充满礼制观念的寓意雕刻指天画地,到处都是。从桂馨书院大门到后院的正房要经过三组三级台阶,寓意祖先在天庇护他们连升三级;墙头望柱刻有猴子相戏,是祖先“辈辈封侯”的预言。厢房柱顶石上是众多宝物的图案混杂着俗家、道家及释家各方标记,这一点上王家和当时所有的人家一样,不以理性区分,一概为我所用。重叠交错的符号意象至少在呈祥瑞、驱外邪上不存在冲突,它们共存于院落周遭的墙壁上,以各式姿态、位置不断地重复、衍生,令虚幻的事物恍然有形,僵硬的西越发活跃起来。壁上还有常见的能送子、狮子绣球雕绘,如同台阶扶手柱头上少不了的辈辈封侯,把强制接受的话语权力使用到了极致。
(三)官商文化
晋商文化作为山西文化的时代精髓,有着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正是在诚信为本、学优则商等正统从商风气的浸染下,晋商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晋商之家才能稳而坚韧,这样的商教之言在王家大院的“三雕”作品中也同样多不胜数:红门堡司马院的“勤治生、俭养德”、高家崖堡凝瑞居的“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静以修身俭以养性,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如此之言,在晋商文化的家族传承中久而不衰,建筑图谱与家风家训的合理结合,使得身处其中的子孙后代时刻引以为戒,警醒自身。
更为直接的是,身份属性之为商人的晋商家族,对于钱财的重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建筑设计和雕刻装饰中对金钱集聚和纳新的渴求更为直接。如房顶设计中的单坡形式可以自然将雨水引入院内,此举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入户的门槛有意加高设计同样为了留住財气、避免外溢;房门两两之间错位相对,避免冲突影响财运等。不管是封建迷信还是民间传说,有关金钱的相关暗示晋商家族会相当重视和遵守,以此保护他们引以为豪的事业能够蒸蒸日上。
(四)美学理论
美是具有绝对的教化力量的。王家充分利用这种天地间的造化,来为家族营造一个健康、合理、抒情、呈祥的环境,他们用不计其数的小美的累积,成就家族人性和人格的大美。在建筑设计上,结合文人墨客、画家大夫、建筑工匠、美学理论家等各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商共量。
在《园治》中,“因地制宜,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指导这座北方内陆深宅的大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江南林貌,往复无尽、迂回曲折;受六朝画家宗炳《山水画序》中“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影响,王家大院把众多经过艺术加工的吉祥图案运用到建筑装饰中,将崇高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追求紧密结合;楹联匾额上的题字除内容出自《易经》《尚书》《诗经》,字体也包括真草隶篆,因地因境而用。
综上所述,从王家大院建筑装饰中可以触摸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欣赏到建筑艺术的无比精湛,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技术的运用、人文精神的提取、社会文化的融合都是外部生态环境在无形中对艺术生产的必然影响。建筑装饰作为建筑中最为直观的视觉媒介,作为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之产物既体现出艺术技艺的时代性特征、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又极大程度地吸收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文化教化、物质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使艺术在生活中渗透,生活在艺术中丰富。随着人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对艺术的分析角度更加队员,生态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艺术的发展更具包容与接纳,以王家大院的建筑艺术为例,从艺术生态的视角解读“三雕”艺术装饰,使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文、艺术、文明等多层价值,成为当之无愧的居民建筑之精品。
注释:
①现在看来,这种扩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依商业思想,建筑是消费品,扩大建筑投入即扩大钱财的损耗,由此还会带来成比例增长的管理、装饰、修缮、保卫以及人丁多方面的花费;诚然官宦人家骨子里总有种做派的诱因。
参考文献:
[1]唐晋.红门巨宅——王家大院[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2]王金平,阎宇晶.从建筑装饰风格看王家大院的人文意蕴[J].山西大学学报,2012,(4):1.
作者简介:
郑鸥帆,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艺术学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