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悲剧美学中的大团圆结局

2020-09-10陈欣

今古文创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影

陈欣

【摘要】 悲剧性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美学悲剧性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在电影《剑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肖申克的救赎》中,表现出悲剧美学大团圆结局的固定模式和特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方美学本初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所带来的极致的、一悲到底的范式;但它又让悲剧美学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的特质,给审美主体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电影;悲剧美学;大团圆结局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04-05

美学研究的对象极为广泛,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现象及规律,包含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悲剧性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苦难,是属于一种特殊形态的美。美学悲剧性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与痛苦,而是重在创造性地升华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将这些苦难现象集中表现出来,并从中发现蕴含的美。悲剧电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承载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特性,并常常表现出一些固定的模式和特征,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悲剧电影的大团圆结局。

一、《剑雨》——非常态的悲剧范式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虽然不乏优秀的悲剧性作品,其特征却与西方传统悲剧作品有相当大的区别,具体表现为:悲剧结局往往是富于浪漫的奇特想象的大团园;具有悲中见喜、悲喜交融的审美情趣以及相信善必胜恶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等等,少有一悲到底的作品。例如:文学作品《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为蝴蝶,双栖双飞;《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最后化作鸳鸯,再为伴侣。

电影《剑雨》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大悲大喜、大灾大难,明明是几乎不可能在一起的爱人,最终还是修成正果,结为眷侣。

(一)牺牲与救赎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为你从石桥上走过。”这是电影的情感主旋律,伴着低沉的嗓音,一种凄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有情深入骨的恋人,才会将自己放得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情难自已,却又可舍身饲虎,用自己的合,化她的杀意,消她的业。

电影故事极富传奇性,开篇从八百年前的天竺僧人罗摩讲起,他渡海到中原弘法,为梁武帝宫中说法三年,之后又练成绝世武功。待罗摩死后,有江湖传说,谁拿到他的遗体,谁就能练成绝世神功,称霸武林。所以,罗摩的遗体被人从棺中盗走,在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其中,半具罗摩遗体,被当朝首辅张海端所得。不久,张海端一家被江湖上最神秘的黑石组织屠杀,黑石女杀手细雨夺得半具罗摩遗体,离开京城,销声匿迹。若干年后,一位叫曾静的女子进京,租了一个宅子住下来,过着平静的生活。

细雨变身曾静,是因为一个凄绝的奇遇。那夜,细雨辟水剑刺入张海端的儿子张人凤胸膛,一个男子出现在他面前,这个叫陆竹的男子,惊才绝艳,六岁听见痴禅师讲《金刚经》,十岁投身少林,带发修佛习武,二十七年后,佛学武功均有大成,成为少林寺四十年来佛法武功第一。陆竹缠了细雨整整三个月,细雨脱身不得,打又打不过。三个月之后,陆竹再也不敢多看细雨一眼,只说过几日就正式出家剃度,晨昏诵经,为她断一切业。细雨亦是情愫暗生,但她杀心太重,表达方式竟是不准陆竹出家,若哪个寺庙敢为陆竹剃度,她就杀光那寺庙所有的人。

陆竹无奈,指出细雨剑法少了四招,今后若遇高手,有性命之忧,随后教了四招破剑之术,将自己送到细雨剑下,让她的剑刺中自己的心脏,用自己的死消了此孽,了这段缘,并希望自己是细雨杀的最后一个人。陆竹临死念道:“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细雨找到见痴禅师,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才知道陆竹对自己的情。

陆竹与细雨,两人皆有情,然而相识时的身份不对、时间不对、地点不对,终究是痴心错付,有情人难成眷属,终成悲剧。

(二)宽恕与和解

抢到半具罗摩遗体的细雨,易容变身为曾静,大隐隐于市,藏于市井,却遇上一个代递书信小包袱的青年江阿生。江阿生对曾静一往情深,感动了曾静,见痴禅师的一句:“随心而动”,更是让曾静决心断掉过往,重生而活。两人很快喜结连理,过着甜蜜而平凡的生活。

与此同时,黑石暗杀组织的头领转轮王,却在派人四处找寻半具罗摩遗体的下落,终于追查到曾静,逼她交出半具罗摩遗体,并要她在京城首富张大鲸手中抢到另半具罗摩遗体,方可放她和江阿生一条生路。

被转轮王重伤的曾静,尽力逃回家里,已经是精疲力尽,江阿生抱住了她。面对强敌,江阿生叉着腰站在那里,从地里抽出锈迹斑斑的参差剑,从容磨洗之后,又从容地将一众杀手全部击退。

江阿生盗走转轮王所藏的罗摩遗体,并找到转轮王,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遇害的首辅张海端之子张人凤。他天生异相,心脏在右,被细雨一剑刺中左胸并未死去,被李鬼手所救,也整了容,剑术有成。他以江阿生之名接近曾静,就是想让她引出黑石组织,并将其一网打尽。

可是,云何寺内,张人凤等来的不是转轮王,而是曾静。张人凤说明了整个事情的原委,他的所有努力,包括和曾静成婚都是为了报仇。曾静心碎,她只想问张人凤一句话:“你有没有真心对过我?”张人凤含泪摇头,但这一剑无论如何也刺不下去,反被曾静点中穴位。曾静知道转轮王武功极高,与他交手很难有胜算,她将张人凤点倒,喂他服了龟息散,几个时辰内气息全无,如死亡一般。自己若与转轮王拼个同归于尽则罢,如果转轮王胜了,张人凤也能躲过一劫。而这一切,张人凤虽不能动不能言,却都看在眼里,听在耳中。

曾静代替张人凤大战转轮王,关键时候,她运用陆竹所教击破辟水剑法的四招,杀死了转轮王,自己也重伤倒地,在暈倒之前,她突然间领悟了陆竹的那番话:“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天亮了,张人凤醒过来,抱起了重伤的曾静。曾静说道:“回家后,你写封休书给我吧。”张人凤笑笑:“说什么傻话,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本来是不死不休的悲剧结局,硬是变成了大团圆的结尾,冲淡了尖锐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他对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并不满意,认为不能完成“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故。”但无论如何,这种结局多少能给人一点希望和温情,这也是创作者受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影响的一个结果。

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悲喜交融的

大团圆结局

不仅中国传统的悲剧性作品,少有一悲到底的,其结局往往是富于浪漫的奇特想象的大团圆,有的民族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印度民族。印度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中没有悲剧作品,他们把人生境界中种种不应该遭受的厄运与苦难,都看成是合理的、必然的,并主动顺应这种被看作为规律、必然的东西。这种主动把本来不合理的因素,通过玄思冥想“化为”合理的、自然的东西的思想方式和人生态度,导致印度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风雨中保持一种怡然自行的、超然离尘的生活态度。

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印度受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在文学艺术中产生了一些悲剧作品,但是传统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其中的典型表现,就是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结局也予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是悲喜交融的大团圆结局。

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Q&A》改编的,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一个来自孟买贫民窟,未受过教育的18岁男孩儿贾马尔,参加了一档《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节目主持人的9个问题,纵贯了贾马尔的前半生,正是他9个命运的节点,9个命运的巧合,这些问题揭露了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各种矛盾和社会悲剧:残酷的宗教斗争、社会的两级分化、媒體的暗箱操作……

(一)身处印度社会底层的悲剧人生

第一个问题:1973年的动作电影《囚禁》的主演是谁?

在孟买的贫民窟,一大片斑驳的棚户区,肮脏发黑的小河,拥挤喧闹的人流,幼年的贾马尔和哥哥萨利姆却在母亲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拿到偶像阿米达·马查的签名,幼小的贾马尔从粪坑中爬出,钻进人群……可没等贾马尔拿到明星签名的兴奋持续多久,他的哥哥萨利姆就转身卖掉了那张签名照,小赚了一笔。贾马尔善良、天真,萨利姆却是最早体悟黑暗社会中生存哲学的人。

第二个问题:印度的国徽中有三只狮子,狮子下面写的是什么字?

正确答案是:真理战胜一切。从这个问题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贫民窟出身的贾马尔的文化背景,以及印度各阶层之间的差异。这个连探长5岁的女儿都会回答的问题, 贾马尔却一无所知,靠着求助现场观众过关。但是在贾马尔问探长两个贫民窟的人们都知道的问题,探长也一无所知,实际上是嘲讽了所有知识阶层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并非是真理的全部。

第三个问题: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什么?

那是一段惨痛的记忆!贾马尔的妈妈无辜死于一场宗教冲突,在贾马尔的记忆深处,是他和哥哥四外逃奔时,看到的罗摩神装扮的小男孩儿和他右手中的弓和箭。就在这场惨烈的宗教冲突之后,兄弟俩最终沦为无人看管的孤儿。

第四个问题:歌曲《darshan do ghanshyam》是由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

在妈妈死去的那个雨夜,在恐惧和无助中,在萨利姆的默许下,贾马尔收留了同样在宗教冲突中失去双亲的小姑娘拉提卡。很快,三个天真无邪的小伙伴就被犯罪团伙诱骗,成为人贩子马曼赚钱的工具。有着好歌喉的阿文,演唱苏达斯创作的《darshan do ghanshyam》时被马曼看中,毁掉了双眼,这样他可以利用别人的同情,讨到更多的钱。当马曼正准备对贾马尔下手时,萨利姆救出了弟弟,爬上了火车,关键时刻,他丢下了拉提卡。从此,他们扒火车、当小偷、做导游……用尽各种方式谋生,体验了底层社会生活的悲剧百态。

(二)被命运眷顾的恋人贾马尔与拉提卡

第五个问题:在100美元的钞票上,是哪一位美国总统的肖像?

贾马尔当导游被殴打,一对美国夫妻护住了他,并给了贾马尔一百美元的钞票。那天晚上,在泰姬陵的实景演出台上,国王抱着死去的爱人,无法忍受离别的忧伤,如泣如诉的歌声,使贾马尔下决心要找到曾经的小伙伴拉提卡。地铁口,瞎眼的阿文在卖唱,贾马尔将这一百元美钞送给曾经的小伙伴,却再也无法改变阿文悲剧的命运。

第六个问题:是谁发明了左轮手枪?

贾马尔终于找到了成为雏妓的拉提卡,为夺走拉提卡,萨利姆用考特左轮手枪杀掉马曼,逃脱追杀,投靠另一个黑帮头子贾维德。弟弟贾马尔的天真纯情与哥哥萨利姆的黑暗生存法则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萨利姆用枪逼走了贾马尔,带着拉提卡消失了……

第七个问题:剑桥广场在英国的哪座城市?

贾马尔成为手机客服中心的茶水工,发达的资讯和聪明的头脑,帮助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也是用这个机会找到了哥哥萨利姆的手机号、拉提卡的线索,并接触到受大众欢迎的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第八个问题:哪一位板球运动员跑出了历史上最精彩的百分跑?

贾马尔偷偷地跟踪萨利姆,找到了拉提卡,她居然被迫成为了黑帮老大贾维德的情妇。他冒充应聘的洗碗工,进入贾维德的家,刚一见面,贾维德就回家了,他看到电视里放着《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大发雷霆,将节目切换成板球节目。临走时,贾马尔和拉提卡约好,第二天五点,在维多利亚火车站见面,两人远走高飞。遗憾的是,萨利姆带着打手们跟到火车站,抓回了拉提卡,贾马尔又一次失去了她。为了再次找到她,贾马尔参加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因为拉提卡喜欢看这个节目。

贾马尔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他借助去掉两个错误答案,对主持人的不信任否定了他提供的答案B,他选择了正确答案D,成为这个节目唯一答对了8道题的人。

节目时间到了,明天他将会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走出演播厅,贾马尔却被警察带到警局里刑讯逼供,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毫无学历背景的茶水生会答对前面所有的问题,他们认定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作弊了。

第九个问题:在亚历山大·大仲马的书《三个火枪手》中,其中两个火枪手叫做阿托斯和波托斯,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叫什么?

贾马尔听到这个问题时不由得笑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幼时上学老师讲过《三个火枪手》的名字,他却早已记不得了。他选择电话求助,这个电话打向了他唯一知道的电话号码——萨利姆的电话,接到电话的却是拉提卡。萨利姆早就厌倦了作恶生活,他深知自己的罪孽深重,常常对着神像忏悔。他偷偷放走拉提卡,杀死了贾维德。“感谢万能的上主!”这是萨利姆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他终于不用在这个世界上煎熬了,他把所有的光明留给弟弟,剩下自己独自被黑暗吞噬。贾马尔听到了拉提卡的声音后,他已经很满足,他随便选择了一个答案,然而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在维多利亚火车站,贾马尔终于和拉提卡相见,他深深地吻着拉提卡脸上那道长长的伤痕……

2006年的孟买,贾马尔赢得两千万,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命运。导演丹尼·博伊尔说:“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影片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也许是对他们俩命运最好的安排了。

三、《肖申克的救赎》——先抑后扬的大团圆结局

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至今西方文明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希腊文明的痕迹。西方传统悲剧带有强烈的希腊悲剧的思想元素。别林斯基评价希腊的艺术精神时,曾说过:“(在命运面前)自由的希腊人没有低头屈服,没有跌倒在这可怕的幻影面前,却通过对命运进行英勇而骄傲的斗争找到了出路,用这斗争的悲剧的壮伟照亮了生活的阴沉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

希腊悲剧呈现的特点就是悲剧冲突非常激烈、尖锐:它不仅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尖锐的外部冲突,而且还能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中;同时,悲剧中的主体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

直到20世纪后,西方的文化进入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也向更多元化发展,后现代的大众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后现代大众化模糊了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区别,两者的互渗更加明显。电影作为大众化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商业化的电影系统,受社会受众的需求影响巨大。好莱坞的大多数电影作品在结尾时,都带有“大团圆”色彩,多少有那么一点温情一点感动一点满足,这正是对受众心理的抚慰。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1947年,银行家杜弗伦的妻子及其情人被枪杀,多个证据表明,是杜弗伦行凶杀人,他被法官判处两个终身监禁,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了此残生。

肖申克监狱中有一个老资格瑞德,他在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数次申请假释都未获批准。他很有能量,能从外面搞到各种东西,卖给监狱里的犯人。

进了监狱的杜弗伦,总是有点与众不同,连步伐和谈吐都显得是一个另类,他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一个多月后,他才开始主动找到瑞德攀谈,并向瑞德提出购买一个小石锤,表示想用它来消磨时光,以适应监狱的生活。

拿到从监狱外弄进来的小石锤后,杜弗伦就做好了一副国际象棋,并与瑞德对弈了。他再次向瑞德提出,希望能弄一幅当红影星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杜弗伦的另类不仅是表现于他在狱中的淡定和平常心,还表现在他的专业能力上。一天,在屋顶上刷沥青的杜弗伦听到几个警卫在闲聊,一个叫海利的看守,說自己的兄长死了,他继承了一笔钱,但交税会让他一无所得,杜弗伦主动走上前,说自己可以利用财务知识,让他全额得到这笔钱。

他成功地让海利避税,也让瑞德等几个狱友喝上了冰镇的啤酒。杜弗伦带着浅浅的微笑,看着狱友们在阳光下喝着啤酒,让他们第一次感觉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感觉。

杜弗伦在狱中多年,他始终保持了那种另类,与其他犯人不一样的气质、志趣,还有不屈的意志。狱中几个性变态的家伙,长期殴打他,要他就范,他从来都是极力反抗,总是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他从不屈服。他坚持一周向州政府写一封信,要求拨经费以增加监狱图书馆的藏书量。州政府被缠得受不了,给了监狱200元钱和部分捐赠的图书,杜弗伦惊喜之余,决定一周写两封信,结果监狱获得了更多的经费和图书。明知会受到惩罚,他把自己关进播音室,用最大的音量播放歌曲,美妙的歌曲在全监狱的上空回响,那一刻,肖申克监狱里的众囚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静静地听着音乐,仿佛置身高墙之外,享受着短暂自由的感觉。

杜弗伦坚信,围墙是关不了自己的,因为自己的内心一直都抱有希望,尽管这希望并不很明确,但只要存在就足够了。已经在这里被囚禁了30年的瑞德却认为,在这样一个地方,心怀希望才是最危险的。

杜弗伦精通财务制度的专业技能,也让他在监狱里如鱼得水。全监狱的看守,都来找他,理财、避税甚至是孩子读大学都向他咨询。肖申克监狱长诺顿也看上了杜弗伦的特长,他长期让杜弗伦为自己算账、洗受贿的黑钱,越来越离不开他。

1965年,一个叫汤米的年轻犯人被押到肖申克监狱服刑,这个活泼单纯的年轻人很快成了杜弗伦的朋友。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说在另一个监狱服刑时,听一个重刑犯说过自己杀了一对男女,而那个银行家丈夫却被关进了监狱。

杜弗伦激动地找到监狱长诺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诺顿却严词拒绝,他怎么会去帮助知道自己洗黑钱的所有情况的杜弗伦出狱呢?以防万一,诺顿居然设圈套枪杀了唯一的证人汤米。

在监狱里坚持了20多年的杜弗伦,面对如此冷酷和黑暗的人性,也变得消沉和迷茫。他明明是无辜的,凭什么要让他受到惩罚?狱友们都担心他会因心理崩溃而自杀。一天,瑞德前去安慰杜弗伦时,杜弗伦却对他说:“如果有一天你假释出去,一定要去巴克斯顿的大石墙处,一个黑色透明的火山石下面,有埋给他的东西。”

正当瑞德为杜弗伦的胡言乱语担心时,当天晚上,风雨大作,在雷电的掩护下,杜弗伦成功逃出了肖申克监狱。

杜弗伦用了20年的时间,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直到挖出一条通向排污口的地道……

杜弗伦还取走了监狱长诺顿存在银行的几十万黑钱,并向媒体曝光了诺顿贪污受贿的事实。诺顿在存黑账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杜弗伦留下的一本《圣经》,第一页写到:“典狱长,你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再翻开内文,里面被挖空了一部分,那正是一个小石锤的形状。

经过40年监狱生活的瑞德,终于获得假释,他在杜弗伦说的石墙下找到了一盒现金和一封杜弗伦的信。墨西哥海边,瑞德找到了杜弗伦。

这是一部先抑后扬的经典之作,杜弗伦在被囚禁的20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安迪喜欢地质学,地质学是对时间和动力的研究,时间和动力是凿通的关键,还有一张足够大的海报……”

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方美学本初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所带来的极致的、一悲到底的范式;但是,它又让悲剧美学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岁月的变迁,这也使得审美主体在感受审美对象时,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師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4]麦唐纳.印度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讲全国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电影中的悲剧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研究方向:美学与20世纪文化理论。译注《唐诗三百名篇与佳句》,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美学原理》、“华大博雅”文学史系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外国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多次荣获省部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