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红色文化旅游文本生态翻译研究初探

2020-09-10俞婕

今古文创 2020年5期
关键词:赣南红色文化

俞婕

【摘要】 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对于红色文化传播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赣州市红色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思想的指导,分析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运用于赣州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必要性,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 “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和“三维转换”等核心概念对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归纳与总结了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文本翻译的特征和原则,以期为赣南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 赣南;红色文化;旅游文本;生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B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55-02

一、引言

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胜地,赣州市是赣南红色旅游的名片和核心地区,区域内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是从利用情况来看,赣州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并不到位,红色旅游区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视力度不足,存在漏译、错译等严峻问题,这给红色文化旅游外宣造成了严重阻碍。同时从发展之初到现今,生态翻译学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理论成果不断发展与完善,隨着研究范围的持续扩大,译界也表现出对生态翻译学极大的兴趣,不断地深挖这一领域,但是却很少涉及旅游文本翻译。

本次课题研究试图从发展日臻成熟的生态翻译学着手,以“译者中心”作为中心思想,以科学有效的翻译手段与策略为依托,探索与解决赣南红色旅游文本翻译问题,畅通对外交流渠道,促进赣南红色文化旅游对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赣南的文化软实力。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旅游文本翻译的定义千差万别,目前备受认可的当属张建(2014)教授的观点:所谓旅游文本翻译,是以汉语言为核心,以全球通用语——英语等外语作为信息载体,以外国游客作为宣传对象,将汉语译为外语的一种特殊翻译形式,也可以看作是旅游情境下中外信息沟通的一种手段与活动。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一是功能翻译论,包括刘奉君(2008)、肖燕梅(2011)等;二是翻译目的论,比如王小旭(2009)、陈华杰和肖铖(2018)等;三是关联理论,例如王华丹(2009);郑仕华(2012)等;四是语料库,譬如李德超和唐芳(2015)等。

然而这些学者主要从某一方面探讨语言特征,研究范围较为浅层,缺乏对译者主体性、读译者文化差异和读者期待等内容的深入探索,因此实务者难以制定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基本策略与方法,难以判断与衡量原译文是否存在不可取之处,是否契合中国文化语言特征,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语境。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研究这些方面的缺失,既不利于发现原译文中是否有不妥之处,也不利于掌握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基本策略和变通方法,从而无法满足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瑰宝的需求。

三、生态翻译学

2003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Michael Cronin首次提出了“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国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2013)基于进化论与生态学理论,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目前译界已开始领略这一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强大的解释力。高莉莉、刘宝强(2015)则以我国著名景点拉萨布达拉宫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方法为研究基础,开展了旅游文本翻译研究。果笑非、韩竹林(2014)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生态翻译学为旅游文本翻译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主张译者应当科学应用“三维”转换法,以此解决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问题。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生态翻译学主要有三大核心思想:一是翻译的主体是译者的“译者中心论”;二是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三是翻译原则是三维转换翻译。本文以上述理念为基础,试图探讨、剖析与解决红色旅游文本翻译问题。生态翻译这个新的视角,可以理解为借助生态学的思维、模型和途径来解读旅游文本这一典型的“主题翻译”文本,生态翻译既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四、红色旅游文本生态翻译学原则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旅游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而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对旅游文本翻译进行研究一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

(一)译者中心——生态翻译主体

“译者中心”区别于长期以来的“原文中心”或“译文中心”,对生态翻译学对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求译者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和中心位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意识、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等。“译者中心”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翻译原则,是一种“作者—译者—读者”的连续对话交往翻译结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翻译的译者中心并不是片面地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而是重视译者的主体性,一定程度抑制一味追求对原文的被动“忠实”,突出原文的文化底蕴、译者的特定的翻译动机和读者阅读期待等。

当然,红色旅游文本反映的是政治生活和历史史实,译者首先要尊重历史,不随意篡改历史,客观地将原文内容和含义翻译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读者的文化差异、理解的难度以及交际的目的不停增加或删减其内容,既充分还原政治生活的原貌,又让外国游客真正理解红色历史,感受赣南苏区人民革命精神的感染力。

(二)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的实质

“翻译的生态环境”概念,包括源语、目标语、翻译文本和不同文化、社会、读者、作者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和环境,提升了翻译的广度和深度。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要求译者深入分析广泛研究翻译文本的历史性、人文性等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同时尊重原文和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考虑外国受众在语言、文化、历史背景方面的不同等造成的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的不同,同时树立译者的“生态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译者可以通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分析研究,对翻译文本进行符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合理解读。

要使外国民众接受和理解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地理特征的红色旅游文本,并使之产生共鸣,翻译出符合交际语境的译文,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开发赣南红色旅游资源,译者就应当选择适应赣南原中央苏区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各种问题。

红色旅游文本的典型特征是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历史性体现在介绍红色革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涉及很多专有名词,如:事件名称、地名、头衔、人名等。从根本上来说,红色旅游景区中所包含的内容,无论是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烈士陵园都是对真实革命历史的回顾和呈现,因此,其文本翻译一定要精确(周谷平,阚月,2015)。人文性体现在通过不同的叙述讲解方式和文字组织形式,将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优秀红色文化进行传扬,树立文化自信。

(三)三维转换——生态翻译的方法

強调翻译过程中又不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主张在翻译过程中的三维甚至多维转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化上。这就要求红色旅游翻译文本不仅需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要准确地再现源语言所要表达的语言、文化、交际风格以及交际功能。

作为具有强烈政治性和革命性的红色旅游文本,语言有以下特征:语篇长短一般较为短小简洁,以适应读者的注意力关注的时长;其内容主要是客观叙述红色革命历史事件人物以及自然景观;相应的语言形式在用词方面,存在词汇朴实,真实感人的特点。在句式方面,以长句和无主句居多,以达到准确客观详尽地将红色革命人文景观,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描述出来。在语篇方面,短小简洁为主要特征。然而,由于中西方思维和汉英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属于感悟式思维,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注重语言的形式逻辑和衔接,句子结构完整,因此在进行红色文本翻译时,要将文本无主句和长句的处理,通过主动句改被动句、添加主语成分和关联词或切分短句等方式来构成形式完整、层次分明的句子。

关于文本的功能,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属于具有特殊功能的应用翻译的范畴,在《应用翻译功能论》中贾文波(2004)指出 :“应用翻译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红色旅游文本包括 :导游词、公示语和景点简介等,首先具有信息功能,承担着介绍旅游景点、记录革命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等功能;同时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目的是要唤起外国游客对红色旅游圣地的兴趣和革命情怀的共情,因而它又具有明显的呼唤功能和交际功能等;另外红色旅游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红色和绿色旅游相结合,游客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同时还可以欣赏青山绿水的美景,因而红色旅游文本还要兼顾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因而具有表情和美感功能。总而言之,红色旅游本是以信息功能为主,呼唤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为辅的多重功能的应用型翻译。

五、结论

总之,从学术价值而言,生态翻译学在赣南红色旅游文本的应用,能够拓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改进与完善译者的生态翻译观,拓展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方法和视角,能够为我国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本翻译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从应用价值来看,提高红色资源译文的准确性,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性与精确性,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提高赣南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赣南红色旅游在国际上的身份认同,提高赣南红色文化旅游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合作与旅游往来,助力赣南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Cronin,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ltladge,200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5]周谷平,阚月.“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猜你喜欢

赣南红色文化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辨识赣南脐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