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服装研究生培养模式浅析
2020-09-10刘旭王玮
刘旭 王玮
【摘要】 以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服装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探讨以职业需求为背景,以应用、协同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服装专业特色,细化研究方向,注重交叉渗透的弹性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树立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意识,逐步搭建教育的国际化平台。
【关键词】 艺术硕士;服装;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86-02
艺术设计领域的服装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具有其他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普遍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服装专业性。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与完善,既要体现艺术硕士特点, 又要符合服装专业特点与发展规律。服装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一层次,但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实践与应用,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服装行业职位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深化对服装专业学位的认识与研究,可进一步丰富服装专业研究生教育理论。构建科学合理的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服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与专业素养,带动与推进服装及其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对服装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形成具有服装特色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揭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一、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理念
服装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应明显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接受知识与领悟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通过相对明确和固定的教学环节,努力使所有学生成为具有某种专业能力的“标准化”的批量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对专业学术问题及专项课题的深入研究,强调对研究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形成少量的高层次服装专业人才。研究生阶段教育并不是本科阶段的提高班,或是本科的五六年级延展,它从教育理念上不同于本科阶段。基于此,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与本科阶段明显不同。
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都属于服装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范畴,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得的是艺术硕士学位,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毕业获得的是文学硕士学位。学术型文学硕士学位是依据艺术学科本身的内容和范围设置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的。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理论知识与研究的特点,将服装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渗透于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实习平台和毕业答辩环节中。将入学考试的考核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上,适当降低英语和政治等公共课的录取标准,加大专业导师的决定权,使专业优异而公共课较弱的学生有继续深造发展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增加实践导师的配置,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搭建实践实习平台。在毕业答辩环节,区别于学术型学位注重论文写作的特点,可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的字数, 相应加大对实践作品的要求,强调毕业论文内容与实践作品的紧密相连性。应注意的是,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强调应用与实践的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是对理论研究的完全抛弃。
二、以职业需求为背景,以应用、协同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服装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服装产业结构层次的特征与要求决定了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服装专业的特点出发,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应以职业需求为背景,以应用、协同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构建。服装专业学位获得者, 既要掌握某一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同时要具有带有服装专业特色的个性风格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 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把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的主要标志,也是专业学位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以职业需求为背景,以应用、协同为核心的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是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两大基地。以职业需求为切入点的培养模式,离不开校企公共平台的培养与检验。校校协同,有利于共享各校优质教学资源,形成深层次的专业学术交流。学科协同,有利于避免知识体系的单一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创新整合能力。导师协同,包括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本专业导师与相关专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互补。导师与学生协同,有利于形成机动灵活的主辅关系。学生协同,包括本专业与本专业之间,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多元化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直接交流。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服装专业特色,细化研究方向,注重交叉渗透的弹性课程设计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我国服装产业结构中职业需求特点,会发现目前服装业界人才需求方面的诸多空洞。服装产业结构中不仅需要服装设计人才,同时也需要高层次的经营服装企业、运作服装品牌的企划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不同职业方向的人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服装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更具有专业化、个性化和鲜明的实用性。服装专业学位方向的细化,使考生报考时方向明确,入学后的学习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针对性强,毕业后的职业导向清晰,使服装专业学位课程的教与学有的放矢。
服装专业学位研究方向的细化,并不意味着缩窄和限制研究生的研究视野与知识面的扩展。满足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学科与专业,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往往就出现在这一交叉点。因此,充分利用、发挥研究生课程中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不同作用,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设计,优化整体课程布局。以研究方向为主,兼顾相关范畴的知识领域,解构单向、封闭的知识体系,打破单一方向的研究路径,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搭建学科共享平台,打通专业方向的界限,使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特点和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由被动要求变主动追求。此外,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课程设置需要依据服装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的变化进行弹性调整,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职业需求中新知识、新技术的要求,进而形成服装专业学位多元化的、复合性的、弹性的课程体系。
四、树立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意识,逐步搭建教育的国际化平台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形势下,转变人们的固有观念,结合本校教育特色、地方区域产业特色,树立自身的教育品牌意识是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长久以来,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但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既给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育品牌的建立、发展、创新和维护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 社会、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就服装专业本身而言,具有明显的时尚性与国际性,服装专业的特点及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决定了服装高等人才培养必须向国际化迈进, 构建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离不开国际化平台的支撑。搭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国际同类专业培养先进经验,与国际院校、企业广泛地合作交流,实现与国外同类专业教学的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结合本校教学优势,设置特色课程。
服装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服装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将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是对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將不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服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丽霞,江河.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特点与问题[J].艺术教育,2011,(5):26-27.
[2]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4-156.
[3]赵健.相对而言—关于美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C]//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16-19.
[4]李汉平,胡晓叶.MFA在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分析[C]//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102-104.
[5]王茜.试论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与管理[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5):128-129.
[6]张甜甜.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251-254.
[7]侯志刚,薛聪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MFA)研究生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35):120-121.
作者简介:
刘旭,女,汉族,籍贯:辽宁省辽阳市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制板。
王玮,男,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人,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服装设计。